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婉言劝谏人的故事,要简洁的,几句话就行,最好是经典的,除了螳螂捕蝉。

历史上婉言劝谏人的故事,要简洁的,几句话就行,最好是经典的,除了螳螂捕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361 更新时间:2023/12/20 19:09:06

触龙:触龙说赵太后淳于髡:淳于髡婉言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一向喜欢喝酒,常常通宵达旦地纵酒欢乐。淳于髡怕齐威王因酒误事,便借齐威王询问自己酒量之机,婉言劝谏齐威王。淳于髡给齐威王讲述了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酒量的变化,最终归结出酒能乱性、喝酒容易出乱子的结论,以此告诫齐威王凡事都不可走向极端,否则物极必反。齐威王从淳于髡的话中悟出了深邃的道理,接受了淳于髡的劝谏。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

历史上名臣是怎样劝君王的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辞赋家。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他幼年失去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东方朔从小聪慧灵敏,刻苦好学,到二十几岁时,已精通《诗》、《书》、《易》及孙子吴起兵法,加以善剑术、富文才,能言善辩,深得乡里器重。当时正值汉武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开拓疆土,意欲大展宏图而广招贤良方策之际,于是东方朔上书自荐说“臣朔年22岁,身高九尺,双目像悬挂的明珠,牙齿像编排整齐的玉贝,勇猛比得上卫国勇士孟贲,敏捷不亚于王子庆忌,廉洁可与齐国大夫鲍叔比美,信义超过信士尾生。我自信能够成为天子手下称职的大臣。”他这种毫不谦逊,锋芒毕露的言行,让汉武帝称奇不已,于是下旨召为公车令(管理百官上书及皇帝征诏事宜)。臣现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目若悬珠,亮如朗星,齿若编贝,勇赛孟贲,敏过庆忌,廉似鲍叔,信如尾生,凡此种种,德才兼备,列为天子重臣不为过也。臣东方朔冒昧再拜以达上听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壁》、《试子诗》等,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备加称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东方朔故事:公车令奉禄微薄,又始终没有见到皇帝,东方朔很是不满。为了让汉武帝尽快召见自己,他故意吓唬给皇帝养马的几个侏儒:“皇帝说你们这些人既不能种田,又不能打仗,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对国家毫无益处,因此打算杀掉你们。你们还不赶快去向皇帝求情!”侏儒们大为惶恐,哭着向汉武帝求饶。汉武帝问明原委,即召来东方朔责问。东方朔终于有了一个直接面对皇帝的机会。他风趣地说:“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株儒身高3尺,我高9尺,所挣傣禄却一样多,总不能撑死他们而饿死小臣吧!圣上如果不愿意重用我,就干脆放我回家,我不愿再白白耗费京城的白米。”东方朔诙谐风趣的语言,逗得汉武帝捧腹大笑,遂任命他侍诏金马门,不久又擢为侍郎,侍从左右。汉武帝喜欢游戏,为政之暇,常出谜语,让侍从猜测。东方朔每猜必中,应答如流,很快得到宠幸。而东方朔则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屡屡向汉武帝谏诤国政。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为了田猎游乐,拟划出关中方圆百里的良田,建造规模宏大的林苑。朝中众臣大多迎合帝意,表示赞同,东方朔却据理力谏:“听说谦虚谨慎,天将降福,骄傲奢侈,天将降灾。现在圣上嫌宫殿不高大,苑林不宽广,要建上林苑。试想,关中一带,土地肥美,物产丰饶,国家赖以太平,小民赖以富足,划地为苑,将上乏国家,下亏小民;为建造虎鹿乐园而毁人坟墓,拆人房屋,将使小民无家可归,伤心流泪,怨恨朝庭。昔殷纣王建九市而诸侯叛乱,楚灵王造章华台而楚民离心,秦始皇修阿房宫而天下大乱。前事之鉴,不可不察。”汉武帝虽不愿停修上林苑,但对东方朔表现出的胆识和忠诚十分欣赏,下诏赐给黄金百斤,并授予太中大夫给事中的官衔。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老来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宠爱,但她却骄横不法,酒后杀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特向武帝请示。武帝碍于法律,不好明令赦免。于是假意哭泣,想暗示廷尉免罪。左右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纷纷为昭平君求情,独东方朔故作糊涂,向汉武帝祝颂说:“圣王执政,哭赏不避仇敌,诛杀不择骨肉。今圣上严明,天下幸甚!”此举使汉武帝难徇私情,不得不忍痛依法惩处了昭平君。汉武帝好大喜功,也喜欢臣下歌功颂德。一次,武帝问东方朔:“先生以为联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呢?”东方朔回答说:“圣上功德,超过三皇五帝,要不众多贤人怎么都辅佐您呢,譬如周公旦、邵公都来做丞相,孔丘来做御史大夫,姜子牙来做大将军……”东方朔一口气将古代32个治世能臣都说成了汉武帝的大臣。他语带讽刺,但又装出一幅滑稽相,使汉武帝欲恨不能,破泣为笑,笑恨之余又确实感到自己不如圣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今有名的谏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唐太宗纳谏原文:魏征唐太宗纳谏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即太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

  • 古代君王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展开全部不胜枚举,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纳谏失了天下,听信佞臣,成了毫无权利的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善于纳谏成就了“开元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此类事很多,结果“安史之乱”直接把自己从皇位上挤了下去,很有意思,不听逆耳言,刘邦善于纳谏获得了天下,LZ可以去读读二十四史,后期排挤忠

  • 古代君王/中外名人 因为不纳谏/不自省而造成失败的【经典名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楚王不纳谏任用赵括楚军40w为坑杀项羽自负自刎李后主沉迷酒色亡国被虐杀太平天国(4天王)不自省分等级失败唐玄宗迷醉于女色亡国陪夫人又毁前半生英明葡萄牙恩里克王子自满于现有的地理知识失去麦哲伦与哥伦布(新航路开辟)杜老二(各种苦逼诗人,套吧)牢骚太多仕途不顺贝多芬太傲不珍惜朋友音乐之路各种坎坷胡佛放任

  • 君主访贤,招贤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千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说的是古代一位侍臣为君王买千里马,却只买了死马的骨头回来,君王大怒而不解,侍臣解释说,如果大家看见君王连千里马的骨头都肯用重金买回来,就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就会自然而然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后来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故事流传至

  • 我国古代进谏十分成功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

  • 古代求贤若渴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1、齐桓公五拜小臣有一次,齐桓公决定去拜访一位小臣,去了三次都未见到。身边人劝阻道:“小臣是国家中地位卑微的臣子,您作为国君,亲自去了三次都未见到,可以不去了。”齐桓公不高兴地说:“这是什么话!我听说,一个普通的士人如不想升官发财,就不会轻易地委屈自己去拜见大国的国君;大国的国君如不喜好仁义,就不会

  • 历史上劝谏成功或失败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成功:魏征和唐太宗的,这个太多了…失败: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俘虏越王勾践,后来要释放,吴子胥犯颜上谏,吴王不听,释放勾践回国,最终吴亡国被越所灭…

  • 有哪些古代君王劝臣子读书的故事 (要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从前发生过什么事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

  • 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忠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还又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

  • 古代君王崇重儒学的目的是什么?尊君抑臣还是振兴教化?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君王崇拜重视儒学是有目的的。古代君王是从中华大地长期纷争,难以统治而得出的结论:为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要有一种学术思想来统一社会。后来,几经周折,从汉武帝开始,统治者选择了儒家学说以治理国家。我们从儒学的产生,形成与核心理论,就能理解为什么古代君王崇重儒学的目的?推行的是尊君抑臣还是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