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862 更新时间:2024/1/16 11:43:28

说起汉文帝刘恒,那可是历史上有道明君,汉文帝以仁治国讲孝义,其侍母病亲尝药食。可就是这样一位仁孝之君,却曾经演出一幕活剧逼死自己的舅舅。

那汉文帝又为何逼死自己的舅舅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弱势刘恒得机缘登帝位,甥舅情深,重母舅薄昭。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其母薄姬,本是魏王魏豹妾室,只因魏豹兵败,薄姬被虏进汉宫。她偶被刘邦宠幸得子刘恒。

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因而薄姬虽生子,却是汉宫中被遗忘的角落。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吕后大权独揽,只因薄姬为人低调又不得宠,从而吕后在杀刘邦宠妃诛皇子时,放过了薄姬母子,允许薄姬随儿子赴封地代国颐养天年。

当时薄姬赴代国时,身边还带上了唯一的亲弟弟薄昭,三人于偏远贫瘠的代国相依为命,刘恒从未得过父爱,他以舅为父,甥舅情深。刘恒亦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举止恭谨谦和,博览群书胸有沟壑。

后汉惠帝刘盈病逝,吕太后立幼孙为帝,自己独霸朝纲,她广封诸吕为王,打压刘氏藩王。代国远离是非之地,方保平安无虞。

后吕后病逝,诸吕眼见靠山倒塌,本想图谋自立为帝以保性命。大臣周勃力挽狂澜诛吕氏安刘氏天下,他怕吕氏复燃就想废吕后之孙,另立其他刘氏子孙为帝。

众朝臣思来想去,想起了低入尘埃的刘恒。首先他在刘邦存世之子中年龄最长,其次其母薄姬性温顺低调,不似吕后嚣张。最重要的则是其母家出身卑微,且家族关系简单只有薄昭一门。

众朝臣感觉刘恒容易控制,就议定立刘恒为帝。

消息传到代国,刘恒怎相信天上掉馅饼砸在他头上?他深怕落入陷阱,先派薄昭去京城打探消息。要说薄昭亦是冒着生命危险,赴京为外甥探路,确认立帝消息属实后,才让刘恒放心前去长安承继大统。

我们再看刘恒只带六人赴京继位,其势弱不堪与周勃等重臣势力相比,他亦想培养自己人马,当然是先重用自己的舅舅,令其任车骑将军掌兵权,再封轵侯。

二,薄昭得势后,贪钱财救周勃,为刘恒所忌。

刘恒继位史称汉文帝。他继位之初自感力弱,表面对周勃礼遇有加,实则韬光养晦谋求削弱其势力。后找借口削周勃之职令其退休回封地。

周勃亦是心有不甘,在故乡每次见人都要着重甲,此举被人诬陷谋反,被刘恒趁机收入狱中。周勃怕死,就以其全部封赏为代价向薄昭求助。

我们且看薄昭,他突然得势就如爆发户般恣意享乐,并未想外甥之所想以天下为己任,而是尽享薄氏荣光,只想呈皇舅威风。薄昭收人钱财,他就在薄太后面前极力为周勃辩驳,救其得脱囹圄。

刘恒深知太后救周勃,都是舅舅在背后运作。周勃与薄昭一个是权臣,一个是外戚。刘恒熟读史书,深知权臣外戚专权之祸,他开始怀疑周勃与薄昭二人,是否已暗中勾结在一起?如权臣与外戚勾结,其危害更甚,那将是其心头大患,他开始时刻警惕两人之异动。

其实薄昭只想贪些钱财,更好享乐,却未察觉外甥内心所忌。只不过汉文帝当时顾念亲情,还未对其有所行动,薄昭目光短浅,未勘破帝心,依旧以皇舅自居嚣张跋扈,为自己引来祸端。

