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三点,统治者讲仁德的目的;历史上的“阳儒阴法”;封建私产的概念。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也是把民众看作愚昧无知的人。统治者讲的仁德是为了让民众服从的这一根本目的从未动摇,即便是以勤政闻名的清雍正帝,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满清的统治。
历史上的实际上是“阳儒阴法”盛行,外示仁德,内实刑法。
“以法治国”始于管仲,成于商鞅,更成就了“一统六合”的大秦帝国。秦统一六国以后,滥用刑罚维持独裁统治,结果二世而亡。
秦亡汉兴,思秦亡之教训。贾谊说:“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他建言汉初统治者,以礼义治天下。
汉武帝时,董仲舒《天人三策》中倡导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还传承周人“明德慎罚”和战国时期荀子“隆礼重法”的学说,发展了一整套“德主刑辅”的国家治理理论,“不令而行,不禁而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武帝鉴于儒家学说符合建立中央集团的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重德轻刑、德刑互补的思想也有助于汉朝的长治久安,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但终武帝之世,实际奉行的却是“阳儒阴法”,真正的儒者并未掌握权力。只有那些缘饰儒术、内行法术者才真正得势。至武帝后期,为对匈奴的战争需要,加强了赋敛,制定了《沈命法》以镇压民众的抗,加剧了社会矛盾。昭帝即位后一度实行宽缓政策,但不久昭帝去世,直到宣帝即位,才稳定了汉家天下。宣帝来自民间,注重实际,不过多考量意识形态,以严法治理国家。宣帝的做法受到太子的质疑。太子自幼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熟读四书五经,“柔仁好儒”,看到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建言日:“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在治理国家方面,法家主张萝卜加大棒,用严刑峻法使民众心生畏惧,服从统治。儒家讲究以德、礼治国,教化民众。更有荀子一脉认为人性本恶,通过因人而异的方法使民众服从,一种倾向道德教化,一种依靠奖励和惩罚,朱熹的理论可归结为“杀一儆百”。后世统治者多是霸王道杂之。
封建社会,嫔妾、奴仆都是私产,,甚至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私产,殉葬会认为只是私产的处置。
并不是所有朝代有仁德治民理念,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仁德,但到了明朝朱元璋废儒,又有了活人陪葬,而已并不是所有朝代都以活人陪葬,汉朝和唐朝,明朝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了活人陪葬!
至于清朝活人陪葬只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人,后受儒家影响也废除了,所以不要把仁德和儒家割裂开来。
慈不为吏,善不将兵。从汉武帝以前基本上都是法家的严刑峻法,施以五民之术,最好不过是道家无为而治,那来仁德之说,有那一位皇帝用活人陪葬是仁德之举?那不过是他们的特权而已。
所以不要把仁德和陪葬联系在一起,更不要认为仁德是儒家的伪善与驭民之术,细读历史该明白学说与施政是两码事!
如果你认为学说能够影响施政的,那你太天真了。这世界上挂羊头卖狗肉的太多了,如王和袁世凯之类,还有美国他们说他们是法治有人权,你相信么?反正我是不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