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后来怎么样了?

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后来怎么样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40 更新时间:2024/1/21 13:42:31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一说到朱元璋开国时候的功臣,好多人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这句话。这句话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别看我今天可以提供金杯和你一起喝酒,一旦你犯了事,我手中的刀可不是吃素的。这句话出自于《明太祖实录》。

洪武年间,朱元璋和手下的大臣茹(rú)太素(户部尚书)一起用紫金的酒杯饮酒,朱元璋告诫茹太素:“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而茹太素也对出了下联:“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不久茹太素就被朱元璋由户部尚书贬为御使,茹太素和其他十二位官僚一起带着脚镣上班,不久坐事,连坐而死。

同是大明王朝开国功臣的朱升是不是也遭了毒手?实际情况却不是,朱升是告老还乡病死的。

朱升生平精通《易经》,才情比刘伯温高!朱升是安徽休宁人,出生于1299年,正处于元朝时期。他的家庭是中国传统的耕读传家的家庭,亦农亦学。以农养家糊口,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

1341年,元朝至正元年(元惠帝年号),42岁的朱升通过乡试、府试的考试,参加元朝的进士选拔考试,考中了进士。进士考中之后四年(1345年)获选为池州学正,也就是主管池州教育的长官。一直拖到他52岁(1351年)时才到任,做官三年即辞官而去。辞官之后他没有回到家乡,而是到了安徽最南端的歙(shè)县开坛讲学。

上图所指碑刻

各位看官,朱升的人生轨迹是不是有点特别呐?考中进士不做官六年,三年做官又辞官,辞官之后还不回老家,到了临县(安徽歙县)去讲学,这其实和朱升所学所思有很大关系。

26岁,朱升根据自己的所见所为所思编著成《星卦提纲》一书,主要描述的是星象、占卦;36岁,根据自己所学和朋友探讨编写成《龙穴阴阳之诀》,这是看风水的一本著作,主要看的是帝王的阴阳之宅(活着时的住宅,死去时的坟墓)。当然,朱升还有其他著作存世,也不完全是“易经”、“八卦”之类的。一般精通易理之术之人,都晓得趋吉避凶,所以朱升在没有追随朱元璋之前有这样的行为也在正常之中的。

一、朱升难道只是提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1358年,60虚岁的朱升得邓愈推荐而成为朱元璋的谋士,根据当时的总体局势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总体策略,深得朱元璋的推崇,成为朱元璋最亲近的谋士(应该比刘伯温还要近)。

为何这样说呢?朱升在朱元璋建国之后担任的是侍读学士(翰林学士兼东阁学士)、知制诰、嘉议大夫、同修国史。朱升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侍读学士东阁学士就是朱元璋的秘书长,知制诰就是替朱元璋草拟各种重要文书,绝大部分军政大事都和他商议。

1364年,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希望自己也称王,之前一直以“吴国公”为自己的对外称呼,于是咨询了朱升之后,自称“吴王”。

1368年,大封功臣之时,朱升也是草拟各种皇帝文书的执笔人。

再者,在朱元璋一系列的大战之前以及过程之中,大都有朱升的意见,而朱升又不愿意抛头露面,所以他的功劳除了朱元璋,没有几个人了解。

朱升画像

二、大明建国一年,朱升为何辞官归去?

朱升和朱元璋呆得久了,也了解朱元璋的脾气,他又精通易理,如果继续待在朝廷之中,难免有横死的一天。

1369年,已经71岁的朱升向朱元璋提出辞呈,辞呈的主要原因是上了年纪,还要祭扫自己祖先的坟墓。朱元璋要重重的赏赐他,他却只要了一块“免死金牌”(丹书铁券),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用上。

朱升这次辞官之后的行程也是比较特别,他没有在家乡安徽休宁定居,也没有在安徽歙县讲学的地方定居,而是跑到江苏盐城龙港镇的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在我看来,朱升这是有意不去曾经呆过的地方,以免让朱元璋怀疑自己暗中拉帮结派,自己也免了不少的麻烦。

1370年,辞官一年之后,朱升在江苏盐城病逝。

从朱升不贪恋官位、财富来看,真正是做到了趋吉避凶,使得朱元璋不猜疑,得以寿终,比刘伯温看得更远,更深刻。

后话:

朱升虽懂得趋吉避凶,但是他的儿子朱同(另外一子朱异不见于史书详细记载)却挨上了朱元璋的“白刃”。

1385年,户部侍郎郭桓贪污钱粮巨大,朱元璋因此掀起“肃贪”怒潮,大明六部侍郎一下因贪污而被杀得不计其数。而刚刚担任礼部侍郎刚刚一个月的朱同,被赐白绫自尽,“免死金牌”也不管用了!