三,薄昭阻新政诛汉使触法律,汉文帝在家国面前选择国,逼死舅舅。

刘恒继位后,心怀天下。他积极推行新政,如减免百姓租田税金、减免徭役等重农抑商举措使农民安居乐业。我们可想而知,其新政与地主贵族阶级利益相悖,会受到巨大阻力。

他却没想到最大阻力来自母舅薄昭。他当日重用薄昭,就是自己弱小,想让舅舅成为前进路上的助力。可薄昭之行为未成助力,反成阻力令他大失所望。

这次他推行新政,恰是在舅舅的封地太原出现暴乱,他派钦差钟毓前去平乱。

钟毓为人刚正不阿,行事不念私情。他赴太原平乱完毕,顺手诛杀了乱之源头薄贵。这薄贵可是薄昭侄子,是薄昭在太原的全权代理人。

钟毓杀薄贵就是打狗未看主人,惹恼了薄昭。

就在钟毓返京,汉文帝派众臣前往接官亭迎接其凯旋之时,薄昭出人意料的带钟毓到薄府,令其认错并为薄贵披麻戴孝。

钟毓刚硬不肯屈服,薄昭一怒之下将钟毓杀了。可他并未将其当回事,自恃是刘恒亲舅,他不会把自己怎样。

薄昭杀人触犯法律,一时间刘恒体验到了什么叫两难之地,一边是母亲薄姬为弟求情,皇亲国戚联名求情赦免薄昭;另一边则是周兴等直臣为钟毓喊冤,又有钟妻为夫鸣冤弃子自尽,引起民情激愤。

刘恒侍母甚孝,不想伤母之心,可是他刚立新政薄昭所犯之罪法理难容。要说在西汉时期,贵族杀个人也不是必杀之罪,刘恒完全有能力袒护母舅不死。可他在亲情与天下之间还是选择了天下,选择杀舅为自己立威。

首先他想杀舅在众臣中立威。

他历经前朝诸吕外戚之乱,深知外戚专权之祸。现在他根基未稳,只恐纵容舅舅以蹈前朝诸吕专权覆辙。又有前番舅舅救周勃心结,深怕舅舅免死后,更加嚣张真的与权臣勾结,超出自己掌控能力。他想杀舅在群臣中立威,如若祸乱朝纲必诛之。

其次,他想杀舅在刘姓藩王中立威。

刘恒是刘盈之弟,因而他继位并不符合父死子继的旧制,他的那些兄弟子侄们,都在虎视眈眈盯着皇帝宝座。刘恒懂得不杀舅舅,就会成为刘姓藩王起兵谋反借口,当时他还无实力弹压兵乱。他杀舅震慑诸刘藩王,如若犯我必诛之。

再次,他想杀舅为其新政立威扫清障碍,并安抚直臣之心。

刘恒明白亲贵为薄昭求情只为阻挠新政执行,薄昭免死之日,就是新政流产亲贵获胜之时,亦是支持新政诸直臣失落辞官之际。

他知道有众多双眼睛在盯着自己,因而他坚决表明改革立场,无论谁阻新政必诛之,为推行新政扫清障碍。

刘恒杀舅决心已定,先说服母亲然后令人劝薄昭自尽。可是薄昭誓不肯就范。

刘恒又想一妙计,令大臣每天去薄府为薄昭哭丧,自己亦在宫中为薄昭设灵堂亲祭母舅。

这一出活出丧大戏,令薄昭明白了外甥必杀其决心,只得挥刀自尽。

虽然后世对刘恒泯亲情杀舅多有诟病。有书君却觉得,刘恒心怀天下,其眼中不只是刘、薄两家。

刘恒本以弱势继位,如果他只讲仁孝,没有帝王杀伐决断的狠劲,又怎会有鼎盛的文景之治?薄昭咎由自取,自己跳出来,为刘恒立威扫除障碍创造条件,自成棋子而已。

斯人已逝,刘恒杀舅的是非功过还是由各人评说吧。

有书君语: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薄昭被召入宫,发现满朝大臣都在为自己哭丧,他瞬间明白自己死期已至。当然汉文帝杀舅真实目的是为了震母。

轵侯薄昭公元前180年,在自己封地安分守己的代王刘恒,突然接到了来自长安的使者。

当听到使者传来的消息,是让自己进京去继承皇位的时候,刘恒以及所有代王府的人都震惊了!

要知道,虽然吕后执政多年,随时可能去世,但是皇位上坐的可不是吕后,而是孝惠帝刘盈的儿子,汉高祖刘邦的嫡孙。

吕后去世,怎么会涉及皇位更替?

退一步讲,哪怕现在皇位上坐着的刘弘出了什么意外,刘盈还有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这三个儿子呢!

无论怎么想,皇位怎么也轮不到在长安毫无势力的代王刘恒啊?

刘恒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不信!

然而,当他们冷静下来之后,就想得更多了,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那真是千载难逢,天上掉馅饼啊!

