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皇帝死了,他的妃子下场如何?

历史上皇帝死了,他的妃子下场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660 更新时间:2024/1/13 10:22:11

近年来古装宫廷戏剧相当火红,不少更以妃嫔为主角,但观众在戏剧中,通常只能看到她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是否有想过,在皇帝过世后,“后宫三千佳丽”该何去何从呢?

首先,讲到“后宫三千佳丽”,许多人可能会好奇,皇帝真的如此艳福不浅吗?《礼记》中的《昏义》指出,“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从此判断,皇帝有名份的妃嫔应为121人;后来,这套制度又有其他变化,但无论如何,“三千”这个数字实在过于夸张,应是将宫女也算入。

之所以说“后宫三千佳丽”或许有算入宫女,是因为一般来讲,她们也能让皇帝宠幸,但多数皇帝都不会如此;而若真发生了亲密关系,太监会将其记录下来,要是宫女因此怀孕生子,就有机会成为妃嫔。

那皇帝死后,其后宫佳丽们到底都被如何对待呢?其实,这和她们的地位以及所处朝代有关。在某些朝代,无子嗣的妃嫔得殉葬;也有些朝代,没有帮皇帝生下小孩的妃嫔会遭送往冷宫或强迫出家,像鼎鼎大名的武则天还是“才人”时,就于唐太宗往生后,被送去当尼姑。

至于有帮皇帝生过孩子的妃嫔就幸运许多,若是儿子发展的不错,则能搬往他们的府邸住;就算儿子发展平平,她们也会被升为太妃,尽管没有政治地位,但衣食无忧基本上是没问题的。另外,无论如何改朝换代,皇后最终都能成为太后,就算太子不是她的小孩也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豪门一入深似海”,更别说入到皇宫了,尤其有些皇帝会遇到被推翻、篡位,甚至惨遭亡国,这种情况下,妃子们往往也会遭到杀害,无法善终。

清代皇帝去世后,他的后妃们是不能居住在东西六宫的,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专门为他们修建的宫殿群,其中主要建筑包括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英华殿、慈宁花园等。其中,慈宁宫为皇太后的正宫,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这里的兴盛时期,因为当时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而且当时的顺治、康熙、乾隆几位皇帝都非常孝顺,经常在这里举行庆寿的大典,但是到了道光皇帝之后,随着清政府走向腐败,国库空虚,当时的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缩减宫中开支,这也使得慈宁宫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清代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皇太后的例银固然非常多,但是有些太妃、太嫔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例钱有时少的可怜,他们不得不利用自己在闺房中练就的刺绣功夫赚些钱来贴补。清代的皇宫中专门有10余个老太监,他们负责给太后、太妃们表演评书,为他们解闷,同时宫中还有一个按摩处,他们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伺候太后、太妃,上了年纪的人难免有个腰酸腿痛,落枕,这时就由按摩处派人为太妃们按摩,治疗。为了消磨老人们的时光,慈宁宫周围建有很多佛堂,使得一生命运凄惨的宫人们又一个精神的寄托。

对于历史上的活人殉葬,我把握不准,以为朱元璋是后妃宫女活人殉葬制度死灰复燃的始作俑者。回头又看了一些资料,发现这种说法并不恰当。皇帝的宫女和后妃活人殉葬的制度,比我以前所认为的要复杂而严重的多。下面的材料,主要来自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一书中关于后妃宫女活人殉葬的一节。让我们看看历史上专职帝王残酷到了什么程度,让我们看看我们所自豪的专制皇权、专制皇帝们的真实面目。

活人殉葬,殷周君王死后就很盛行,他们死后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周朝那个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的周幽王,他的墓中有百余尸体,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余全为女性,都是他的姬妾美人,应该说都是从死殉葬的后妃宫女。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史记秦本纪),秦穆公死后“从死者77人”(《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死的时候,二世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史记秦始皇本纪》)。按照《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没有生育的大概也在万人。

汉朝照样以后宫妻妾殉死。“武帝时,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充后宫,及弃天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汉书》卷72)。《汉书》是汉代当朝人写的历史,对于武帝的残忍行为的记录,当为真实。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上午,李自成对北京发起了进攻。明朝守城的士兵们,各个都干脆躺在城上,军官拿鞭子抽都不起来。着急上火的崇祯帝,把宫里压箱底的二十万两白银都拿了出来,想“激励”太监们为国血战。没想到太监们把白银分光了,眨眼就跑得一个不剩。还有太监在宫门题字说“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如此局面,让崇祯帝心急如焚。眼看着皇宫就要被拿下,他手拿着三眼火铳,在齐化门和安定门等地一阵乱窜,却是怎么也窜不出去。眼看着逃生无望,万念俱灰的崇祯干脆不逃了,回宫把妻妾妃子和子女都叫来,全家人整整齐齐吃了顿最后的晚餐。饭后三个皇子被他安排人送走,临走前还谆谆叮嘱:“见到老年人叫他老翁,见到年轻的叫他叔叔伯伯,万一保住性命,报了父母之仇,不要忘了今天的教训。”

