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三十三章,毁士,讲了什么?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三十三章,毁士,讲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755 更新时间:2024/1/16 17:50:20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三十三章毁士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上一章中韩非子讲了法术之士的处境,可以说是危机重重,但韩非子永远相信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希望所在。法家的依法治国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还遭受到众人的诬陷,淹没在世俗的各种舆论中,就是这样一种很不受人待见而且受人诽谤诬陷的境况下,法术之士还想在严厉的君主面前求得平安,这是很困难的。言下之意,法术之士性命攸关。在与世俗的对抗中,法术之士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或是让大多数不法之人受到了严惩,所以这样的学说自然不会被大多数人接受,自然会遭到诬陷,依法治国的学话也就这样被淹没在当世之言中。世俗之众绝不会让法术之士继续下去,会使出杀手锏来阻止法术之士的行为。最厉害的杀手锏就是让君主杀了法术之士。韩非子也感觉到了危险,所以才有“几不亦难哉!”的感叹,更有“此夫智士所以至死而不显于世者也。”的自我认定。

韩非子还是走不出历史的局限性,最起码这时他还认为君主有绝对的生杀大权。这与他的依法治国论是相违背的,在依法治国论中,君主是要依据律法来执行权力的,也就是说君主的权力是受到律法的约束与限制。这时韩非子讲了楚庄之弟春申君听信妾的谗言杀害儿子与正妻的故事,故事听起来老套,却能发人深思,甚至细思极恐。只因听信了一句谗言,春申君就杀了自己两个至亲的亲人。想想,不受限制的权力是有多可怕,不受礼教的思想更可怕。

韩非子讲完春申君的故事后,深思到“从是观之,父子爱子也,犹可以毁而害也;君臣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亲也,而群臣之毁言,非特一妾之口也,何怪夫贤圣之戮死哉!”意思是由此看来,父亲爱子,尚且会因诽谤而加害,君臣之间没有父子关系那样亲密,而群臣的毁谤更不只是一个妾的搬弄是非所可比的,无怪乎贤人圣人要遭到杀害了!。三人成虎,众口烁金的故事又上演了,可见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多可贵,是可以救人性命的,有什么比救人性命还可贵的。

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多的贤人志士死去,他们不是死于敌人的枪口而是死于谗言。人言可畏,汉语成语,言:指流言蜚语;畏:怕。意思是人们的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那时的中国人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惜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楚庄王之弟春申君,有爱妾曰余,春申君之正妻子曰甲。余欲君之弃其妻也,因自伤其身以视君而泣,曰:得为君之妾,甚幸。虽然,适夫人非所以事君也,适君非所以事夫人也。身故不肖,力不足以适二主,其势不俱适,与其死夫人所者,不若赐死君前。妾以赐死,若复幸于左右,愿君必察之,无为人笑。君因信妾余之诈,为弃正妻。余又欲杀甲而以其子为后,因自裂其呆衣之里,以示君而泣,曰:余之得幸君之日久矣,甲非弗知也,今乃欲强戏余。余与争之,至裂余之衣,而此子之不孝,莫大于此矣!君怒,而杀甲也。故妻以妾余之诈弃,而子以之死。》楚庄王的弟弟春申君有个爱妾名叫余,春申君的正妻的儿子名叫甲。余想让春申君抛弃他的正妻,便自己毁伤身体来让春申君看,并哭着说;“能做您的侍妾,我感到很幸运。然而顺从夫人就无法侍侯好您,顺从您又无法侍侯好夫人。我实在不贤,没有能力使你们二位都称心,情形摆着不能都服侍好,与其死在夫人那里,还不如死在您面前。我死以后,假如您身边再有得宠的人,希望您一定要明察这种情形,不要被人笑话。”春申君因而相信了余的谎言,为她抛弃了正妻。余又想杀甲而让自己儿子做继承人,就自己撕破衬衣里子,让春申君看并哭着说:“我受宠于您的时间很长了,甲不是不知道,现在竞想强迫调戏我。我和他争执,竟至撕破了我的衣服。孩子不孝顺,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春申君大怒,就杀了甲。所以正妻因余的谎言而被抛弃,儿子也因此而死。

《从是观之,父子爱子也,犹可以毁而害也;君臣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亲也,而群臣之毁言,非特一妾之口也,何怪夫贤圣之戮死哉!》,

