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装宫廷戏剧相当火红,不少更以妃嫔为主角,但观众在戏剧中,通常只能看到她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是否有想过,在皇帝过世后,“后宫三千佳丽”该何去何从呢?
首先,讲到“后宫三千佳丽”,许多人可能会好奇,皇帝真的如此艳福不浅吗?《礼记》中的《昏义》指出,“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从此判断,皇帝有名份的妃嫔应为121人;后来,这套制度又有其他变化,但无论如何,“三千”这个数字实在过于夸张,应是将宫女也算入。
之所以说“后宫三千佳丽”或许有算入宫女,是因为一般来讲,她们也能让皇帝宠幸,但多数皇帝都不会如此;而若真发生了亲密关系,太监会将其记录下来,要是宫女因此怀孕生子,就有机会成为妃嫔。
那皇帝死后,其后宫佳丽们到底都被如何对待呢?其实,这和她们的地位以及所处朝代有关。在某些朝代,无子嗣的妃嫔得殉葬;也有些朝代,没有帮皇帝生下小孩的妃嫔会遭送往冷宫或强迫出家,像鼎鼎大名的武则天还是“才人”时,就于唐太宗往生后,被送去当尼姑。
至于有帮皇帝生过孩子的妃嫔就幸运许多,若是儿子发展的不错,则能搬往他们的府邸住;就算儿子发展平平,她们也会被升为太妃,尽管没有政治地位,但衣食无忧基本上是没问题的。另外,无论如何改朝换代,皇后最终都能成为太后,就算太子不是她的小孩也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豪门一入深似海”,更别说入到皇宫了,尤其有些皇帝会遇到被推翻、篡位,甚至惨遭亡国,这种情况下,妃子们往往也会遭到杀害,无法善终。
清代皇帝去世后,他的后妃们是不能居住在东西六宫的,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专门为他们修建的宫殿群,其中主要建筑包括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英华殿、慈宁花园等。其中,慈宁宫为皇太后的正宫,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这里的兴盛时期,因为当时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而且当时的顺治、康熙、乾隆几位皇帝都非常孝顺,经常在这里举行庆寿的大典,但是到了道光皇帝之后,随着清政府走向腐败,国库空虚,当时的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缩减宫中开支,这也使得慈宁宫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清代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皇太后的例银固然非常多,但是有些太妃、太嫔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例钱有时少的可怜,他们不得不利用自己在闺房中练就的刺绣功夫赚些钱来贴补。清代的皇宫中专门有10余个老太监,他们负责给太后、太妃们表演评书,为他们解闷,同时宫中还有一个按摩处,他们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伺候太后、太妃,上了年纪的人难免有个腰酸腿痛,落枕,这时就由按摩处派人为太妃们按摩,治疗。为了消磨老人们的时光,慈宁宫周围建有很多佛堂,使得一生命运凄惨的宫人们又一个精神的寄托。
对于历史上的活人殉葬,我把握不准,以为朱元璋是后妃宫女活人殉葬制度死灰复燃的始作俑者。回头又看了一些资料,发现这种说法并不恰当。皇帝的宫女和后妃活人殉葬的制度,比我以前所认为的要复杂而严重的多。下面的材料,主要来自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一书中关于后妃宫女活人殉葬的一节。让我们看看历史上专职帝王残酷到了什么程度,让我们看看我们所自豪的专制皇权、专制皇帝们的真实面目。
活人殉葬,殷周君王死后就很盛行,他们死后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周朝那个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的周幽王,他的墓中有百余尸体,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余全为女性,都是他的姬妾美人,应该说都是从死殉葬的后妃宫女。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史记秦本纪),秦穆公死后“从死者77人”(《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死的时候,二世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史记秦始皇本纪》)。按照《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没有生育的大概也在万人。
