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
刘恒的母亲是薄姬,他能登上皇位,母亲对他的教养的关系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对母亲是非常孝顺的。
薄姬卧病在床三年,刘恒完全不顾自己的帝王身份,亲自侍奉,就连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冷热相宜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作为一个皇帝,按理说他只要一声令下,不知有多少宫女太监抢着去伺候,可他不,唯有如此,才能显示出他孝的是真心。
汉文帝的孝,并非只针对自己的母亲,作为一名皇帝,他对普天之下所有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时颁布的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这和其他皇帝没啥两样,可他随后颁布的一道圣旨却是很多皇帝都做不来的,这道圣旨规定“定振穷、养老”、“令四方毋来献”。
四方毋来献
具体则表现为:“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县令的属官,职权仅次于县令)或者县尉(仅次于县丞)送达;其他的则由啬夫(乡的官吏)来送达。”代表国家向老人行孝,汉文帝可以说是首开先河。
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汉文帝本身就是大孝之人,所以对其他孝顺的人自然是惺惺相惜。当时一名弃官行医的读书人,因治病时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被判“肉刑”割去鼻子,或者砍去手足。在被押解进往京城中,他的女儿一路尾随而且跟官府人说:愿意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过,好让他能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被这勇敢小姑娘的孝道感动了,随后就废除了残忍的肉刑。
汉文帝本身就是大孝之人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刘恒被封为代王。宽容平和,仁厚低调。汉高祖去世后,吕后监国专权,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称帝,史称汉文帝。即位之后,稳固帝位,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安乐,百姓富裕小康,开启“文景之治”的发端。谨慎对待诸侯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对待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态度。对待匈奴,采用和亲止战的方式,营造安定团结、休养生息的政治局面。
刘恒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薄姬在秦末原为魏王魏豹妾。楚汉之争初期,魏豹附汉而叛汉,乃为汉将韩信、曹参败俘,后被汉将周苛所杀。因此,薄姬成了俘虏,送入织室织布。后刘邦见她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岁余不得宠幸。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初,刘邦坐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上,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美人相伴,她们在一起谈笑当年与薄姬的约定。汉高祖听到后,问她们笑什么,两人将实情全部告诉了汉高祖。刘邦内心感到伤感,怜悯薄姬,当天就把薄姬召来并与她同房。薄姬说:“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汉高祖说:“这是显贵的吉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在河南宫内成皋台生下儿子刘恒。自薄姬生下儿子刘恒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再见到刘邦
刘恒
宽俭待民
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肉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病重去世
文帝君臣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后元七年六月初一日(前157年7月6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于霸陵(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
宽俭待民
中华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刘恒是唯一一个以皇帝身份入选的,由此就能看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