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介绍下六世余烈都是谁:
第一位,秦孝公,在此之前,秦国还很虚弱,曾一度被魏国按着打,被打的实在受不了了,于是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不负所托,将秦国改造的国富民强,兵强马壮,俨然就是一部战争机器,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位,秦惠文王,1、此时的东方六国认识到单打独斗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了,于是他们采取合纵的策略对抗秦国。针对这一情况,秦惠文王任用张仪实行连横策略,打破了六国的合纵。2、武功方面,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使秦国更为强盛。
第三位,秦武王,秦武王在位仅三年,但是就这三年的时间里,还斩杀了六万韩军,拿下了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从此有了兵出函谷关的通道。
第四位,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56年,做了很多贡献,最重要的有两点:1、任用范雎为相,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进一步瓦解六国合纵之策。2、重用战神白起,在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5万,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消灭了东方六国的主力,为以后的统一大业扫除障碍。
第五位,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就死了,没什么可说的。
第六位,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在位也仅有三年的时间,但是他也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1、建立东郡,切断了六国合纵的通道,2、占领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使还没缓过气来的赵国更是雪上加霜。
秦国自秦孝公以来,可以说六世代代都是明君,代代重用贤臣,代代皆有贡献,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能使赢政在即位后,横扫六国,统一天下。
要给他们的贡献排个名次的话,我觉得,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武王>秦庄襄王>秦孝文王。(谢谢阅读,欢迎关注,史料来源于《史记》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与烈,振长策而于宇内”,这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很多人认为这六位秦君都是励精图治之主,其实里面的水分很大,真正能称得上英主的,最多只有三位。
六世余烈,最多只有一半有所作为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在他的时代,秦国再次强大起来。他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国力大增,也开始有资本逐鹿中原。
秦孝公在位二十三年,使得秦国从偏居西北,无法跨出函谷关,到夺取魏国河西之地,逼迫韩国签订盟约,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37年前311年在位,他是把秦国爵位从公变王的人物。当政期间,重用张仪连横六国,手下能人甚多。
夺义渠、平巴蜀,东出函谷关,南下楚地,攻魏败楚。秦惠文王时期,是秦国统一六国步伐的开始。
秦武王嬴荡,公元前310年前307年在位,他是一位喜爱武力的大力士国王。手下得宠者也以力士居多:任鄙、乌获、孟说等人。和他父亲的用人方针完全不同。
嬴荡在位时期,虽然打败过韩国,逼迫韩王求和,但他好勇斗狠,最后在一场“举鼎比赛”中受了内伤。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就气绝身亡了。
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在他当政时期,文有范雎,武有白起,攻三晋,败齐楚,政事上有“远交近攻”,军事上有“长平之战”。
嬴稷也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并且还已经达到了可以称帝的资本。不少学者都认为:在秦昭襄王执政末期,秦国已经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秦孝文王嬴柱,公元前250年在位,在位三天即去世,嬴柱做了十五年的太子,被戏称为“战国时期待机时间最长的太子”。
不过在他临死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把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立为太子。也让秦国顺利地交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手上。
秦庄襄王嬴子楚,公元前250年前247年在位。子楚在位三年,就连续出兵攻打山东六国。虽然逼韩国割成皋求和,取了赵国太原、狼孟等地,攻下了魏国高都。
但走得太快容易扯到蛋,子楚开动的战争机器,终于使得六国再次合纵,在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指挥下,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合攻秦军,一直攻到函谷关前才停下。秦军所得之地全数被抢回,子楚三年的征伐之路全数尽毁。
所以按功绩来看,六世应该排列为: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昭襄王嬴稷秦武王嬴荡秦庄襄王嬴子楚秦孝文王嬴柱。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