俗话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更何况如此天大的机缘,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是真的,谁又会眼睁睁地看着它从眼前溜走呢?

毕竟除了汉惠帝的四个儿子之外,汉高祖刘邦的亲生儿子,也还有淮南王刘长在世,高祖的孙子辈就更多了。

万一晚了一步,被别人捷足先登了,真是后悔莫及!

经过一番商议,刘恒的舅舅薄昭亲自入京,四处打探消息,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证实了这个消息。

原来,陈平与周勃清除了吕后遗留势力之后,担心受到反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皇帝刘弘也从皇位上赶了下来,理由很蹩脚:“刘弘不是汉惠帝刘盈亲生的!”

这还不止,为了彻底消除隐患,连刘盈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成了“非亲生的”。

无论这个理由多么不令人信服,陈平与周勃他们掌控了长安的局势,其他权贵也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生怕被怀疑与吕后有关系,从而引火烧身,所以无人为少帝刘弘伸冤。

更何况,除了陈平与周勃之外,宗室也参与其中了,他就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刘章参与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他的哥哥,齐王刘襄,想让他趁机入京,以高祖长孙的名义登基,所以才以宗室的名义,支持陈平等人废了少帝。

谁知道,刘襄带着大军西进,中途被灌婴所阻,还没等他来到长安,诸位大臣们已经将刘恒扶为新君。

陈平等人想法很容易理解,毕竟相比起实力雄厚的刘襄,在长安毫无势力的刘恒才是最佳选择,否则一旦皇位坐稳,第一个要清算的想必就是他们这些两面三刀的人吧!

毕竟,当初吕后要封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以汉高祖的白马盟约为由坚决反对,而陈平与周勃等人却举了双手赞成。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史记吕太后本纪》

现在吕后一死,不仅吕后的势力全被诛灭,连汉惠帝刘盈的儿子都要被清算,其他宗室虽然现在不说,心中怎会没有想法?

因为这个原因,刘襄无缘皇位,在汉文帝继位不久,也死了。

因为种种算计,代王刘恒被迎立为新君,而冒着生命危险为代王奔波打探消息的舅舅薄昭,也被登基后的刘恒封为轵侯。

代王登基前后离奇死亡的王后与嫡子前面提到过,之所以这个皇位能轮到代王,其中一个原因是害怕重现吕后旧况。

所以他们希望能挑选出一个母族卑微,势力弱小的新君,而代王的母亲正好满足这个要求。

代王的母亲为薄姬,原本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之一的魏王魏豹之妾,后来刘邦打败魏豹,顺利接受了他的后宫,薄姬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薄姬也许是长得不够漂亮,所以刘邦一直没有临幸她,幸亏她在魏王宫中之时有一个比较好的闺蜜,相约“苟富贵,勿相忘”,这个闺蜜被刘邦宠信之后果然没有忘记薄姬,让薄姬有了被临幸的机会,从而有了代王。

但是,也就是这么一次机会而已,虽然代王出生,改变了薄姬的地位,但不能让刘邦宠爱她,她在后宫依旧是一个小透明。

俗话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刘邦的态度,救了薄姬一命。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将所有被刘邦宠爱的妻妾都关押起来,甚至处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

而薄姬因为不被宠爱,吕后“大度”地放过了她,并让他跟着代王去往封国,做了代王太后。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史记外戚世家》

刘恒在从代王到皇帝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令人细思极恐的事,他的代王后,以及王后为他所生的4个嫡子,竟然在短时间内先后死亡,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登基之后也丝毫没有给与应有的追封。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记外戚世家》

结合当时背景,极有可能是代王后与吕氏有关联。

毕竟与皇位最接近的刘盈几个儿子都是吕后亲孙子,所以才被大臣们拉下皇位。

淮南王刘长,是除了代王刘恒之外,刘邦另外一个存世的儿子,刘长的母亲原本是赵王张敖的美人,生下刘长不久就自杀。

如果按母族势力来算的话,刘长才是最适合的新君,可惜他与吕后关系匪浅。

因为他母亲死了之后,刘邦就让吕后以正妻的身份将刘长养大,所以刘长与吕后有了养母与养子的关系,这也就杜绝了他被立为新君的可能性。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史记吕太后本纪》

