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我想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就是李隆基了。李隆基当政以来创造了中国第一个盛世开元盛世,但是从改了国号开始,李隆基似乎就没有开元年那么的英明神武了。或许是他老了,或许是他没有以前的锐气了,又或许是他决定自己的功劳已经够多了,决定可以享受了。于是她来到了他的身边。
最开始杨贵妃并不是李隆基的妃子,而是李隆基儿子李瑁的媳妇。那么杨玉环是怎么来到李隆基的生边的呢?其实这点李家人还是很有经验的,毕竟唐高宗取唐太宗的妃子武则天不就是这样的吗。武则天只是在道观里面过度了一下,于是便成为了唐高宗的妃子,然后是皇后。所以唐玄宗便照葫芦画瓢。
于是杨玉环就这样成为了李隆基的妃子。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李隆基就开始了醉生梦死的生活,至于朝政?不是还有宰相杨国忠吗?杨国忠就是杨玉环的族兄,至于他是怎么当上宰相的,当然是靠着杨玉环了。长恨歌里面写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所以可以看出李隆基对于杨玉环的看重,这可是真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最后在李隆基的醉生梦死中,杨国忠的乱政之下,终于天下大变,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开始了。
唐明皇最终丢掉了他的江山,当起了他的太上皇。还在马嵬驿杀死了他的最爱。
喜欢的话记得点击关注和收藏哟
历史上有哪些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我实话实说,我喜欢宋词是从读过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开始的。当年也就15岁的样子,当读到“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我突然感到面前出现了一位美丽绝伦的女子,正满脸哀怨地向我走来。后来,我又看了有关陆游和唐婉电影,深深地被打动了,同时心里恨透了陆游的妈、唐婉的恶婆婆。陆游和唐婉是多么般配的一对啊,两人都才华横溢,互亲互爱。但是,两人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老太太认为唐婉把儿子迷住了,儿子整天介和儿媳妇秀恩爱,把自己的前程耽误殆尽了,老太太便命陆游休了唐婉。陆游是个大孝子,不敢违背母命,将唐婉送回了娘家。但陆游实在太喜欢唐婉,便偷偷地另筑别院安置唐婉,老太太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唐婉后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散心,偶然遇见了唐婉,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词。1156年,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阕《钗头凤》(世情薄)。同年秋,唐婉便抑郁而终。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一段千古绝唱。我有时在想女人何苦这样为难女人呢,也许陆游的老娘太爱自己的儿子了,她也是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沉浸在男欢女爱中不能自拔,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另外一个女人,拼了老命也要把这对夫妻拆散。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上演。
最后,再说一句,经考证:陆游与唐婉青梅竹马不假,但不是表兄妹关系。老太太也不是唐婉的亲姑姑,否则她也不会下手那么狠。
很久以前,在一本书上看见过这样一句话“我见众生皆无意,唯独见你动了情。”这大概就是一见钟情吧。都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而有些人就算是岁月流逝也依然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唐朝贞元年间,在博陵县有一位上京赶考的书生,他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天资纯良,性情清高孤傲;平日里只是埋头苦读,极少与人交往,即使偶尔得空休息散心,也喜欢独来独往,他便是崔护。
许是连日的苦读让人有些烦闷,又或者是连绵不绝的春雨扰人心绪,适逢清明时节的到来,竟难得得出了一个晴朗的天气。崔护合上了手里的书本,想着去外面走走散心。于是他走出了家门,屋外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这一路走来,微风轻拂,飘来阵阵花香,太阳暖暖地照在身上,一片春意盎然,这一切都是这么令人惬意。春天的到来让他这连日来的苦闷都消散了不少。
