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告诉你。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组诗做于安史之乱以后,诗人经过骊山,想象当时的繁华,杨贵妃的盛宠,作此诗。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但荔枝不宜保存,“一日而色变,二日而味变,三日以后,色香味俱无矣。”长安因气候原因不生长荔枝,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大多变味了。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派快马接替运送,到长安荔枝还是新鲜的,以博美人一笑。却不想此举是多么劳民伤财!杨贵妃吃到的荔枝应该是当时成本最高的水果了吧。
现在荔枝品种比以前多了,有一品种就叫“妃子笑”,街上有卖的。
古代皇帝用妃子殉葬时,是先杀后埋还是直接活埋,各朝各代有何不同?
古代的时候,妃子去世是要殉葬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殉葬十分的流行,到了秦汉之时,虽说殉葬还有,但是,已经没有那么普遍了。
唐宋统治的时期,殉葬的规矩,也就基本上被废除了。
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殉葬又开始被启用了,不过到了明英宗的时候,他觉得殉葬太不仁道了,所以,又把朱元璋恢复的殉葬的制度给废除了。
不过,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妃子,在先帝驾崩后,都会用来殉葬的。
只有那些没有为先帝生儿育女的人,才会被选来用做殉葬。
有了儿女的人,基本上在先帝驾崩之后,就跟着自己的儿女去过日子去了。没有儿女的人,直接随着先帝,到地下然后在直接去伺候先帝。
唐宋的时候,不是不实行殉葬吗?
那时候没有为先帝生育儿女的人,会被送到尼姑庵当尼姑,正如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去感业寺当尼姑一样。
那么正如题目所说,一般为先帝殉葬的妃子,是先被处死,然后在殉葬,还是选择直接活埋呢?
这个一般是分几种方式的,当然了每种方式,都是很残忍的。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先帝临死前,把那些要带走的女人,列好名单。
待自己归西之后,太监就会拿着名单,把所有要殉葬的妃子,给集结到一个屋子里,然后让他们上吊。
这些人都去世之后,就和先帝埋在一起了,这种殉葬似乎还是不那么痛苦的一种。
当然了也不排除活人殉葬这种方式,大家都知道帝王的陵寝是十分奢华的,里面的空间很大,帝王下葬的时候,整个墓室里会长上长明灯的。
那些要被活埋的人,就是被赶到墓室里,他们被埋之后,不会立刻死亡,而是等墓室里,没有了氧气,长明灯也灭了,里面的人才会死去的。
不过以上两种,还都不是最为残忍的,最残忍的是,在殉葬的妃子,还活着的时候,他们为了让妃子保持容貌不变,会从妃子的头上,钻一个深洞,然后从洞口往下灌水银,直到水银流满人的全身。
想想种办法就凶残的很,等皇帝下葬的时候,这些被水银灌溉的妃子,也就一起被埋葬在地下了。
你说如此多的殉葬方式,可怕不可怕?