结合前因后果,不难推测,汉文帝的代王后以及四个嫡子是因何而亡。

陈平与周勃在吕后执政以及诛灭诸吕这段时间,最风光的莫过于陈平与周勃了。

前面提到过,吕后执政后,最大的支持者除了诸吕之外,就是陈平与周勃了,其实在此之前,陈平与周勃就曾向吕后献媚。

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驾崩的那一年,在临死之前,刘邦已经预料到自己死后,吕后势大难制。

为了防患于未然,刘邦决定除去樊哙,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对吕后一直言听计从,又手握重兵,不除难以安心。

这时候樊哙正在带兵讨伐燕王的路上,于是刘邦派陈平与周勃前去将樊哙就地正法,然后让周勃继续领兵讨伐燕王。

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史记樊哙列传》

谁知道,在路上陈平悖逆了刘邦的旨意,私下跟周勃商量,放樊哙一命,改为活捉,押赴京城,毕竟他跟吕后关系不一般,陈平担心受到吕后忌恨。

果然,陈平将樊哙押回京城的路上,就传来汉高祖刘邦的死讯,于是陈平快马加鞭,赶回长安,向吕后示好,并表示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才让樊哙有了活命之机。

所以,吕后掌权之后,将陈平封为丞相,对陈平与周勃信任有加,二人也对吕后言听计从。

谁知道,吕后死后,陈平与周勃又举起屠刀,将刀刃对向了吕后的家人,以及一切与吕后有关的势力,当然除了陈平与周勃除外,连皇帝以及皇帝的亲兄弟们都没放过,这才有了要重立新君一事。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史记孝文本纪》

对于大汉江山来说,不考虑吕后执政前期,陈平等人对吕后的依附,只看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人对于宗室重新掌握大权是有巨大功劳的。

尤其是对汉文帝刘恒来说,没有陈平与周勃,他怎么也不可能坐上皇位。

所以,刘恒对陈平、周勃是感恩的,在汉文帝论功行赏之际,周勃功居第一,陈平功居第二。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史记陈丞相世家》

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会对他们有好感,可以说是忌惮无比。

陈平在孝文帝继位的第二年就去世,此时的孝文帝尚未完全掌控朝政,除了将周勃从右丞相之位赶了下来,并没有其他动作,陈平得以善终。

人或说右丞相曰:“君本诛诸吕,迎代王,今又矜其功,受上赏,处尊位,祸且及身。”右丞相勃乃谢病免罢,左丞相平专为丞相。《史记孝文本纪》

周勃就不同了,他一直活到了汉文帝十一年,也就是因为他的缘故,汉文帝才会逼死自己的亲舅舅。

绛侯周勃入狱陈平去世之后,因为此时的周勃无论身份,还是功劳都是最显著的,所以汉文帝又将他任命为丞相。

十个多月后,汉文帝对周勃说:“前日我诏令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有的人还没有动身,丞相您是我最器重的人,还是请您率先到封国去吧!”

就这样,汉文帝坐稳皇位之后,终于将周勃罢免丞相职务,赶去了封地。

岁馀,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回到封地之后,周勃也知道自己以前的举动让皇帝非常不满,每当有郡守、郡尉前来巡查的时候,他都胆战心惊,害怕是皇帝要将自己治罪,每天都身披铠甲,令家人手持兵器,前来见郡守、郡尉。

也正因为如此,周勃被人告发,说他想要谋反,汉文帝将其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又将其交给下属部门处理,周勃被捕入狱。

在狱中,周勃内心恐惧不安,没有陈平的参谋,周勃也就一介武夫,面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只能任凭狱吏的欺凌。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狱吏虽然折辱了周勃,但是当收到他的好处之后,又给他出了主意,让他引用公主来为自己作证。

这个公主不是别人,是周勃长子周胜的媳妇,当然要向着自己的公公。

然后,周勃将自己增封受赐的财物都送给了汉文帝的舅舅薄昭,在紧急关头,薄昭找到太后,希望太后能为周勃洗清冤屈。

薄昭之死汉文帝临朝时,薄太后突然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当众骂道:“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是要谋反吗?”

大汉以孝治天下,听到自己的母亲这么怒骂,汉文帝只得向母亲请罪,并释放了周勃。

对自己的母亲薄太后,虽然不喜欢她干涉朝政,但汉文帝无可奈何,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舅舅薄昭。

六年后,薄昭杀了朝廷使者,汉文帝不忍心直接杀他,于是让其他大臣陪他喝酒,想让他醒悟自杀。

显然,这个提示不够,薄昭并未让汉文帝满意。

于是汉文帝又令群臣为他哭丧,要知道薄昭还活着呢,哭什么丧?

