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皇帝用成语颁布圣旨,惨遭大臣打脸,无奈乖乖认错

皇帝用成语颁布圣旨,惨遭大臣打脸,无奈乖乖认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509 更新时间:2024/1/19 7:21:41

圣旨中用错的成语是:作威作福。这道圣旨摘录如下: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慧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大意为:爱卿是朕的心腹爱将,因此特委任你担任征南将军这样的要职。施恩足以让人为之牺牲生命,惠爱也能让人怀念终生,独揽威权,擅行赏罚,可以杀人或者活人。散骑常侍蒋济认为:“作威作福”是《尚书》中所明确的劝解后人应该戒除的,是个贬义词,而曹丕作为一国之君居然用上了这个词作为颁布天下的圣旨,足见已经忘记了古代圣贤的训诫。蒋济提醒曹丕,天子无戏言,希望曹丕认真对待在圣旨里出现的这个严重失误。对于心胸狭窄的曹丕来说,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一次蒋济的话让曹丕深有感触,心甘情愿接受蒋济的批评,连忙命人追回了给夏侯尚的这道圣旨。

先秦时期的成语故事

拿本成语大全翻,成语大部分都是先秦时候形成的。退避三舍晋文公因为流亡的时候受恩惠于楚王,答应如果其回国后两国开战,则主动让晋军退避三舍(古代三十里一舍),也就是主动退90里地。后来晋楚作战,晋文公果然践行了自己的若言,主动退了90里地。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一鸣惊人典故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齐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秦晋之好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在此后二十年间,又有过两度“秦晋之好”。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问鼎中原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和推荐人才有关的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毛遂自荐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缺个县令,谁可以当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去当。”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称赞说:“好!”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的县令,果然非常称职,老百姓都很称赞。过了一

  • 君王送宰相一坛酒,回家打开一看,全是珍珠,君王为何要这么干?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这位君王是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他为了让大臣王旦答应自己泰山封禅一事,便在酒坛子里放了珍珠,王旦回家一看是珍珠,便明白了宋真宗的意思。我们听说过下级贿赂上级的许多故事,但是有没有听过说上级贿赂下级的故事呢?在古代确实有这一事。这事发生在宋朝,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第三儿子,母亲是元德

  • 古代帝王敢于面对错误完善自我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裴寂说:“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 请写出两个我国古代"人定胜天"的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一千零一夜、西游记里面不都是嘛!“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彼虽不来,宁禁我不往,登门就之,或~不可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萧七》参考资料: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统

  • 诸葛亮如何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对抗曹操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此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抗曹进行了精彩演绎,是诸葛亮成为古代中国智慧化身的精典例证。我认为诸葛亮是通过以下步骤促使孙权联刘抗曹的:首先,双方有共同抗曹的利益基础。“道不同不

  • 范增劝告项羽攻打刘邦的依据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范增劝告项羽攻打刘邦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邦自己状态的变化,一贯贪财好色、胸无大志的沛公居然能克己自律、先公后私,这有点太反常了。沛公不贪图财物、美色、地盘,那他图的是什么呢?证明沛公已经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而志存高远,他贪图的是什么,已经不言自明了。事实上一个少年立志云游四方,追随

  • 《三国演义》中,李肃为何能成功说服吕布投靠董卓?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只需要从《三国演义》原文中,便可以得到答案。在此个人稍作归纳:第一,李肃十分了解吕布,能够抓住痛点在《三国演义》中,凡是要劝降某个人,大多数都会安排他的熟人去。如:曹操要劝降关羽,便安排他的好友张辽去;周瑜要劝降诸葛亮,便安排他的哥哥诸葛瑾去;还有比较著名的蒋干,他之所以有信心劝降周瑜,就

  • 大明王朝中改稻为桑政策很难执行,为什么海瑞成功说服了百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是《大明王朝1566》剧情,还得从何茂才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来到了淳安说起:他此次前来势必要把井上十四郎带走,以免自己“通倭”的罪行暴露,从而被“诛灭九族”。但是他实在是小瞧了海瑞,海瑞利用手里的总督府的兵,跟何茂才玩了个硬碰硬,实在没招的何茂才就差给海瑞跪下了,海瑞你到底想怎么样?一、何茂

  • 历史上,孝庄是怎么说服多尔衮和洪承畴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孝庄分别问了他们两个人一人一个问题。问多尔衮,是做周公还是做明成祖?问洪承畴,愿不愿意给顺治做老师,把他教育成一个好皇帝,让满汉公认的好皇帝?其实孝庄抓住了一点,不是许诺他们生前有怎样的荣华,而是要他们自己选择死后的历史回答,是做忠臣名相,流芳百世,还是包藏私心,遗臭万年,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二人

  • 如果你是范增,在彭城大战后怎么样说才能说服项羽灭了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很简单,坚持对项羽称臣,然后永远不要以亚父身份自居,项羽要什么给就对了,千万不要认为你的就是你的。事实上西楚政权就是靠着项羽一个人的赫赫战功撑起来的,其他人包括范增在内都是锦上添花,所以老老实实听项羽安排就是了,一定不要和项羽对着干,要无条件的信任和相信项羽。最后就是好好活着,帮助项羽压服内部一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