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朝都讲“仁德",为什么古代有的君王死后要活人陪葬,这是仁德吗?

历朝都讲“仁德",为什么古代有的君王死后要活人陪葬,这是仁德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344 更新时间:2024/1/19 13:00:01

要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三点,统治者讲仁德的目的;历史上的“阳儒阴法”;封建私产的概念。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也是把民众看作愚昧无知的人。统治者讲的仁德是为了让民众服从的这一根本目的从未动摇,即便是以勤政闻名的清雍正帝,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满清的统治。

历史上的实际上是“阳儒阴法”盛行,外示仁德,内实刑法。

“以法治国”始于管仲,成于商鞅,更成就了“一统六合”的大秦帝国。秦统一六国以后,滥用刑罚维持独裁统治,结果二世而亡。

秦亡汉兴,思秦亡之教训。贾谊说:“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他建言汉初统治者,以礼义治天下。

汉武帝时,董仲舒《天人三策》中倡导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还传承周人“明德慎罚”和战国时期荀子“隆礼重法”的学说,发展了一整套“德主刑辅”的国家治理理论,“不令而行,不禁而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武帝鉴于儒家学说符合建立中央集团的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重德轻刑、德刑互补的思想也有助于汉朝的长治久安,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但终武帝之世,实际奉行的却是“阳儒阴法”,真正的儒者并未掌握权力。只有那些缘饰儒术、内行法术者才真正得势。至武帝后期,为对匈奴的战争需要,加强了赋敛,制定了《沈命法》以镇压民众的抗,加剧了社会矛盾。昭帝即位后一度实行宽缓政策,但不久昭帝去世,直到宣帝即位,才稳定了汉家天下。宣帝来自民间,注重实际,不过多考量意识形态,以严法治理国家。宣帝的做法受到太子的质疑。太子自幼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熟读四书五经,“柔仁好儒”,看到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建言日:“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在治理国家方面,法家主张萝卜加大棒,用严刑峻法使民众心生畏惧,服从统治。儒家讲究以德、礼治国,教化民众。更有荀子一脉认为人性本恶,通过因人而异的方法使民众服从,一种倾向道德教化,一种依靠奖励和惩罚,朱熹的理论可归结为“杀一儆百”。后世统治者多是霸王道杂之。

封建社会,嫔妾、奴仆都是私产,,甚至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私产,殉葬会认为只是私产的处置。

并不是所有朝代有仁德治民理念,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仁德,但到了明朝朱元璋废儒,又有了活人陪葬,而已并不是所有朝代都以活人陪葬,汉朝和唐朝,明朝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了活人陪葬!

至于清朝活人陪葬只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人,后受儒家影响也废除了,所以不要把仁德和儒家割裂开来。

慈不为吏,善不将兵。从汉武帝以前基本上都是法家的严刑峻法,施以五民之术,最好不过是道家无为而治,那来仁德之说,有那一位皇帝用活人陪葬是仁德之举?那不过是他们的特权而已。

所以不要把仁德和陪葬联系在一起,更不要认为仁德是儒家的伪善与驭民之术,细读历史该明白学说与施政是两码事!

如果你认为学说能够影响施政的,那你太天真了。这世界上挂羊头卖狗肉的太多了,如王和袁世凯之类,还有美国他们说他们是法治有人权,你相信么?反正我是不相信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在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在感情上是顶级“渣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说了很多皇帝,我说一下道光皇帝宁吧,道光皇帝刻薄寡恩,说是渣男也不为过。乾隆皇帝晚年,第一次看到10岁的宁之时,爷爷爱孙子,特别高兴。而他的父亲嘉庆皇帝刚一登基,就给15岁的他婚配了嫡福晋,娶了满洲镶黄旗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在嘉庆眼里,儿子宁是比较乖巧,中规中矩的,但是没想到宁生下的长子,不仅

  •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要劝皇帝杀了年羹尧?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死可谓是惊天动地,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雍正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虽然剧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纠结的样子,但并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在年羹尧之死的问题上,有好几个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孙嘉诚、比如李绂、比如李卫。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达处死年羹尧命令的,却是张廷玉!那么一向谨小慎微的

  • 古代有哪些帝王只爱美人不爱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我想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就是李隆基了。李隆基当政以来创造了中国第一个盛世开元盛世,但是从改了国号开始,李隆基似乎就没有开元年那么的英明神武了。或许是他老了,或许是他没有以前的锐气了,又或许是他决定自己的功劳已经够多了,决定可以享受了。于是

  • 除了程门立雪还有哪些古代故事也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程门立雪》、《子贡尊师》、《陆佃千里求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尊师、重道我国曾以礼治国,讲究道德约束,就是我们所说的德治,相对于西方的法治,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是我们的德治中的优良传统。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讲述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因与他的学友有

  • 中国古代十大军师有哪些,在中国十大军师中谁又排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这样的问题,史学家从无定论,这本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又何况“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为一名资深的历史爱好者,在此我想谈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军师”,军师是什么?是谋士,是谋略家,而不是军事家、政治家,军师着重的是“谋略”,当然也有三者兼具的奇才。因

  • 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的传说故事最多?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的故事比较多的,布衣皇帝出生传说故事多;因为皇帝都可能在登基之前都是市井出生,有很多见不得人的糗事,而登基后又想不让他留下,所以这个也就会变成传说,从这点上看,出生最低的是刘邦,流氓出生,事情也比较多。我认为刘邦的传说还是比较多的。另外一个皇帝正德皇帝传说是比较多的!他一直是一个被误解和曲解的人

  • 古代寓忠的故事是说的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忠的故事龙逢极谏夏朝的末代皇帝。单名叫做癸的。因为他最喜欢多杀人。所以人家把他一个谥法。叫做桀的。他的做人是非常的暴虐。并且灭除了道德。专凭着一己的主意作威作福。对着上天说出种种的妄言妄语来诬蔑。对着自己所属的诸侯国里。流毒横行到极点。倘然有人去劝阻他的。他必定拿来处死。那时候有一个大忠臣。叫关

  •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翩翩公子平原君是赵国人,名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武灵王的儿子,惠文王的弟弟,魏国信陵君的姐夫。在诸多公子中赵胜最为贤德有才,与战国其他三位公子一样好客养士,门下宾客大约几千人。平原君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曾经三次离开宰相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地在东武城。1.古有一笑倾城,但也有一笑致命。

  • 刘邦斩杀“智囊团”,人才严重流失,后世的君主是如何力挽狂澜去招贤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君主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杀掉自己忌惮的人,扶持忠心的人。自然规律这问题好,不管哪个时间段,最缺的是人,最不缺的也是人。不管这期间经历了什么,死了多少精英阶层,在经历短期的阵痛后总归会有大量的人才出来,这就叫老的不死,新人没出头的机会。汉初刘邦在秦的“军功爵禄制”和“征辟制”基础上增加

  • 古代朋友相互影响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