官吏受贿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九十,每五贯加一等,至八十贯绞;监守自盗仓库钱粮者,一贯以下杖八十,至四十贯斩;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者即枭首示众,并剥皮示众。(《明史.刑法志二》)

朱升生于半教半农人家,其父因其生于晨曦日出时而取其名为朱升。他8岁入学,19岁中秀才,在故里开馆讲学,并编写《墨庄率意录》等著作。1341年,登乡贡进士,后授池州路学正,数年后弃官移居安徽歙县开馆讲学。

1357年,朱元璋重兵围困徽州府城。朱升为免除百姓兵燹之灾,甘冒奇险独立城下,劝服守城元帅归降朱元璋。次年底,大将邓愈力荐隐士朱升有卧龙之才。朱元璋微服私访求教,朱升献九字创基主国之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之后,朱升随朱元璋战元军、斗陈友谅、败张士诚,如诸葛亮般献上不少谋略。天下渐定后,朱升授侍讲学士、中顺大夫。朱元璋建明,朱升“进翰林学士”,跃升为皇帝顾问,参与军政机密。朱元璋赞其“为人老实,是耆哲(老成贤达者)之英杰”,并赐御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

他参与了大量颁封功臣的制诰文字工作,“时称典核(典雅且确实)”。又“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并奉命“与诸儒修《女诫》”以儆后宫干政。

次年,他“请老归,卒年七十二。”

一代伟人毛泽东盛赞朱升:“九字国策定江山”。并于1972年末发出战备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九字指示,就源自朱升之九字国策。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君王出生为何总是会有异象?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社会,帝王的出生总会天带异象,从而表明自己的出生是不平凡的,也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上天安排的来的,是上天赋予了他现在的权力。这样的传说在学术界被称为帝王神话,毕竟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后人无法验证其真假,也无具体的证据可表明其真实存在性。最早的帝王神话便要从上古时代说起,尧的出生与刘邦的出生

  • 古代讽谏的例子(4个)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柬》:别人对我说好听的必是有原因的,而忠言多为逆耳。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大树的根本是根基,国家的根本是道德,如果皇上以德为贵,并且从简避奢国家可以垂拱而治。晏子:齐景公的时候,有一个人使众人生气,齐景公命令割下他的四肢,并且说:“有敢于求情解救的人处死。”晏子左手握着那个人的头发,右

  • 古代推让太子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李宪大智慧:主动拒绝当太子、做皇帝,也得一生富贵,死后被追封为帝李宪病逝时享年六十三岁,比他年轻六岁的李隆基闻讯,号啕痛哭,特旨追封长兄为“让皇帝”,毫不避忌谈及兄长当年主动推让太子位,令自己顺利登基的恩情。又追封宁王妃称皇后,其陵墓称帝陵,以皇帝之礼发丧,成为历史上兄友弟悌,全始全终的一段难得佳话

  • 介绍我过古代少年劝说国王寓言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统领着整个王国,统领着王国的人民。有一天,两个裁缝来到国王面前,这两个裁缝是有名的骗子拉比和拉巴。国王也知道他们两个的事迹,“善者不来来者不善,这两个骗子裁缝肯定不怀好意。”国王心里想。“尊敬的国王,我们是您忠实的大臣拉索尔的儿子呀!”拉比恭敬地说。拉比的一席话让国王大吃

  • 古代哪些帝王有异于常人的身体特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开国皇帝的长相都很奇特。比如秦始皇,史记: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分别是塌鼻子、斗鸡眼,鸡胸以及有支气管火,所以外在形象很差。刘邦最大的特点是一条腿有七十二颗痣。项羽则是一个双瞳人。孙权可能是一个混血儿,因为他:碧眼紫髯。绿眼睛,紫头发。刘备大家知道,双耳垂肩,手长过膝。漫画《火凤燎原》,袁术坐到龙

  • 跪求唐朝时期关于皇帝的一个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位皇帝(假如武则天不被算为唐朝皇帝的话),他的在位时间是683年12月~684年2月和705年正月~710年5月。李显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也名李哲。一开始他被封为周王,后来改为英王。他的两位哥哥李弘和李贤的太子地位被废黜后李显成为太子,并以太子在

  • 求关于隋文帝的历史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隋文帝小故事一则(隋文帝饮茶治头痛的故事)杨坚(541年-604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武帝时袭爵隋国公,大定元年(581年)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渡过长江天险,攻占陈都建康(今南京),俘获后主陈叔宝,陈朝灭亡。至此,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三

  • 传说中指我国远古的部落酉长的成语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1、三皇五帝[sānhuángwǔdì]: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出处:《庄子天运》:“故夫三皇五帝之礼法度;不矜于同而预于治。””2、皇天上帝[huángtiānshàngdì]:天帝,上帝。《吕氏春秋季夏》:“令民无不

  • 成语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代人物的苦学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匡衡成语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的苦学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

  • 皇帝用成语颁布圣旨,惨遭大臣打脸,无奈乖乖认错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圣旨中用错的成语是:作威作福。这道圣旨摘录如下: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慧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大意为:爱卿是朕的心腹爱将,因此特委任你担任征南将军这样的要职。施恩足以让人为之牺牲生命,惠爱也能让人怀念终生,独揽威权,擅行赏罚,可以杀人或者活人。散骑常侍蒋济认为:“作威作福”是《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