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洪武大帝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通过奋斗从最底层翻身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人物,其奋斗史就是一部励志史。他对百姓充满了感情,痛恨贪官污吏,手段残酷,古今少有,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帝王。
他建立的明朝,终结了元朝的统治,使汉人从四等低劣民族变成了堂堂正正的人,扫除了笼罩在汉人心头的挫败感,是民族英雄。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明朝从朱元璋开国到最后一个上吊而死的崇祯皇帝算起,一共传了16个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园,而且按明朝的传统,爸爸儿子孙子孙孙子都得葬在一处,搞大团结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乐融融的。
而这一处“已死明皇帝”们的家就是现如今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可问题来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吗?怎么十三陵里就葬了13位呢,另外3个皇帝去哪儿了?”
首先,请各位来看看十三陵里各家皇帝的位置图:
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独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爱南京,只葬南京”当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众所周知,老朱当时开国后是在南京定的都,那会儿北京是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试想,老爹死了,怎么可能去葬在儿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当年喊出了:“我爱南京,只葬南京!”的口号,死时葬在南京钟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夺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让你找到!”老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小小朱,即他的孙子朱允,是为“建文帝”,开启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这时候,小小朱的叔叔们坐不住了,你这小毛孩凭什么啊,而且刚当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们这些叔叔弄得很惨,于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个“靖难之役”把侄子打下台,自己做皇帝,并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开始了他的首都时代(也是房价高涨的时代!)
而被打下台的建文帝在掩护下成功逃脱,从此之后不知所终,作为叔叔的朱棣出于关(sha)心(ta),自当上皇帝就开始一直寻找侄子的下落,其实是为了斩草除根,但都无果,于是,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踪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儿!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前两位皇帝,估计大家都会很容易的想到他们不葬北京,但这第三位,相信就鲜有人知道了,他是谁呢?
就是他朱祁钰!
前段时间一部热播的《女医明妃传》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医的故事。
朱祁钰是谁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弟,众所周知,当年本来是他哥哥朱祁镇做皇帝的,是为“明英宗”,结果这皇帝年轻时昏庸无能,宠信宦官,当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领也先的率领下已经打到国境时,他听信太监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本来皇帝御驾亲征没啥,还能鼓舞士气,但英宗这次的亲征却在太监王振的错误指挥下,成了一次“闹剧”,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获,成了“俘虏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当时朝野振动,皇帝都被抓了,国家咋办啊!不过咱中国古代历来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着呢,眼红着呢。于是,经过商议,由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后来,在朱祁钰的带领下,打破了瓦剌的进攻,英宗也被放了回来,再之后,通过“夺门之变”,朱祁镇又从当时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夺回了皇位。
哎!夺就夺了呗,可英宗要夺的“彻底”,咋彻底啊?就是把朱祁钰当皇帝后开始在十三陵里修建的陵寝也给“夺”了,搬走了,“你以后都不是皇帝了,不准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于是,本来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钰就被哥哥朱祁镇给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爷规格下葬。
所以,明朝虽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朱祁钰都没有被葬在十三陵里。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明思宗朱由检结束,总共经历了16位皇帝,享国276年!明十三陵确实是有三个皇帝没有葬在其中。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陵区占地面积四十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里面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为什么明朝十六个皇帝只有十三个皇帝陵墓在里面?这其中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三个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明代宗朱祁钰。
一、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在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在1368年击破各路其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应天府就是南京,他的陵墓也就建在了南京,就是位于南京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到了永乐三年(1405年)才建成,历时25年!
明孝陵建造的第二年,马皇后过世,9月葬入孝陵,孝陵的名字一个来源于马皇后的谥号“孝慈高皇后”,还有一个是奉行孝治天下,所以称为“孝陵”,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病逝,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二、建文帝朱允下落不明
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立朱标的次子朱允为皇太孙,朱元璋虽然对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印象深刻,但是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来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所以在嫡长子朱标病死后,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就要立嫡长孙,只不过朱标的长子早夭,而朱标的次子朱允的性格与其父相似,都是温文尔雅,又表现的十分孝顺,甚得朱元璋的喜欢。
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于1398年在南京即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在位期间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只不过朱允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又是多怀理想主义的人,又毫无国政经验,在位期间想实行一些较大的改革,其中的削藩招致了灾难性后果,最后燕王朱棣高举“亲君侧”旗号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燕王军队进入南京城,而建文帝朱允却下落不明,成了一桩悬案!
三、明代宗朱祁钰是在北京唯一一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听了太监王振的话,御驾亲征,结果把自己搭进去,被瓦刺所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后,他的弟弟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并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代宗朱祁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刺对北京的进攻,成功挽救了一场危机。
后来瓦刺看到明英宗朱祁镇留在手里没啥用了,主动将他放回,英宗被放回后,当然会威胁到代宗,于是代宗朱祁钰将英宗软禁起来,由此兄弟两结下了深仇。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朱祁钰病重,英宗朱祁镇在心腹党羽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野心家的策划下,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成功复辟,改元天顺,并杀了朝廷栋梁于谦,朱祁镇复位后,不准太医给代宗朱祁钰看病,没过多久朱祁钰病死,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不承认他是皇帝,将他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捣毁,只给了他“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其陵墓被称为景泰陵。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恢复明代宗朱祁钰的帝号,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并将北京西郊的景泰陵以皇帝之礼重新布置!
北京的明十三陵都是明成祖朱棣一支,葬在里面的有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明穆宗朱载、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