汉朝照样以后宫妻妾殉死。“武帝时,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充后宫,及弃天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汉书》卷72)。《汉书》是汉代当朝人写的历史,对于武帝的残忍行为的记录,当为真实。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上午,李自成对北京发起了进攻。明朝守城的士兵们,各个都干脆躺在城上,军官拿鞭子抽都不起来。着急上火的崇祯帝,把宫里压箱底的二十万两白银都拿了出来,想“激励”太监们为国血战。没想到太监们把白银分光了,眨眼就跑得一个不剩。还有太监在宫门题字说“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如此局面,让崇祯帝心急如焚。眼看着皇宫就要被拿下,他手拿着三眼火铳,在齐化门和安定门等地一阵乱窜,却是怎么也窜不出去。眼看着逃生无望,万念俱灰的崇祯干脆不逃了,回宫把妻妾妃子和子女都叫来,全家人整整齐齐吃了顿最后的晚餐。饭后三个皇子被他安排人送走,临走前还谆谆叮嘱:“见到老年人叫他老翁,见到年轻的叫他叔叔伯伯,万一保住性命,报了父母之仇,不要忘了今天的教训。”
妃子的下场
就在这和皇子分别之前,崇祯还横下心来,决定对自己的妻妾妃子和女儿痛下杀手,为了不让两个女儿和皇后嫔妃落到农民军手里,痛饮后的崇祯,咬牙持剑说了句“事已至此,可以死了!”“领会”了他意思的结发妻周皇后,哭哭啼啼回到坤宁宫自尽。而后崇祯又亲手挥剑,杀死了自己的幼女昭仁公主,长女长平公主则是重伤后昏迷,苏醒后的她嫁给了早有婚约的都尉周显,最终在清朝顺治年间过世。
另外还有崇祯的宠妃袁贵妃,自尽的时候绳子断了。崇祯又跑到袁贵妃身边,狠狠戳了袁贵妃三剑。受了重伤的袁贵妃,最终还是捡回一命,晚年由清王朝“赡养终其身”,除了这几位“叫的上名字”的妃嫔,还有一些连名字都不可考的妃嫔,在那个绝望的夜晚,被崇祯挥剑杀死。崇祯杀死所有的妃子以后,也就是在1644年的3月17日夜晚,自己则在煤山上自缢。
宫女的下场
而比起这血腥一幕来,更让人唏嘘的,是当时皇宫里的宫女们。眼看着皇宫里血流成河,宫女们纷纷逃出宫去。可出了宫的她们,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慌忙向城里的居民问路。可这场动乱里,最心酸的地方也正在此:就算能问到路,这些逃出深宫的宫女,就真的能找到家吗?在那个“一入宫门深似海”的时代里,“家”对于她们来说,是一个遥远的词。
明代的宫人制度。
明代的宫女,一般都是从民间“采选”来。有的是皇帝下旨采选,有的是宫里的女官从民间买来。绝大多数的宫女都是穷人出身,好些人背后都是一把辛酸泪。特别是一旦被“采选”成宫女,就意味着离乡背井,和“家”之间万里迢迢。
每次“采选宫女”,也常变成民间灾难。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当地突然流传“谣言”,说皇帝要选宫女,这谣言一传就炸了锅。江南各地老百姓纷纷嫁女,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都迅速出嫁,好些地方“婚嫁殆尽”,居然连嫁女用的轿子,都被人给抢光了。官方每次出来“辟谣”,都是越辟谣谣言越凶,折腾了两三个月才消停。
当然,和前朝比起来,明代在“见亲人”方面,还比较人性化。据史料记载,明代的宫女如果要见亲人,可以到“宫门首立谈”。也就是在宫门口匆匆见上一面。但放在那时交通条件下,看一眼亲人都难,“回家”更不知何年何月。
明太祖朱元璋还曾颁布规定,宫女入宫后五、六年,就可以放回家去。不过后世的明朝历代皇帝,并没有认真执行这规定。明朝皇宫“放宫女”,往往赶在新皇帝登基时。有时赶上闹天灾,皇帝也会顺水推舟,做点“放宫女”的好事。明英宗、明宪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在位时,都做过“放宫女”的“好事”。每次放出的宫女,都有500到1000人之多。
而且很多时候,有些宫女等的时间太长,好不容易盼到“放宫女”了,出宫时已经白发苍苍。她们记忆里那个还提时代的家,也早已不知道在哪,苦苦盼望的亲人找不到影。好不容易熬出宫,却不知道该去哪。她们往往会在“西山保明寺落发”,在青灯古佛下打发残生,而明朝以前,那些宫女入了宫,大多一辈子都别想出去,晚年就去守陵,基本生不如死。明朝还知道放宫女,给宫女安排归宿,真比前朝强太多。”
但就算“强太多”,宫女们的归宿,细品还是太多辛酸。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沈一贯,就曾写诗咏叹宫女的生活:“多情宫伴休垂涕,未死深闺欲出难”。字字句句,满满是泪。看似不起眼的宫女生活,点点滴滴都见证着封建专制的罪恶。
而放在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深夜里,那些慌忙出逃的宫女们,也留下了无比壮烈的一幕:据典籍记载,面对北京城的乱象,有个魏姓宫女悲愤大呼说“我辈定遭其辱”。说罢跳入御河而死。据记载,当晚跳河殉难的宫女,多达二百多人。还有一些落入农民军手中的宫女,被李自成“赐”给了各个头目。
总的看来,历代皇帝死了以后,妃子的下场都比较惨,有的被抓遭受凌辱,有的被皇帝杀死,有的不堪凌辱自杀而死,更惨的还的还要做皇帝的殉葬品……封建制度下,总之,妃子就是古代皇帝的私有品,自己死了以后,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妃子也只能任其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