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后,第一任皇帝是秦始皇嬴政,第二皇帝是秦二世胡亥,第三任国王是秦王子婴,故说秦朝二世而亡是合理的。赵高本欲篡位当赵始皇,但是关外前线军报传回的结果是山东六国复立,函谷关外已非秦土,章邯大将军兵败如山倒,故赵高想闭关自立,去帝号并恢复王号。子婴诛杀赵高后,当了秦王,并没有当秦三世,故子婴不能算是皇帝。
赵高与子婴之所以去帝号而恢复王号,目的就是想与山东六国并立,承认六国复立的事实,希望山东诸国不要将秦国灭亡。如果子婴仍然采用帝号,则子婴就是天下共产,有义务与权力号令天下诸侯;子婴采用王的称号,则承认秦国也只是一个诸侯国,只要大家不灭秦国,则尊楚国为天子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项羽并不想与秦国存在,因为秦国底子太强,不灭秦国则秦国以后可能再次灭楚国。所以项羽在巨鹿之战胜利后,由楚怀王发布王书,约先入关中者王,实则就是要灭了秦国。
子婴当秦王的时间也不长,只有46天时间,虽然跟秦孝文王只当了3天秦王相比,时间是长了许多,但是国势不可同日而语。子婴时代的秦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关中无一支劲旅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秦始皇时代的璀璨将星名臣皆已作古,他们的后代又没有扶大厦于将倾的能力。故刘邦以数万之众从武关破关而入,沿途各关隘守兵皆望风而降,不一月就兵临咸阳城下。当时子婴没一支可战之军,项羽又一鼓攻破函谷关率四十万大军望咸阳而来,不得不投降了刘邦。
子婴虽然才能平庸,但是也心智过人,他知道秦国的灭亡必不可免,但是他要挑起刘邦与项羽的仇恨,让刘邦替他诛杀亡秦急先锋项羽。子婴引刘邦参观了秦皇宫,让他领略了大秦帝国的辉煌,又告诉刘邦秦国可灭,但秦政不可灭。这此参观在刘邦的心里种下了欲望的种子,并快速生根发芽,刘邦要做皇帝,而不是一个王!多年后刘邦与项羽对阵鸿沟,刘邦列了项羽十大罪状,其中有三条与秦国相关:其一、杀降王子婴;其二、烧掠咸阳;其三、发掘秦皇陵!
说实话,‘’秦二世而亡‘’有点四舍五入的意思。关于子婴有没有登基做皇帝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在赵高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逼秦二世胡亥自杀后。赵高本想自己登基称帝,可得到的消息是刘邦逼近了咸阳城,大秦危矣!此时称帝,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容易烧焦。
赵高小聪明还是有的,于是他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表示了自己的诚意,以此来试探刘邦的态度。另一方面把子婴扶上皇位,应该说子婴是继皇位的,应该是皇帝,不过子婴并没有举行登基仪式,如此折腾几天,赵高一想,还是去帝号,改称秦王,赵高这一做法有三层意思:第一,向刘邦示好。第二、给自己做王留有余地。第三、让子婴暂时挂名。
赵高的算盘打得不错,刘邦也愿意与赵高合作。可没想到的是,子婴却是个非常有智谋的人,没几天就把赵高给诛杀了。赵高死了,子婴也想组织军民抵抗起义军,无奈大秦帝国已无昔日雄风,灯枯油尽。目睹战乱残酷,杀戮血腥的子婴,内心悲催到了极点,他不想再看到无辜人的死亡,更不想大秦子民受难,于是在做了四十六天秦朝的最高统治者后,打开城门,向刘邦投降。
大秦并没有给子婴时间,他在位只有短短的46天,但从他快刀斩乱麻的诛杀赵高,可以判断子婴是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可惜苍天没有给他机会,他向刘邦投降,不知挽救了多少生命,同时也是一种识时务的表现。
子婴虽说是受命于为难之时,但确实是皇帝继承人,因此完全可以说他是秦三世,是皇帝。他虽有雄心壮志,可在起义军兵临城下之时,无法力挽狂澜。可他的识时务,也彰显了帝王之气,历史不应该抹杀他。对于司马迁的四舍五入我表示不认可,秦三世应该被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