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成语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代人物的苦学故事?

成语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代人物的苦学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450 更新时间:2024/1/17 9:19:28

匡衡

成语凿壁偷出自西汉大学家匡衡的苦学故事。匡衡勤奋学,但家中没有蜡烛,匡衡就在墙壁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县人,西汉经学家,至丞。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匡衡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大了,成了家里的要劳动力。他一天到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皇帝用成语颁布圣旨,惨遭大臣打脸,无奈乖乖认错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圣旨中用错的成语是:作威作福。这道圣旨摘录如下: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慧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大意为:爱卿是朕的心腹爱将,因此特委任你担任征南将军这样的要职。施恩足以让人为之牺牲生命,惠爱也能让人怀念终生,独揽威权,擅行赏罚,可以杀人或者活人。散骑常侍蒋济认为:“作威作福”是《尚书》

  • 和推荐人才有关的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毛遂自荐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缺个县令,谁可以当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去当。”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称赞说:“好!”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的县令,果然非常称职,老百姓都很称赞。过了一

  • 君王送宰相一坛酒,回家打开一看,全是珍珠,君王为何要这么干?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这位君王是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他为了让大臣王旦答应自己泰山封禅一事,便在酒坛子里放了珍珠,王旦回家一看是珍珠,便明白了宋真宗的意思。我们听说过下级贿赂上级的许多故事,但是有没有听过说上级贿赂下级的故事呢?在古代确实有这一事。这事发生在宋朝,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第三儿子,母亲是元德

  • 古代帝王敢于面对错误完善自我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裴寂说:“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 请写出两个我国古代"人定胜天"的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一千零一夜、西游记里面不都是嘛!“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彼虽不来,宁禁我不往,登门就之,或~不可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萧七》参考资料: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统

  • 诸葛亮如何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对抗曹操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此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抗曹进行了精彩演绎,是诸葛亮成为古代中国智慧化身的精典例证。我认为诸葛亮是通过以下步骤促使孙权联刘抗曹的:首先,双方有共同抗曹的利益基础。“道不同不

  • 范增劝告项羽攻打刘邦的依据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范增劝告项羽攻打刘邦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邦自己状态的变化,一贯贪财好色、胸无大志的沛公居然能克己自律、先公后私,这有点太反常了。沛公不贪图财物、美色、地盘,那他图的是什么呢?证明沛公已经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而志存高远,他贪图的是什么,已经不言自明了。事实上一个少年立志云游四方,追随

  • 《三国演义》中,李肃为何能成功说服吕布投靠董卓?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只需要从《三国演义》原文中,便可以得到答案。在此个人稍作归纳:第一,李肃十分了解吕布,能够抓住痛点在《三国演义》中,凡是要劝降某个人,大多数都会安排他的熟人去。如:曹操要劝降关羽,便安排他的好友张辽去;周瑜要劝降诸葛亮,便安排他的哥哥诸葛瑾去;还有比较著名的蒋干,他之所以有信心劝降周瑜,就

  • 大明王朝中改稻为桑政策很难执行,为什么海瑞成功说服了百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是《大明王朝1566》剧情,还得从何茂才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来到了淳安说起:他此次前来势必要把井上十四郎带走,以免自己“通倭”的罪行暴露,从而被“诛灭九族”。但是他实在是小瞧了海瑞,海瑞利用手里的总督府的兵,跟何茂才玩了个硬碰硬,实在没招的何茂才就差给海瑞跪下了,海瑞你到底想怎么样?一、何茂

  • 历史上,孝庄是怎么说服多尔衮和洪承畴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孝庄分别问了他们两个人一人一个问题。问多尔衮,是做周公还是做明成祖?问洪承畴,愿不愿意给顺治做老师,把他教育成一个好皇帝,让满汉公认的好皇帝?其实孝庄抓住了一点,不是许诺他们生前有怎样的荣华,而是要他们自己选择死后的历史回答,是做忠臣名相,流芳百世,还是包藏私心,遗臭万年,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