薄昭无奈之下,只能自杀。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资治通鉴》

汉文帝在位期间,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繁荣盛世,被后世敬仰!

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深意的,之所以在母亲的反对之下,坚决要逼死舅舅薄昭,并非因为他杀了一个不知名的使者。

要知道,当年淮南王刘长当众锤杀辟阳侯审食其,汉文帝都不予治罪,赦免了他。

在皇权时代,一个口含天宪的实权皇帝,杀人的罪名往往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理由。

薄昭在汉文帝继位之前,辛苦奔波,忘却生死,可是却被他活生生逼死,其实是因为他犯了汉文帝的忌讳,或者说薄太后犯了忌讳。

吕后之故犹在眼前,汉室江山差点易主,汉文帝好不容易坐稳皇位,怎么会容忍再出一个“吕后”?

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所以,当薄太后以及薄昭掺和周勃一事之时,就已经引起了汉文帝的不满。

不过汉文帝雄才大略,胸中自有沟壑,并没有当场发怒,而是坐等时机,终于揪住了薄昭的小辫子,给了他光明正大的理由,逼死了薄昭,还能获得一个“仁义”之名。

毕竟薄昭犯罪在先,皇帝没有治罪,而是让他畏罪自杀,也算是一种仁义了!

汉文帝逼死自己的舅舅,从亲情上来看,未免有点不近人情。可是皇帝这个位置,身系天下,对亲人的纵容其实也是对黎民百姓,天下苍生的冷血无情,所以,薄昭死得其所!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朝时代有哪些名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时代有哪些名人呢?我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古国。明朝和其他所有朝代一样,也同样是个英杰辈出的时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里最后一个大汉民族政权。明朝的名人很多。接下来,咱们简述一下这些名人。修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十年巡按、保卫京都的于谦;著作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宋应星;政绩突出的海

  • 明朝共哪些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1368戊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99己卯明惠帝朱允温建文元年1403癸未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25乙巳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1426丙午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1436丙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50庚午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1457丁丑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第二次即位)1465乙酉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

  • 明朝有几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明宪宗-孝纯皇帝-朱见深明孝宗-德敬皇帝-朱樘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世宗-孝肃皇帝-朱厚骢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明神宗-万历皇帝-朱

  • 明朝是十六帝还是十七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题主展开的补充说明认为:“大众眼中明朝是十六位皇帝”,百家论坛说“明朝是十七帝”,我认为两种说法都正确。不过申明一点,南明王朝的福王朱由崧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十五日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是为弘光帝。但是这位福王,即位后偏安一隅,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仍然是花天酒地,腐败不堪。给后世留下恶劣

  • 明朝历代皇帝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历代皇帝有:明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明惠宗朱允桑好鞒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

  • 乾隆时期用的哪些字体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书法字体有行、草、楷、隶、篆;古代各家书体,如颜体字,柳体字,王羲之行书、董其昌字体等数十名家字体。个人字体不同是因习得不同门派字体而已,并没有多么严格的限制。乾隆皇帝最喜武长体。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

  • 世称“颜筋柳骨”的书法大家柳公权,他是哪个朝代人士?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柳公权(778-865年),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 明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明朝历代国君大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明朝历代国君大全提及明朝,可能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吧!关于明朝皇帝朱元璋的事迹,史书上有很多记载,那么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您还知道哪些明朝的皇帝呢?今天小编就来跟你聊聊明朝历代君主都有哪些吧!明朝皇帝明朝历代国君大全: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1年——恢复了汉人国

  • 清朝历代皇帝的名字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康熙帝名玄烨雍正帝胤祯乾隆帝弘历嘉庆帝喁琰道光帝绵宁咸丰帝奕宁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恬宣统爱新觉罗溥仪夏启,商汤,西周姬发,东周姬宜臼,秦赢政,西汉刘邦,东汉刘秀,晋司马炎,南北朝就不说了,隋杨坚,唐李

  • 谁知道清朝历代皇帝的姓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太宗(~皇太级)天聪崇德世祖(~福临)顺治圣祖(~玄烨)康熙世宗(~胤)雍正高宗(~弘历)乾隆仁宗(~琰)嘉庆宣宗(~宁)道光文宗(~奕)咸丰穆宗(~载淳)同治德宗(~载)光绪(~溥仪)宣统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