苦读了一上午书的崔护深深地被这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所感染,他决定往郊外去走走,好好感受一下这春天的气息。于是他一个人兴致勃勃地独自一人走出门,一边欣赏周围的风景一边缓缓地走着,沿着小路走到了郊外,一条小河绵延远去,河岸上新栽的柳树正冒出了嫩黄的新芽儿,几只小鸟正停在枝桠上叽叽喳喳地说话呢,这一切都是这么新奇。埋头苦读的崔护许久没有这样的放松了,所谓苦读不知春已深啊。
一路漫行而来,看不完的花儿齐放,听不完的百鸟齐鸣,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礼物,也不知走了多远,多久,这里已经没有小镇上的喧嚣,没有街头小贩的叫卖声,也没有车马声,他还沉醉在这春天的气息里,仿佛将整个人都融入到了春天。
不知过了多久,崔护回过神来,便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四处一看,远处依稀有几户农家,隐在一片桃林之中,不仔细瞧还瞧不见呢。于是他想着去农家讨口水喝,便疾步而去。这里离城镇已经有些距离,他想着出来散步也有些时辰了,还得赶回去温书呢。这便加快了脚步往农家而去,在远处还不觉得这农家有多么雅致,走近一看,这儿的风景甚美。眼前这是一大片的桃花林,微风拂过,有桃花香气飘来,沁人心脾,看桃树枝上,桃花灼灼。沿着桃林里的小路往前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座小院儿门前,这小院儿不大,只有简单的几间竹屋,用竹子围成的篱笆绕着屋子一圈,院子里的一颗树下还挂着一架秋千,旁边不远处有一张小圆桌,四只凳子,看起来很是雅致。
想到这里,他抬手轻轻叩响了院门,等了一会儿,不见有人来开门,崔护有些失望,正等他要离去时,这时,院门缓缓打开了,一位妙龄女子出现在门口。或许有些遇见就是一生吧,一时之间,崔护看着这妙龄女子竟走神了:这位女子的脸蛋白里透红,随意挽了一个简单的发髻,穿着一身素色的裙子,不施一点脂粉,竟像是仙子一般,不惹尘埃。这位女子微微一笑问道:“请问公子有何事?”崔护终于回过神来,顿时觉得有些失礼,便说明了来意,女子笑着请他进去。
坐在凳子上时,崔护还在想着这位女子,只见女子进屋端来了茶水,示意他喝,于是他端起杯子一不小心喝急了,呛着了,不由得咳嗽了起来。这女子一看他这样,便掩嘴轻轻一笑,这一笑在崔护的心里深深地留下了印象,像是一面平静的湖水里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湖面上漾开了一圈一圈的涟漪。
随后他们二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崔护全然忘了要早些回去温书的事。从女子口中得知,她小字唤绛娘,几年前她跟随父亲在此隐居,看她谈吐不凡,问起她的家世,绛娘却不愿多说,于是他们二人便转谈到诗词之上,言语之间,绛娘也是对崔护欣赏有加。一位是知书达理,温婉可人的妙龄女子;一位是博学多才,俊俏有趣的年轻公子,试问,这谁又能拒绝呢?这春暖花开的季节谁能不动心呢?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讲究的是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的男女在一院子里喝茶聊天已经是破格了,在这
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两颗炽热的心互相吸引着,虽然如此,二人还是发乎情,止乎礼,两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还是没有做出逾矩行为。眼看天色已晚,崔护不得不离开小院往回走,女子将他送至桃花林外,看着他慢慢走远,才转身回走。
回到家里的崔护,一想到绛娘便心神不宁,书也无法安心看了,于是只得将她放在一边,专心读书,专心备考。而绛娘至崔护回去了之后,便是朝思暮想,魂牵梦绕,而这一切她又不敢与人诉说,这时间一久便生病了,她的父亲见女儿这样,便着急问女儿为何这样,最后绛娘将这事告诉了父亲。几个月过去了,绛娘依然没等到崔护再来找他,病情更重了,她父亲将她送到别处去修养了。
时光有序,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节,崔护看到城中一棵桃花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旧事,于是想要迫切地见到绛娘,想与她分享这一年来的所有的事。他便快步向郊外走去,还是那片熟悉的桃林,还是那熟悉的院子,还是那熟悉的摆设,他敲了许久的门,却不见有人来开门,顿时那种失落之感蔓延开来。
这十里桃林,桃花朵朵,依旧开得鲜艳,只是不见当时一起赏花人。万分失落的他,提笔在院门上写下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暮色苍茫,不远处炊烟升起,崔护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家,脑海里都是绛娘的样子,他想过在这短短的一年里,或许绛娘已经嫁人了吧,想来想去又觉得不甘心,于是决定再去探访一次。
再次去往那片桃林时,桃花已经谢了些许,清风拂过,飘起阵阵花雨。他去敲响了熟悉的院门,不久,门开了,不是熟悉的绛娘,是一位年迈的老者,他猜想这便是绛娘的父亲,老者请他进去,又是一番交谈,对于他的言谈举止,老者似乎还是比较满意,于是进屋告诉了绛娘,这一年多来,绛娘相思成疾,终于在听到了崔护来找她时有了精神。
后来,崔护依礼下聘,择一吉日,终于把绛娘娶回了家,二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