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茂陵和乾陵是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
第一点原因,我个人认为是陵墓本身和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帝王在位的时间长短相关。
从陵墓看时代,很容易发现他们的陵墓规模大小,石刻陪葬精美程度一类的区别。
我们很难用衰败时期的陵墓来说这个朝代的特点,因为那时候的帝王陵墓有太多无可奈何的地方,但盛世的陵墓,往往能清晰直观地反应一个朝代的特色,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汉武帝时期曾经是西汉最繁盛的时期,而其在位时间也是西汉历史上最长的一位帝王,他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时间去按着自己的想法营建自己的帝陵,描绘大汉真正的样子。
同理的乾陵,李治和武则天两人在位合起来的时间也是李唐及武周王朝中最久的。
而李治治下的永徽之治到后期李隆基的开元盛世,这一阶段的李唐处于初唐到盛唐欣欣向荣地发展阶段,而非李隆基晚年安史之乱后的模样,这也给乾陵的修建提供了足够的经济基础。
第二点原因,是陵墓至今保存的形制和出土物等等情况是否反应了时代特点,对后世考古的帮助多大。
而恰好这两座盛世陵墓浓缩了时代的精华,光陪葬墓的出土品就足以让人惊叹了。
以乾陵为例,其神道,是李唐后世帝陵神道的基本模式,四门陵域很容易看出唐陵的形制特色,番臣像让你容易了解到当时的万国来朝景象,还有陪葬与乾陵的永泰公主墓等等陵墓出土的丰厚展品,盛唐的样子,从它们的身上就能看出影子。
不过对于茂陵,其实没有体现出汉陵帝西后东的特色,这与汉武帝的皇后被废等等都是有关系的。
但茂陵依旧是西汉帝陵中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
关于问题的后半段,我个人持怀疑态度。
历史上几个朝代都有昭陵,最著名的自然是李世民的昭陵。
唐昭陵是李唐王朝因山为陵的先河,更是后世唐陵的基础,九山的山势也是后世唐陵难以比拟的存在。
说昭陵没有代表性我觉得并不合适,但有可能是他太过特殊反而失去了代表意义。
昭陵因其山险阻,令人望而却步,所以对昭陵的探究一直是有难度的。
不论是陵域还是陪葬,了解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甚至李唐时期就因为险阻改变了祭祀方向,使得昭陵的很多形制在现在更难被进一步探索发掘。
从唐陵的角度来说。
乾陵坐落在风水极佳又似乎为女皇定制山形的梁山上,本身极具传奇~
加上男女两位帝王合葬于此的情况历史意义非凡,四门陵域玄宫都相对完整,利于后世研究,神道形制等影响后世唐陵更多…
比之难以探索全貌的昭陵,乾陵或许更容易体现出唐陵的特色来。
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谢邀,明亮耀眼,金陵少年,前来作答。
昭陵不俊伟,比之茂陵等厚重不可而语,以茂陵为例分析之:
一、中国的金字塔。
言规模大,为时最久,陪葬为最厚之陵,人一念之必秦陵,但有一冢于秦始皇陵益侈,则上彻之茂陵,茂陵不陪葬厚,至于卫霍皆所葬人。汉武帝之茂陵称为“中国金字塔”。
二、珍宝多不胜数。
茂陵墓内之殉极为华,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汉武帝自立一日而始建陵,求殉葬品。以其在位久,至其墓已放不下他来的珍奇之搜罗。
于其墓旁,多者葬墓,卫青、霍去病、李夫人有光等二十余人与其侣。
三、茂陵工程极其浩大。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桥边不见,摸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大道出咸阳原上之历史兴衰荣辱。汉王朝,凡214年,历十一帝,建陵十一,有九峰在咸阳原上,其中最为尊贵之有五陵,即高祖长陵、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于此地上,一峰高之封冢刻矣移……
在汉之十一座山陵中,大者为数汉武帝茂陵,乃汉厚葬之风者为。在中国历史上,然规模大之帝陵,惟秦之骊墓方比。
四、陪葬之宏伟,世所罕见。
汉武帝茂陵之名扬海内之,非旷世之规模与群之珍外,众之陪葬陵亦其一者也。正所谓“武帝遗寝荒墟,佳人左右扶“名将,茂陵葬墓前共得之十三座,除武帝宠之李夫人冢在茂陵西北外,余葬墓均在茂陵东。文献记,陪葬茂陵之有公孙弘、安、桀、敬夫人、李延年等,其能定位之有:卫青、霍去病冢墓、日墓与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