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念书首先要练字,所以古人字写得好的很多,所谓出手就好。古代皇帝中字写得尤其好的有李世民、宋徽宗、康熙、乾隆。可能有人说皇帝书法马上想到乾隆,但这个皇帝惯于附庸风雅,令人讨厌;康熙的字也不错,就是错别字不少,比如把灵隐寺错成“云林禅寺”;宋徽宗创瘦金体,其书法水平自不在话下。但这个体笔画过于夸张,我无法欣赏。加之其很失败的做皇帝经历,让人鄙视。所以要论书法,我认为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稍胜一筹。唐太宗无意书法却自成书法。其行草,从笔力到气度,刚劲有力,法在其中,自然圆转,妙道天成,是他人无法比拟的。所以当推第一。
当然,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不是皇帝。但如果把他老人家的书法放到历史长河中比较,自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不接受反驳!
赵佶第一无争议,书画双绝。
唐太宗次之,毕竟观摹大量真迹法贴,这条件不敢说空前,却也绝后了。
则天女皇可排第三。
元朝一地鸡毛,皇族无高手。
书法作品价值上亿,艺术帝王宋徽宗能赛过乾隆吗?
在我国历史上,做为皇帝而又擅长书法和绘画的佼佼者当数宋徽宗赵佶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赵佶《恭事方丘敕》(局部)(辽宁博物馆藏)
宋徽宗赵佶不仅有传世绘画作品,如《听琴图》、《祥龙石图》、《瑞鹤图》等,尚有传世的书法作品,如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草书千字文》、《蔡行敕》和《恭事方丘敕》等。有关记载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薛稷之书用笔纤细,结字疏通,绮丽媚好。更确切一点说,宋徽宗赵佶宗学薛稷,主要体现在行书方面,而瘦金体则出自薛曜。上海博物馆收藏有赵佶的《楷书千字文》卷,作于宋代崇宁三年(1104),时年二十二岁,属早期书法作品。该卷书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那出笔锋而利,横竖收笔顿而钩,整篇遒丽瘦硬,只剩筋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以后沿着这些特色发展基本不变,只是运笔加重而变得稍稍丰满而骨肉匀称了。
弘历御笔《龙井写生花卉》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比宋徽宗赵佶晚出生六百多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传世的绘画作品不少于一千四百多幅,至于他的书法作品恐怕就多得不好统计了。他自幼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修养很高。在他执政后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对书画的嗜好和倡守更胜他的祖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一筹。玄烨书法钟爱明代董其昌书法,兼擅黄庭坚等。弘历则在书法方面私淑元代赵孟,但无赵孟书法之隽秀和灵动,缺乏变化和韵味。有人评道:“虽有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程式化的馆阁体的形成,跟弘历不无关系。
宋徽宗赵佶距今已千年,其书画作品能流传至今已实属不易,据不完全统计也就在两位数,但是他还首创了瘦金体。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去世时间距今才二百多年,仅他的书法作品传世估计能达到五位数,然而书法水平一般,缺乏亮点。所以上述二位皇帝如果PK的话,宋徽宗赵佶胜!
通过康熙、雍正、乾隆的故宫匾额御笔,祖孙三代谁的书法造诣修为更高?
清朝历代皇帝都喜好书法,但水平都不高,如果非得要排个顺序,那就一代不如一代吧。
清朝的皇帝们喜好书法是有渊源的。在入关之前,满族就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族文化,并实行科举考试来选拔文官。
入关后,统治者对汉文化,尤其是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表现出极大兴趣。
8岁即位的康熙,从小接受书法训练,专攻董其昌,是董的“超级粉丝”。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经常写字赏赐给大臣和外国使节。孔庙的“万世师表”四个大字,就出自他之手。
平心而论,康熙虽然喜好董其昌,但却只学了个皮毛,从下面这张他临董其昌的作品可以清楚看出。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出于康熙爷的喜好,一时学董之风大盛,而董书中靡弱的东西被放大,书坛已在孕育新路。
雍正当皇帝时已经45岁了,即位之前他的书法已经定型。与康熙一样,他也是沿着董其昌的路子在学习书法。
雍正是位勤奋的皇帝,在很多方面进行过重大变革,怎奈天资稍差,加之身体较弱,很多想法没能完全实施。
而他的书法,虽也畅朗圆熟,自然遒劲,但总体还是弱于康熙。
乾隆则是位好命的皇帝,康熙和雍正为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不愁银子,又有充足的时间跑去江南看看风景、欣赏美色,而附庸风雅更是不可少的。
与康雍不同的是,乾隆喜欢的是赵孟的书法。但更加可惜的是,对于书法他实在不在行,除了在平稳上有点赵字的意味外,连赵字的外形都没学到。
可偏偏他比康熙还自负,自认为书法不错,走到哪都喜欢题字,于是名山大川之中,乾隆御笔较多,流传甚广。
所以,三人之中,我认为还是康熙的书法水平略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