不得不说,活在万恶的旧社会,就是一种折磨。还好那个时代造就结束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时期,也就永久的被尘封了起来。
嫔妃殉葬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极其残酷的制度,这项毫无人性的古代政治制度从本性来说是对于人性的摧残。后妃殉葬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逐渐发展,曾一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这一制度从商朝时期建立到清朝初年彻底废止,前后共经历四千多年的时间。几乎贯穿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整个时期。
嫔妃殉葬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商王朝之后的两周时期,对于嫔妃殉葬制度都曾有过大量的记载,秦国曾经一度废止嫔妃殉葬,但是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曾经命令始皇帝的众多嫔妃殉葬,秦朝之后,两汉时期也曾经有过嫔妃殉葬的情况出现,但是当时嫔妃殉葬实际上已经不作为皇帝死后殉葬的重点了,因为与嫔妃共同殉葬的有很多的车马珠宝、古董书籍和珍贵字画以及皇帝生前喜爱的物品,由此可见,所谓的殉葬的嫔妃,其意义等同于随葬物品,历朝历代的皇帝实际上把嫔妃当做一种个人的玩物来对待,而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嫔妃殉葬的现象一度大量出现,最典型的就是北魏皇室的嫔妃殉葬,之后的隋唐两朝,嫔妃殉葬现象再度归于沉寂,宋朝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建立政权,殉葬制度再次大量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明朝建立之初也曾出现了嫔妃殉葬的现象,较之以往的朝代,明朝的嫔妃殉葬现象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明朝规定皇帝死后所有没有生育过的嫔妃必须全部殉葬。大量没有生育的嫔妃在皇帝死后被迫殉葬,朱元璋去世后共有多达46位嫔妃为其殉葬,朱棣驾崩之后也有近40人为其殉葬,就连老实巴交的在位仅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后也有10位嫔妃被殉葬,明朝的嫔妃殉葬制度最终在天顺八年被明英宗朱祁镇废除,至此,明朝直至灭亡都再没有出现过嫔妃殉葬的现象。清朝建立之初也曾有过嫔妃殉葬的现象,这种现象持续到顺治的皇帝晚期,最终在康熙初年被彻底废除,至此中国历史再未出现过有嫔妃殉葬制度。
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嫔妃殉葬:在漫长的古代嫔妃殉葬史中,出现了无数起嫔妃殉葬事件。这其中有过多起著名的嫔妃殉葬事件,汉武帝去世之前,有感于太子生母钩弋夫人将在自己死后干预朝政,于是在自己即将归西之时将钩弋夫人赐死,这实际上也是殉葬的一种,较之以往,这种殉葬是在皇帝死之前授意的。另外明朝时期的几次殉葬也非常有名,明代宗去世后,明英宗强令代宗生前宠爱的唐贵妃和李贤妃殉葬,此时,明代宗的皇帝尊号已经被褫夺,其葬礼和身后之事都是以王之礼进行的。清朝最为著名的一次殉葬发生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四大贝勒逼迫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殉葬,与阿巴亥共同殉葬的还有努尔哈赤的十余名侧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嫔妃殉葬,被殉葬的是顺治皇帝的贞妃董鄂氏,董鄂氏在顺治帝驾崩之后选择了用殉夫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当时她的身份只是顺治皇帝的一名没有位号的庶妃,贞妃的尊号是在董鄂氏殉葬之后为了表彰她的贞烈而追谥的。贞妃董鄂氏殉葬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嫔妃殉葬的记录,贞妃董鄂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死于殉葬制度的嫔妃。
历朝历代嫔妃殉葬的方式:关于历朝历代嫔妃殉葬前的心理状况,历史上从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嫔妃都是被迫殉葬的,当然也有少数一部分嫔妃确实是因为皇帝驾崩伤心过度而选择追随先皇而去,但是绝大多数嫔妃都是被逼殉葬的。
关于嫔妃殉葬的方式,有很多种,绝大多数嫔妃宫女是在皇帝驾崩后是被处决、自缢、绝食等方式死掉,以上这些殉葬方式来说,还有一些是更残忍的,活埋嫔妃宫女就是其一,皇帝死后连同活着的妃子一起下葬,妃子在修好的墓道中等死,这样的方式似乎比自缢、绝食还残忍百倍。明朝嫔妃殉葬制度的开创者太祖皇帝朱元璋还有一种灭绝人性殉葬方式:被选中殉葬的人睡着后,有人把她们的脑袋凿开一个洞,然后将水银从这个洞中倒入,直到全身都灌满水银,这样殉葬者的身体就不会腐烂,这种用水银灌注活人的方式可以说是古代嫔妃残忍殉葬制度之最了。
中国古代嫔妃殉葬制度最兴盛的时期是两周和秦汉时期,后来伴随着朝代更替、科技文明的发展,包括封建君王在内的古人逐渐意识到活人殉葬制度的弊端,因此,嫔妃殉葬制度逐渐废止,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珍贵的物品。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