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从秦始皇平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敏锐的发觉,朝代更迭动乱的原因就是因为地方权利超过了中央权力所导致的。所以秦始皇开始废除分封制而改为郡县制。所以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王朝就特别的在意中央集权问题。几乎每个朝代凡是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央权力。一方面可以杜绝来自地方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去实行各项政策。而加强中央集权自然就会涉及到削藩。
历朝历代多有削藩的皇帝。但绝大多数皇帝的削藩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而削藩毫无进展甚至还把皇位给丢了的皇帝,朱允算是其中的典范了。坦率的讲,朱允这个皇帝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皇帝。相反朱允还是一个比较出色的皇帝。在他继位后,他加强了朝廷之中文臣的权利,并且进一步压缩宦官的空间。同时又改善了朱元璋时期很多弊政。历史上把朱允革新这段时期称为“建文新政”。但朱允错就错在太急于求成了。而且他不择手段的削藩导致人人自危。最后给自己酿成了大患。
削藩本来就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所以削藩必须要慎重,绝对不能仓促。而朱允就犯下了急于求成的大错。我们从汉朝时期汉武帝的削藩来比较一下。众所周知,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可以说是古代历史上削藩的成功典范了。但有谁知道,汉武帝削藩的成功是经历了三世积累才最终成功的。从汉文帝时期开始,贾谊就实行过削藩。但相对于汉景帝时期晁错的烈火烹油来看,汉文帝时期贾谊的削藩却进行的润物无声。
晁错的削藩之举就是把所有诸侯一棍子打死。而贾谊的削藩却是因人而异。利用诸侯之间的远近关系分而治之。所以贾谊的削藩没有引起什么动乱,但晁错的削藩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还逼得七国造反。汉武帝时期,在历经了汉文帝,汉景帝两朝的积累之后。主父偃的削藩之举实际上就是把贾谊和晁错的削藩之法融合在了一起。再加上汉朝的诸侯王势力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不断侵蚀,实际上诸侯王的势力已经很弱了。汉武帝的推恩令这才一举成功。彻底的使诸侯王,外戚还有功臣后代臣服于皇权脚下。
而建文帝朱允,在他刚刚继位没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匆忙的决定要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并且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虽然初期朱允的削藩行动进行的十分顺利。在一年之内有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被废了。但朱允无情不留情面的削藩也彻底引起了各地藩王的不满。后来在燕王朱棣感觉到危险之后,索性就开始号召藩王联合抵抗朱允的削藩政策。正常来看朱棣的造反就是找死。但可惜的是,朱允的朝廷虽然兵力,物力都碾压朱棣。但朱允阵营没有优秀的统帅。最终导致兵败皇位易主。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削藩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央集团,事关皇帝权威,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削藩之举,最著名的是汉景帝时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削藩平稳过度,而朱允削藩却被燕王靖难,失去皇位。
朱允削藩之所以失败,其一在于其削藩太过急躁,手法太过粗暴,赤裸裸触犯众怒;二是对于削藩后产生的叛乱应对策略不足,用人不明,还优柔寡断;第三燕王造反策略了得。
关于第一点,削藩太过急躁,手法粗暴,朱允削发呢,有过一月罢黜三个藩王,甚至有藩王被逼死的记录,竟然不知道削藩这种事情,要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如此粗暴的手法自然激起了众藩王的害怕,内心里同仇敌忾,极度不满,这也导致后续燕王造反,没有一个藩王勤王;再加上燕王,宁王等手握边地重兵,朱允不知抚恤,强力蛮干,自然必反。这是朱允削藩手段上的问题,太过稚嫩,前有历史追寻,汉武推恩令足可借鉴,却视而不见。
关于第二点,应对策略。燕王即便造反,也是胜算极小,毕竟大明还是掌握最大优势,也存在很多机会把燕王灭掉。但朱允此人,想削藩却不承受恶名,发出勿伤我叔的恶名,直接导致前方将领铁铉、盛庸束手束脚,被燕王死里逃生多次。再加上,用人不明,一味听信齐泰,黄子澄,却不知所谓王者,霸王道皆用于手,更不说任用与朱棣私下勾通的李景隆,直接导致燕王直捣京师,谷王朱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陷落。此事对比汉景帝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规模更大,汉景帝却敢于启用周亚夫,杀晁错平叛乱口实,然后叛乱就是叛乱,雷霆之力摧毁,朱允差远了。
关于第三点,燕王朱棣事少有的藩王军事才能出众,长期守边,手下有猛将精兵,还有一等一谋士姚广孝,更加上其与朝中一众勋贵往来密切,无疑为其造反添加了胜算,更何况,建文帝激烈手段,已经让他在诸王中众叛亲离。另外,朱棣战略眼光独到,拿下宁王朵颜三卫,增强兵力;千里奔袭,直捣京师对大跃进,更是神来之笔,如此燕王,有一点机会都不放过,能不成功。
手段激烈,策略不足,优柔寡断,识人不明,又遇到敢打敢拼会拉关系还懂战略的燕王,建文帝对失败,有偶然,却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