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唐代的诗人王翰的成名诗句,而大唐时期不是我们中国最早酿葡萄酒的时代,那么中国最早在什么时代开始酿造葡萄酒呢?下面我来解答下这个问题。
在距今约9000-7000年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里出土了一些陶罐,中美科学家们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稳定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对在该遗址中发掘的大量附有沉淀物的陶片进行了一系列的化学分析后陶发现了酒石酸,而酒石酸是葡萄和葡萄酒特有的一种酸;陶片上残留物的化学成分有的与现代葡萄的单宁酸相同。这不仅说明人类至少在9000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了,而且也说明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虽然如此,但中国葡萄酒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宛左右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大宛国大约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一带,“蒲萄”在《本草纲目》中被解释为汉时“葡萄”之古称。
司马迁这段记载清楚地告诉后人:汉朝使臣从大宛国引进蒲萄和苜蓿,广泛种植于天子的离宫别观之旁。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天子的离宫别观应在长安周边。进入唐朝,诗人崔颢的经典名篇《渭城少年行》,对当地葡萄种植更有生动的描述:“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信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
唐太宗破高昌的时间为公元640年。也就是说,大约在1370多年前,京城长安从高昌国引进了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唐太宗李世民还作过一首《赐魏徵诗》,诗云:“胜兰生,翠涛过玉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变。”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对某种白葡萄酒的描述。盛唐诗人王维《渭城曲》中的不朽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不排除可能是一杯渭城葡萄酒。
以上这些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而且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也是比较大的。
唐代诗人王翰写了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葡萄酒文化,这是一首边塞诗,凉州属于今天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属于西北边界,葡萄酒也是西域特产,主要是因为当时储藏技术和交通不够发达,所以古代的葡萄酒酿造基本都在葡萄生产的原产地。这首诗通过上下句强烈对比,写出了“醉卧沙场”的豪迈,开朗、兴奋的感情,而又希望人民生活得到富足,不要在发生战争,用一个欢乐的盛宴场景来告诉世人什么是美好生活,而诗中的葡萄酒是美好生活的主角,按照王翰的诗句,也说明了当时葡萄酒是比较普及的,因为王翰生活在盛唐时期,人民生活相对来讲是比较富足,也没有大规模战争,虽然一首诗不能全面地反映葡萄酒文化,却可以清晰地告诉世人,葡萄酒在唐代是小康生活的标配。
那葡萄酒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其实,葡萄酒的发展史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拥有非常古老的文化,但真正有明确历史记载葡萄酒的发展,是在汉武帝时代。当时汉武帝以张骞出使西域,虽然经历艰难万险,九死一生,从大腕不但带回来了当时战争物资战马,更是引进来很多农作物,其中有一项就是葡萄,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十年不败”,从这个记载来看,当时西域的酿造技术已经比较完善了,而且可以把酿制的葡萄酒储藏十年之久,可能存在夸张的手法,但也足以说明,当时汉朝就开始引进葡萄及葡萄酒酿制和储藏技术了。
经过整个汉朝的引进、发展,葡萄酒技术也是越来越成熟,但由于东汉末年战乱连年,国力衰微,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别说发展葡萄酒种植业和葡萄酒酒业,连主要粮食都没有办法解决,到处尸鸿遍野,民不聊生,这个时候的葡萄酒就显得异常珍贵,甚至曾出现用葡萄酒兑换官职的小故事。
根据《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赵岐《三辅决录》:“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大家可知道孟佗是谁?孟佗可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孟达的父亲,如果没有这斛蒲桃酒,那孟达能否成为三国时期的太守就未必了,这一斛蒲桃酒可是能改变历史的酒呀!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大概是现在的200毫升,这样换算下来就是27瓶750毫升的现代瓶装蒲桃酒,也就是4.5件蒲桃酒,换来一个凉州刺史,这足以说明当时葡萄酒珍贵成何种程度。当然东汉末年的官也是极为不值钱,不能按正常思维去换算官职和葡萄酒的价值,但不管怎么讲也证明当时葡萄酒还是很有身价的。
葡萄酒发展在唐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唐代李世民开创汉代外的另外一个盛世,社会稳定、人民富足、国力强盛,国家再一次实现了大一统,在国家好时代时期,特别是酒业更是能蓬勃发展,就好比现在的中国,大家生活好了,小康生活了,谁都愿意没事自己在家里小酌一杯,当时盛唐也是这种状态,巨大的消费能力推动着葡萄酒业的发展,且唐朝文人居多,通过唐朝诗人的诗句,就足以证明唐朝葡萄酒文化以及发展。
我们先来一首“诗仙”李白的《对酒》写道:“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足以说明“诗仙”对葡萄酒的痴迷程度,同时从诗中更是可以看出,当时的葡萄酒酿制技术也很普遍了。还有白居易的《和梦游春春诗一百韵》都提到了和葡萄酒有关,刘禹锡更是用一首《蒲桃歌》描述了葡萄园从种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当然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王翰这首《凉州词》,也就是文章提出的问题。这些诗句都足以证明葡萄酒在中国古代就有了长足的发展,更是说明了葡萄酒不是“洋酒”,而是国酒,只是在明清时期发生了拐角,慢慢地放弃了葡萄酒的制造,而多发展白酒行业。
可以这么说,如果在明朝中期尊重经济规律,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农、商结合发展,这样一定会大力推动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现。而清朝在继承明朝葡萄酒发展的基础上,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如果历史有如果,中国葡萄酒绝对在世界上可以占据重要席位,葡萄酒也会脱掉“洋帽子”的标签。其实很多产业都是古代先萌芽,后来被西方引进得以发展。历史不存在假设,我们现在只有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来,相信葡萄酒行业也一样会重铸辉煌,待那时,我们就可以对着外国人士大声的高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