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造反夺权,深知骄兵悍将难以驾驭,所以当皇帝后尽可能不重用甚至还要像防贼似的防范武将。而治国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将,就只能重用文人。
因为他家祖辈,世代为农,深知没有文化的苦衷。况且,历代为君为王者,若想江山永固,更离不了治国安邦之文臣,所以他主政尤以文治为重,武亦次之……
历史上谁举荐贤才赤胆忠心
鲍叔牙少年时与管仲友善,相互十分了解。齐襄公时,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叔牙知齐国将乱,即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他说:“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任。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管仲相齐时,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
古代惜才的小故事
您好。崔琰眉头皱起,很不高兴的说:“明公(指曹操)的想法,在下确实不敢恭维。当今之时,天下四分五裂,袁氏两兄弟争斗不休,冀州百姓受了许多痛苦。明公主持汉室的朝政,应当同情人民的不幸,把他们从这堆污泥里拉起来。可是你刚到任,不想这些国计民生的大事,却计算兵员的多少,这难道符合冀州人的苦苦期望吗?”曹操听了,十分内疚,当即向崔琰致歉,感谢他提醒自己。后来还让他担任长子曹丕的师傅。曹操和袁绍曾经是同僚和朋友。他可怜袁绍家族的失败与没落,不免心酸,便亲自来到袁绍的坟前吊唁,痛哭尽哀。曹操还慰问袁绍的寡妻,把袁绍的家财也送还给她,还赐给各种用品,按时给袁绍的寡妻送粮、送衣,尽到了朋友的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