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天的回答“成吉思汗墓地究竟有多可怕?”中,答主专门谈了谈成吉思汗陵的位置问题。
在这里不再大段重复,简要谈谈成吉思汗陵以及蒙元皇帝墓地最可能的所在,然后谈谈其他的元代蒙古人墓葬的相关问题。
1.成吉思汗陵的位置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死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葬于起辇谷。哈老徒行宫最可能位于今天蒙古国克鲁伦河(怯绿连河)的上游。在今天蒙古国哈老徒河的西岸,有一处古城遗址,很可能就是哈老徒行宫。
(哈老徒行宫位置)
一些学者认为,起辇谷可能在蒙古肯特山,肯特山距离哈老徒行宫非常近,符合从死亡到下葬的速度需求。文献记载,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元皇帝也葬于起辇谷,按说这里应该有一大片墓葬群,但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苏联考古学家曾在肯特山开展调查,却没有找到任何的陵墓遗迹。
2.土葬还是天葬?在上次的回答评论中,有些读者简单地认为,之所以找不到成吉思汗或者其他的蒙元皇帝陵墓,是因为蒙古人采用天葬,不修建陵墓、不保存尸体。
事实果然如此吗?
并不是。
首先,文献中明确记载这些人是土葬的,他们使用一种独木棺作为葬具,即把一根粗壮的香楠木从中间剖开,里面挖出人形,放入尸体和随葬品后,用黄金把它箍起来。
其次,考古发掘了不少元代的蒙古人墓葬,并未采用天葬。比如说,陕西发现过一些蒙古人墓葬,采用着汉式的墓葬形制,里面还会摆放很多模型随葬品。
下图是陕西蒲城一座元墓,里面绘着壁画,还写着墓主人的名字张按答不花,显然是蒙古人,而他的妻子李云线则是汉人。
(墓主夫妇对坐图)
这种现象说明,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在丧葬习俗上开始接受汉人的传统。用天葬习俗来解释元代帝陵找不到的问题,是行不通的。
3.特殊葬式文献记载,蒙元皇帝采用秘葬,下葬的时候特别小心。
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
就是说,挖好墓坑,放入棺材,然后把挖出来的土回填进去。但是由于墓坑中的棺材和随葬品会占地方,挖出来的土不能全都填回去。这时,他们不像中国传统陵墓那样在墓葬上方堆一个高高的封土,而是把多于的土运到远处。
这还不算,还要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在马群的踩踏之下,地面就彻底看不出来墓葬的痕迹了。
这种特殊的葬式才是蒙元帝陵至今未能找到的根本原因。
元朝皇帝留有陵墓,但是没被我们发现。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从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到1368年退居漠北,元朝一共历经15位皇帝,历朝历代的皇陵都被盗过,但是大家一般都没听说过元朝皇陵被盗,元朝皇陵在历史中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它没有被盗,是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被盗墓贼发现,以致人们以为元朝皇帝没有留下陵墓。
元朝皇陵没被人们发现,主要是由于他们蒙古族的下葬习俗,相传成吉思汗去死后,其子孙为他举行了有个特殊的葬礼,成吉思汗的尸骨被送到草原深处,挖一个深坑秘密埋葬,成吉思汗尸体埋葬后,用土填实,然后在赶来一群羊马将其坟墓踏平,最后由一群士兵守着,等该地的草长出了后,将士兵杀掉,这样的埋葬方式使成吉思汗之墓至今是谜。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成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其后世子孙祭拜都是在衣冠冢。
成吉思汗之后的皇帝大多也是这种埋葬方式,所以使得人们找不到他们的陵墓,明《草木子》记载:“(元朝皇帝驾崩后)用木两片,凿空其中.......,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忽必烈建立大元,渐渐接受汉文化后,元朝的皇帝有的也会用汉式,但是他们进行了一些改变,他们在皇陵不建设大规模的建筑,而且汉族官员一般不能参加下葬典礼,其下葬典礼的记载非常少,以致于元朝皇陵在历史典籍中记载非常少,加上其葬地的隐蔽性,使人民找不到皇陵,因此给了人们元朝皇帝没有陵墓的错感。
元朝皇帝的皇陵有可能就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