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削藩自古有之,各朝皆有成例,为何朱允却失败了?

削藩自古有之,各朝皆有成例,为何朱允却失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978 更新时间:2024/1/23 7:28:10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从秦始皇平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敏锐的发觉,朝代更迭动乱的原因就是因为地方权利超过了中央权力所导致的。所以秦始皇开始废除分封制而改为郡县制。所以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王朝就特别的在意中央集权问题。几乎每个朝代凡是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央权力。一方面可以杜绝来自地方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去实行各项政策。而加强中央集权自然就会涉及到削藩。

历朝历代多有削藩的皇帝。但绝大多数皇帝的削藩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而削藩毫无进展甚至还把皇位给丢了的皇帝,朱允算是其中的典范了。坦率的讲,朱允这个皇帝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皇帝。相反朱允还是一个比较出色的皇帝。在他继位后,他加强了朝廷之中文臣的权利,并且进一步压缩宦官的空间。同时又改善了朱元璋时期很多弊政。历史上把朱允革新这段时期称为“建文新政”。但朱允错就错在太急于求成了。而且他不择手段的削藩导致人人自危。最后给自己酿成了大患。

削藩本来就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所以削藩必须要慎重,绝对不能仓促。而朱允就犯下了急于求成的大错。我们从汉朝时期汉武帝的削藩来比较一下。众所周知,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可以说是古代历史上削藩的成功典范了。但有谁知道,汉武帝削藩的成功是经历了三世积累才最终成功的。从汉文帝时期开始,贾谊就实行过削藩。但相对于汉景帝时期晁错的烈火烹油来看,汉文帝时期贾谊的削藩却进行的润物无声。

晁错的削藩之举就是把所有诸侯一棍子打死。而贾谊的削藩却是因人而异。利用诸侯之间的远近关系分而治之。所以贾谊的削藩没有引起什么动乱,但晁错的削藩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还逼得七国造反。汉武帝时期,在历经了汉文帝,汉景帝两朝的积累之后。主父偃的削藩之举实际上就是把贾谊和晁错的削藩之法融合在了一起。再加上汉朝的诸侯王势力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不断侵蚀,实际上诸侯王的势力已经很弱了。汉武帝的推恩令这才一举成功。彻底的使诸侯王,外戚还有功臣后代臣服于皇权脚下。

而建文帝朱允,在他刚刚继位没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匆忙的决定要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并且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虽然初期朱允的削藩行动进行的十分顺利。在一年之内有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被废了。但朱允无情不留情面的削藩也彻底引起了各地藩王的不满。后来在燕王朱棣感觉到危险之后,索性就开始号召藩王联合抵抗朱允的削藩政策。正常来看朱棣的造反就是找死。但可惜的是,朱允的朝廷虽然兵力,物力都碾压朱棣。但朱允阵营没有优秀的统帅。最终导致兵败皇位易主。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削藩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央集团,事关皇帝权威,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削藩之举,最著名的是汉景帝时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削藩平稳过度,而朱允削藩却被燕王靖难,失去皇位。

朱允削藩之所以失败,其一在于其削藩太过急躁,手法太过粗暴,赤裸裸触犯众怒;二是对于削藩后产生的叛乱应对策略不足,用人不明,还优柔寡断;第三燕王造反策略了得。

关于第一点,削藩太过急躁,手法粗暴,朱允削发呢,有过一月罢黜三个藩王,甚至有藩王被逼死的记录,竟然不知道削藩这种事情,要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如此粗暴的手法自然激起了众藩王的害怕,内心里同仇敌忾,极度不满,这也导致后续燕王造反,没有一个藩王勤王;再加上燕王,宁王等手握边地重兵,朱允不知抚恤,强力蛮干,自然必反。这是朱允削藩手段上的问题,太过稚嫩,前有历史追寻,汉武推恩令足可借鉴,却视而不见。

关于第二点,应对策略。燕王即便造反,也是胜算极小,毕竟大明还是掌握最大优势,也存在很多机会把燕王灭掉。但朱允此人,想削藩却不承受恶名,发出勿伤我叔的恶名,直接导致前方将领铁铉、盛庸束手束脚,被燕王死里逃生多次。再加上,用人不明,一味听信齐泰黄子澄,却不知所谓王者,霸王道皆用于手,更不说任用与朱棣私下勾通的李景隆,直接导致燕王直捣京师,谷王朱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陷落。此事对比汉景帝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规模更大,汉景帝却敢于周亚夫,杀晁错平叛乱口实,然后叛乱就是叛乱,雷霆之力摧毁,朱允差远了。

关于第三点,燕王朱棣事少有的藩王军事才能出众,长期守边,手下有猛将精兵,还有一等一谋士姚广孝,更加上其与朝中一众勋贵往来密切,无疑为其造反添加了胜算,更何况,建文帝激烈手段,已经让他在诸王中众叛亲离。另外,朱棣战略眼光独到,拿下宁王朵颜三卫,增强兵力;千里奔袭,直捣京师对大跃进,更是神来之笔,如此燕王,有一点机会都不放过,能不成功。

手段激烈,策略不足,优柔寡断,识人不明,又遇到敢打敢拼会拉关系还懂战略的燕王,建文帝对失败,有偶然,却也是必然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叙述卧薪尝胆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

  • 五国合纵攻秦为何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公孙衍倡导的“五国合纵攻秦",即魏、韩、赵、燕、齐,五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称王,试图以此联合五国力量与三大对抗,但燕国半途退出,跟着魏又退出剩下三国攻秦,损兵8万,后来说动魏齐韩三国,但齐又退出。战国时期,五国攻秦,各考虑到利益,尔虞我诈,争斗不休,所以惨败而终。老师不懂叫学

  • 慈禧喝了一碗县令母亲熬的汤,赏赐金镯子,其父知道后为何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借这个问题来聊一聊慈禧西逃时的一些轶事。没有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两宫仓皇出逃,哪个县令要想见上慈禧一面,估计比登天还难。但这一次,慈禧向西逃难仓促而行,一路上跟逃难难民没什么两样,沿途各地的县官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说的夸张点,每到一落脚点,慈禧一行还真得靠着这些县令,遇到懂事的,至少能喝上一

  • 郭威47岁起兵称帝,一生娶了4个寡妇,为何被万人称颂是一代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得位不正的皇帝大多评价不高,即使是如李世民和朱棣这样的一代雄主,依旧饱受争议。不过郭威似乎是一个例外,尽管他是通过残酷屠杀和篡位才登基为帝,但世人却对他高度评价,称颂他是一代明君。其实,郭威成为皇帝的过程,和赵匡胤很像,许多人甚至说赵匡胤就是学的郭威。郭威本是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心腹大将,刘知远

  • 历史典故文言文.司马光砸缸.课文?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原文是bai: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du《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zhi。自是手dao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回,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答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东汉时期,被人称之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黄香很小就失去母亲,

  • 王者何贵文言文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王的人,应尊重什么?”(管仲回答)说:“应尊重天。”(于是)桓公仰而望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精卫填海原文:北二百里,曰发

  • 求史记中著名故事的古文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中著名故事的古文版:1.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

  • 文言文在线翻译(全文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译文: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李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李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

  • 中国古代人物文言文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1、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2、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谁有原文和翻译啊?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察今》【原文】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译文】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