妃子的下场

就在这和皇子分别之前,崇祯还横下心来,决定对自己的妻妾妃子和女儿痛下杀手,为了不让两个女儿和皇后嫔妃落到农民军手里,痛饮后的崇祯,咬牙持剑说了句“事已至此,可以死了!”“领会”了他意思的结发妻周皇后,哭哭啼啼回到坤宁宫自尽。而后崇祯又亲手挥剑,杀死了自己的幼女昭仁公主,长女长平公主则是重伤后昏迷,苏醒后的她嫁给了早有婚约的都尉周显,最终在清朝顺治年间过世。

另外还有崇祯的宠妃袁贵妃,自尽的时候绳子断了。崇祯又跑到袁贵妃身边,狠狠戳了袁贵妃三剑。受了重伤的袁贵妃,最终还是捡回一命,晚年由清王朝“赡养终其身”,除了这几位“叫的上名字”的妃嫔,还有一些连名字都不可考的妃嫔,在那个绝望的夜晚,被崇祯挥剑杀死。崇祯杀死所有的妃子以后,也就是在1644年的3月17日夜晚,自己则在煤山上自缢。

宫女的下场

而比起这血腥一幕来,更让人唏嘘的,是当时皇宫里的宫女们。眼看着皇宫里血流成河,宫女们纷纷逃出宫去。可出了宫的她们,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慌忙向城里的居民问路。可这场动乱里,最心酸的地方也正在此:就算能问到路,这些逃出深宫的宫女,就真的能找到家吗?在那个“一入宫门深似海”的时代里,“家”对于她们来说,是一个遥远的词。

明代的宫人制度。

明代的宫女,一般都是从民间“采选”来。有的是皇帝下旨采选,有的是宫里的女官从民间买来。绝大多数的宫女都是穷人出身,好些人背后都是一把辛酸泪。特别是一旦被“采选”成宫女,就意味着离乡背井,和“家”之间万里迢迢。

每次“采选宫女”,也常变成民间灾难。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当地突然流传“谣言”,说皇帝要选宫女,这谣言一传就炸了锅。江南各地老百姓纷纷嫁女,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都迅速出嫁,好些地方“婚嫁殆尽”,居然连嫁女用的轿子,都被人给抢光了。官方每次出来“辟谣”,都是越辟谣谣言越凶,折腾了两三个月才消停。

当然,和前朝比起来,明代在“见亲人”方面,还比较人性化。据史料记载,明代的宫女如果要见亲人,可以到“宫门首立谈”。也就是在宫门口匆匆见上一面。但放在那时交通条件下,看一眼亲人都难,“回家”更不知何年何月。

明太祖朱元璋还曾颁布规定,宫女入宫后五、六年,就可以放回家去。不过后世的明朝历代皇帝,并没有认真执行这规定。明朝皇宫“放宫女”,往往赶在新皇帝登基时。有时赶上闹天灾,皇帝也会顺水推舟,做点“放宫女”的好事。明英宗、明宪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在位时,都做过“放宫女”的“好事”。每次放出的宫女,都有500到1000人之多。

而且很多时候,有些宫女等的时间太长,好不容易盼到“放宫女”了,出宫时已经白发苍苍。她们记忆里那个还提时代的家,也早已不知道在哪,苦苦盼望的亲人找不到影。好不容易熬出宫,却不知道该去哪。她们往往会在“西山保明寺落发”,在青灯古佛下打发残生,而明朝以前,那些宫女入了宫,大多一辈子都别想出去,晚年就去守陵,基本生不如死。明朝还知道放宫女,给宫女安排归宿,真比前朝强太多。”

但就算“强太多”,宫女们的归宿,细品还是太多辛酸。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沈一贯,就曾写诗咏叹宫女的生活:“多情宫伴休垂涕,未死深闺欲出难”。字字句句,满满是泪。看似不起眼的宫女生活,点点滴滴都见证着封建专制的罪恶。

而放在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深夜里,那些慌忙出逃的宫女们,也留下了无比壮烈的一幕:据典籍记载,面对北京城的乱象,有个魏姓宫女悲愤大呼说“我辈定遭其辱”。说罢跳入御河而死。据记载,当晚跳河殉难的宫女,多达二百多人。还有一些落入农民军手中的宫女,被李自成“赐”给了各个头目。

