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出版社出版、由孟斌编写的《中国历代帝王陵墓》,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地方志,描述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墓所处位置,是研究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及考古研究所必需的本工具书。
各朝帝王生前会参观自己的陵墓么?他们会害怕么?
古代皇帝的陵墓建造十分讲究,它于皇帝生前启动,建造周期极为漫长,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由于古人崇尚厚葬,故其规模大多宏伟壮观。不论是秦始皇的秦兵马俑,还是明朝的十三陵,都彰显了帝王风范。如今大多数陵墓已成景区,可供世人参观。对此人们不禁提出疑问:帝王们那么早就开始准备自己的陵墓,那么他们参观验收过吗?如果有会不会不吉利?
一、一般建好了都会去参观验收,有些皇帝甚至会亲力亲为。验收的原因有两点:
1、重视
中国的皇家陵墓,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各个历史时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更是皇帝的极权主义与生死观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表明了帝王们对死亡的敬畏以及对灵魂得以永生的想像,所以帝王们尤其重视陵墓的建造,不仅造好了会前去验收,就连陵墓的选址、风格构造;墓室的布局摆设、葬品选择,他们都会有所参与。
2、监督
既然帝王们如此重视建陵之事,必然不允许它出任何差错。时常去陵墓视察一番就成了最有效的监督手段。一般而言,同一朝代的历任皇帝所葬之地十分接近。于是一些皇帝就会利用祭祖或看望早逝皇后的机会前往自己的陵墓视察,若发现不妥之处,便立即派人修理,甚至拆除重建。例如清代道光皇帝在一次察看陵墓时大惊失色,因为整个地宫成了“积水潭”,“孝穆皇后”的棺木如水中孤舟,下半截泡在水里,霉湿得不成样子。见此状,道光皇帝勃然大怒,怒斥修陵大臣,并下旨将当年负责选陵址和主持施工的大臣全部逮捕下狱,接着又命人重新选址建陵。
二、自古以来,人们对死十分忌讳,对墓地更觉晦气,而身为封建时期的帝王,在参观自己陵墓时为何没有半点不吉利的顾虑?
1、建陵传统已久,验收参观习以为常
据史籍记载,夏商周时代,人死之后,平地而葬,墓地上不起坟,也不栽树,这叫做“不封不树”。例如《墨子》记载,禹葬于会稽,就埋在一片耕地里。这种葬制到春秋晚期才开始动摇,战国时代,诸侯国君的墓已明确称为“陵”,并规定,“民不得称陵”。而自秦汉时期起,就有官方丧制规定:皇帝不管年龄大小,即位一年后,就要开始营造陵墓。也就是说皇帝登基不久就要为死亡作准备,所以他们并不认为参观陵墓有什么不吉利。
2、风水宝地、上苍庇护
我国的风水学与阴阳说盛行已久,帝王陵墓则是二者的智慧结晶。一般来说,皇家墓地必然是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风水学既玄乎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坐北朝南”,北面为阴、南面为阳,风水宝地就是按照这一原则挑选的。所以古人认为风水宝地不仅可以养人,还能带来祥瑞。如此一来,帝王参观陵墓非但不会产生晦气,反而会得到上苍的庇护。
总而言之,帝王陵墓的建造乃朝堂大事,甚至有种神圣意味,所以帝王们定然是会验收的,而且也不觉得晦气。
会的,他们盖陵墓盖的和人住的差不多,而且将来有一大批陪葬的,他根本不可能孤单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