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悟空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皇帝陵很多,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陵园,其中最出名的有秦始皇陵,也是现在发现的最大的陵园。
其实在各朝各代,皇帝们都在想着自己死后埋在哪里才不会被人发现,在清朝以前,皇帝陵墓大多都是悄悄埋葬的,而且参与埋葬的人基本都会被灭口,因为一般皇帝陵墓里都有大量的随葬品,为了防止被盗墓就设计了各种机关和陷阱,但还是有很多被盗。
到了清朝,清朝的皇帝认为自己的江山可以万年不衰,就直接修在明处,在派禁军保护,但是还是没能逃过八国联军的洗劫,清陵基本都是被盗了个空的,连慈禧也没能幸免。
现在保存最好的恐怕也就是秦始皇陵和清陵了吧。还有许多还没有发掘出来
中国的黄帝陵只有一个,位于陕西省黄陵县!
为什么历代王朝对秦始皇陵墓都倍加保护?
我觉得应该有点原因
1、皇帝想要这笔财富:每个皇帝都知道秦始皇一统六国,必然会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作为皇帝,相当于多一个天下的财富吸引力应该够大了,所以每位皇帝都在保护这笔巨大的财富。
2、尊敬这个伟大的人物:第一个做到一统六国,敢称千古一帝的人物,那个皇帝做到如此成就了,同位皇帝,惺惺相惜也好,敬佩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也罢,秦始皇值得各位新的君主敬佩。
3、怕成为千古罪人:大家都遵守这个不成为文的规定,也许这是君主的一种默契。
4、封建迷信:古代皇帝都相信国家气运,怕秦始皇的墓打开,吸收了当代王朝气运。
5、打不开秦始皇的墓: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墓里机关重重,进去的都死了,一直没能打开。
武则天的墓被盗过吗?唐代还有哪些帝王墓是保存完整的?
武则天的乾陵被盗过,但均未得手。乾陵墓位于咸阳市干县境内海拨1千多米的梁山之侧。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他动用了40万士兵,对乾陵进行疯狂挖掘,但挖到最后连墓冢具体方位都找着。第二个光顾的是五代十国的华原节度使温韬,他也动用了数万人准备挖掘乾陵。可是士兵一上山就遭到狂风暴雨的袭击,连续几回都一样,士兵一下山天气立马转晴!温韬也弄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一回事,所以也只能就此作罢。第三个就是民国时期的将军孙连仲。他打着军事演习名号,在梁山上安营作寨,并用炸药炸开了墓道,正准备进墓时忽现龙卷风,风沙走石,天昏地暗。孙也这好撤兵下山。乾陵就此躲过一劫。
关中十八陵被盗被破坏的也不在少数,如定陵,就屡遭羌和吐蕃焚毁和资掘。明万历二十七年又遭太监梁永巡陕时洗劫。还有泰陵,也曾遭多次破坏洗劫,朱温篡唐时,华原节度使温韬对在境唐陵悉数发之。浩劫不仅使宏伟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有的甚至直接破坏了棺椁及遗骸,实令人发指。
改革开放后对关中十八陵又进行了重新整理和修复,现在的关中十八陵″环境幽静,山道整洁,树木葱笼。也是瞻仰旅游的好去处。
命运似乎格外眷顾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事实上在唐末的动乱中,有个叫温韬的人几乎将唐代帝王陵盗了个精光,只有武则天的墓没有被盗。《新五代史温韬传》中记载:
“韬在镇7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乾陵就是武则天与李治的合葬陵。也就是说温韬不是没打过乾陵的主意,只是在盗墓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最终温韬没有继续挖下去。不过,温韬之所以没有得手还有一个原因,据现代考古勘测,在通往乾陵玄宫的墓道门外,有长条巨石磊叠起来的墙,每层石条之间还用铁栓固定,缝隙间浇注铁水,十分的牢固。郭沫若曾希望打开乾陵,但被拒绝了。根据探测,预估地宫约5千立方米。宝物达数吨。
不过,乾陵周边的陪葬陵可就没那么幸运了。乾隆周边有近17座陪葬墓,如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但基本上都被盗了。这3座墓都是在神龙三年(706年)入葬乾陵的,不是这3位死的巧,而是中宗李显有意为这3人“翻案”。公元706年正好是武则天去世后的一年。
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都是死于701年。对于永泰公主的死因,史书上写着“珠胎毁月”,也就是难产而死。不过,据传大足元年,李仙蕙因与其兄邵王重润(懿德太子)、婿武延基窃议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得幸武后事,“九月壬申(701年10月9日),太后皆逼令自杀。”
所以,这二人的真正死因很可能是因为议论武则天的私事被处死的。“永泰公主”和“懿德太子”是在他们死后李显追封的。
而章怀太子李贤是武则天的次子,曾被贬为庶民,迁巴州,公元684年死在了巴州,也是在706年被迁回乾陵的。据传李贤曾作一首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以此来暗示武则天不要把自己的儿子都害死,否则自己的地位也将不保。
乾陵的地面建筑有部分残存。如著名的“无字碑”,虽然是无字碑,现在碑上却不是无字的,宋代文人到此一游时在石碑上题了不少字。
还有司马道上的石刻,有华表、带有翅膀的马、鸵鸟、石像生、王宾像、狮子等。为什么会有鸵鸟石刻?鸵鸟产于非洲、西亚,汉代由波斯传入中国,先传入的是鸵鸟蛋,《汉书》称为“大雀卵”或“大鸟卵”。唐朝时吐火罗国进献鸵鸟,所以鸵鸟石刻很有纪念意义,是唐朝与非洲友好往来的证明。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