总的看来,历代皇帝死了以后,妃子的下场都比较惨,有的被抓遭受凌辱,有的被皇帝杀死,有的不堪凌辱自杀而死,更惨的还的还要做皇帝的殉葬品……封建制度下,总之,妃子就是古代皇帝的私有品,自己死了以后,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妃子也只能任其摆布。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什么是帝王哲学?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帝王论,帝王作为上层建筑领域思想斗争与理论文化战线上的标兵,他们的思想才能必须出众,不能雷同。否则,帝王就缺乏斗争的对象与发展的思想方向和奋斗目标。帝王的使命就是拯救生命,成就万物的巨能与智慧生命。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 咸丰皇帝千万妃子,为何独宠慈禧?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咸丰皇帝哪里来的千万妃子?题主好大方,一下子送给他那么多嫔妃。咸丰不是晋武帝,不光身体吃不消,肯定也是养不起的。咸丰皇帝一生中共有17个后妃,包括他在潜邸时的福晋和格格。但他不是独宠慈禧,他一生中宠爱的女人大概有四个。道光27年,清宫选秀女,太常寺少卿富泰之女,16岁的萨克达氏入选。道光皇帝将她指婚

  • 故宫的传说及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明史》上说,修建这座世所罕见的巨大皇宫役使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

  • 古代妃子侍寝皇帝,洗完澡,为什么光着身子卷起来送给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要不说古代皇宫规矩森严呢,皇帝这个职业说风光也风光,但是说难受也难受啊,就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就能让人头皮发麻。以现在来说,古装影视剧是比较多的,而一些剧中的情节自然也引人讨论,就比如说,在许多清宫剧中,有这样的情节,就是妃子侍寝,都不是自己个去了皇帝的寝宫,而是脱光之后,用被子裹上,然后被太监抬着

  • 以前妃子待寝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妃子侍寝的过程,从现代观点看,本身就挺淫秽的。妃子先裸身,太监以被子包住妃子,太监抬起妃子送到皇上寝室,妃子从被子裸身出来,从皇帝脚处掀起被子一角,由此慢慢爬进去;完事之后,再从皇帝脚处一角爬出,再由太监抬走。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让孙膑训练宫女,还让两个妃子担任两队宫女的队长。孙膑开始练兵,下达命

  • 你认为古代历史上最能隐忍的人物是谁?到什么程度?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个人认为是崔杼。崔杼名气很大。他杀了齐后庄公,篡了位。结果,齐国的史官却写下了“崔杼弑庄公”。崔杼大怒,杀了史官,让他的大弟弟重写历史。谁知道,大弟弟还是写“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了大弟弟,让二弟弟接替,然而还是这么写。崔杼无奈,只能放过了他,让其他人去写。那么,崔杼为什么杀死主公

  • 一个古代君主放纵自己的弟弟,让他嚣张,在他嚣张到顶点的时候,以此为由干掉他了。这个典故叫什么来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出处是《左传》:郑庄公的父亲是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二儿子叫段。因为段长得一表人才,姜氏便偏爱他,希望郑武公立段为太子,可是为能如愿,姜氏一直坏恨在心。等武公去世后,寤生继承王位,号郑庄公。姜氏多次向庄公提出无理要求,庄公碍于母亲情面,都满足了她。但是姜

  • 为什么古代皇帝死后要用妃子陪葬?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死后用妃子陪葬主要是因为当时私有制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帝王死后,让生前的嫔妃殉葬现象最早的记载是在周朝,王死了,妃子大多数时候会陪葬,后来,是选王生前最爱的妃子陪葬。周以后,妃子就很少被陪葬了,一直到清代,对妃子多是这样对待:所谓母以子贵,妃子中生了子女的,以她所生子女的地位为她的相应地位,如她生

  • 有没有只爱一个妃子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这样的皇帝真不多,但是肯定有,汉宣帝就是一个。汉宣帝的结发之妻就是平民女子许平君,而能够做到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的也只有汉宣帝。汉宣宗的身世比较坎坷,祖父刘据因巫蛊之祸全家死于非命,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刘病已得以幸免,并且得到鲁国人丙吉的精心照料。昭帝即位后,巫蛊一案得到赦免,刘病已被送往刘据的旧部张贺掌

  • 古代妃子高高在上,太监是卑微的下人,为啥一些妃子会主动与其交好?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在地位相殊情况下,也存在相互沟结,相互利用的关系,存在利用和被利用维持需要的愿望。纵观历史长河之中,有一些人在当时应该属于下人却拥有很大的权利,不错,就是在宫内伺候皇室成员的太监。说起太监我们会想到魏忠贤、李莲英等,虽然他们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号,或者背负千古骂名,首先他们也是不幸之人,是封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