在公司管理中,老板判定责任的依据是公司制度,老板奖罚的根据还是公司制度,绝不是老板的喜好与习性,更不是别人的谗言。公司制度与企业文化不仅是规范员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限制与规范老板的行为。我们无法控制与战胜自身的弱点,比如情绪化,那就让制度来控制与管理。在公司管理中,冲动也是魔鬼。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齐、韩、魏三国一怒之下联盟攻打楚国,楚国无奈只得将太子横派到秦国做人质,向秦国求援,秦国出兵后齐、韩、魏三国便退了兵。但是太子横在秦国却屡遭欺侮。终于有一天,太子横忍无可忍杀死与他起冲突的几个秦国官员后,潜逃回了楚国。秦国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三国大举攻楚,次年再次单独伐楚,楚怀王

  • 历史上有哪些君主听信谗言,那些不听信谗言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亲小人远贤臣:大唐第一悲惨皇帝中宗李显亲贤臣远小人:唐太宗李世民,臣子是魏征其实,你可以这样分,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一般都亲贤臣,有名的昏君,你可以分一下类别,有一些是亲小人,才灭国的。希望答案对你有用。

  • 古代的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皆称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 有谁知道这部小说嘛,很早的古代帝王小说,男女主青梅竹马,但是女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美男十二宫一个女权社会的王国。有着“弑杀之神”称号的王爷楚烨,有着叱咤战场的赫赫战功,有着女皇的无限宠爱,她是所有人眼中太女的不二人选。而在一次出征未还时,女皇去世,她将王位传给了楚烨那个不被人注意的姐姐。而楚烨深爱的男人则被封为凤后。楚烨舍弃军权,放弃一切隐居山林三年,却被曾经的爱人的信物召回。归

  • 羊祜是怎样广施仁政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羊祜是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的重要谋臣,在晋朝建国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公元269年二月,司马炎任命羊祜掌管荆州各项军事,镇守襄阳。羊祜赴任后,广施仁政。在与东吴的斗争中,他的军队抓获了大量的东吴俘虏,他非常善待他们。对于那些不愿继续当兵的,只要他们愿意回家,他就为他们发放盘缠路费让他们顺利回乡。每次与

  • 葡萄美酒夜光杯,能反应出我国的葡萄酒文化吗?我国古代何时开始酿制葡萄酒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唐代的诗人王翰的成名诗句,而大唐时期不是我们中国最早酿葡萄酒的时代,那么中国最早在什么时代开始酿造葡萄酒呢?下面我来解答下这个问题。在距今约9000-7000年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里出土了一些陶罐,中美科学家们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稳定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对在该遗址

  • 描写葡萄的古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1.《凉州词》唐朝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题葡萄图》明朝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3.《葡萄其四》明朝徐渭昨岁中秋月倍圆,海南母蚌太鼾眠。明珠一夜无人管,迸向谁家壁上县。4.《咏物体六十六首其四十四葡萄》明朝

  • 葡萄是外国传来的吗?葡萄的名字是外文音译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葡萄是从外国传来的。据资料考证,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有7000年的栽培历史。中国葡萄栽培历史只有2000多年,它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西域带回种苗,最初在汉中地区开始栽培的。现在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出产,主要产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葡萄”

  • 葡萄是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在《军师联盟》中有曹丕请大家吃葡萄,与历史符合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符合历史的。葡萄自张骞出使西域传入中国,而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更是对葡萄青睐有佳。来看看李晨的表演~‘’江山,美人,葡萄,全都在我手上,就是不上朝~‘’你看,这葡萄都和江山美人相提并论了《军师联盟》中有意突出这一点,是有据可依的:曹丕在《诏群医》中写道:“……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

  • 在古代,例如青提、黑葡萄及其他品种是不是都叫葡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葡萄的品种都是近年来国外传来或杂交出来的,没有统一命名,每个国家都不一样。现在只谈中国的葡萄在古代叫法。先秦时期,中国人将野生的葡萄称为“葛”。《诗经》中多次提到这种野生的葡萄,如《诗经周南木》云:“南有木,葛累之。”《诗经王风葛》云:“绵绵葛,在河之浒。”但汉代以前,中国人并未种植“葛”,中国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