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死可谓是惊天动地,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雍正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虽然剧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纠结的样子,但并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在年羹尧之死的问题上,有好几个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孙嘉诚、比如李绂、比如李卫。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达处死年羹尧命令的,却是张廷玉!
那么一向谨小慎微的张廷玉,为什么在面对年羹尧的去留问题上,明确表态处死他呢?
一、雍正帝对年羹尧起了杀心,这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进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发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个不杀年羹尧的理由,也有一百个得杀年羹尧的理由,只不过最后权衡利弊,痛下杀心。
不杀年羹尧的理由太多了,毕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尧立过大功,可以说是力挽狂澜,西北战事胜利,雍正帝才坐稳了皇位;再有,年羹尧并无反意,不过是骄奢淫逸了一点,对皇上仍然忠诚,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镇。
但雍正帝还是杀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杀驴,是过河拆桥,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尧居功自傲、功高盖主、目中无人、违法乱纪等导致被杀;亦可以更胜一步理解,年羹尧跟雍正帝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尧显然成了拦路石……
而面对雍正帝的犹豫,张廷玉无疑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虽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但是作为最后一朵雪花,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下,张廷玉为什么会这样说?
要知道张廷玉以往都是谨小慎微,除了康熙朝举荐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确表态举荐废太子。以及八王议政逼宫时,情况危急,他站出来跟老八胤有一番激烈争辩外,其余的事情上,大都表态模糊,甚至装聋作哑:
比如老八胤夜审肖国兴,连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折,被他一把火烧了,回头还说自己没见过什么奏折;比如雍正朝铸造新币,他明知道提升铜铅比例的弊端,但是却没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张廷璐科场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后凶手是谁,结果还是犹豫半天,最终上书弹劾张廷璐……
二、要解释清楚张廷玉为什么要当着雍正帝的面,说年羹尧坏话,那么就必须从两个人的不同谈起:
在剧中张廷玉其实跟年羹尧并没有什么交集,张廷玉当上书房大臣的时候,年羹尧应该是个参将,后来回京才被举荐为四川提督。
他们俩只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年羹尧升四川巡抚后,奉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去江夏镇,顺便拜访了一下张廷玉。年羹尧深谙送礼之道,精挑细选了四件礼物送给张廷玉,分别是橘子、扇子、蜀锦和天麻。
四种礼物各象征着不同的寓意,橘子是四川土特产,下级给上级送特产,无可厚非。同时年羹尧也是在投石问路,橘,吉也,象征着平安,意思就是向张廷玉问候平安的同时,也问问自己是否平安。
扇子是文人雅士之物,只有好朋友之间才会这么送,其实就是套近乎,你我都是同一年进士,又是我老师,可否指点一下迷津?
蜀锦,这个也是特产,象征着前程似锦,意思就是问张廷玉,自己还有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最后一个是天麻,是一种药材,意思就是说自己如果有问题,还望张廷玉能指正一下,如果进一步提升的话,还望出个药方。
在这件事情上,张廷玉实际上是说了几句忠言的,且最终收下了天麻,意味着给年羹尧指出了问题:
“希望你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之所以张廷玉跟他说这些话,是因为年羹尧在四川的所作所为有点差强人意。他是利用了一年的时间,剿灭了全省的土匪,这个业绩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人难以相信,也可以想象,四川是经历了怎么一场血风腥雨……
这是两个人在剧中唯一的交集,从此之后,分道扬镳,再无明显的交集。而年羹尧根本就没把张廷玉的良言放到心上,回头就血洗了江夏镇,又少了一点仁心,多了一点戾气。
三、在真实历史中,这俩人实际上一开始交往密切,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又同在翰林院工作。只不过两个人并没有好多久,因为后来的张廷玉刻意疏远了年羹尧,就因为张廷玉父亲的一句话:
“是儿音洪而厉,目炯而怒,纵使功名显达,亦难免祸,汝其远之!”
或许剧中的张廷玉就谨遵父亲的这句教导,对年羹尧一直是比较疏远的,直到年羹尧西北大捷回京。
年羹尧这次回京的所作所为,为日后自己的被杀,埋下了伏笔,这次回京他犯了好几项错误:
首先是对百官跪迎,熟视无睹,一方面确实是老八胤在使坏,另一方面这未尝不是雍正帝的授意;其次面对雍正帝时,毫无人臣之礼,尤其是在面见将士时,竟然说出“他们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大逆不道的话来;再有就是“绑架”雍正帝,让他为“年选”人员买单,同时大结年党;最后,雍正帝请他吃饭,席间提出三个请求,结果被年羹尧一一拒绝。
百官跪迎时众人是有怒不敢言,除了孙嘉诚在那里跳着脚骂街以外,连年羹尧的亲家隆科多都骂了一句:
“什么东西?”
作为书房大臣之一的张廷玉,此时的心情跟大家是一样的,对年羹尧讨厌至极!
但是,张廷玉也很清楚,自己是外臣,人家是内臣,雍正帝的容忍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年羹尧就不用说了,举几个李卫的例子:
李卫在巡抚衙门门口摆戏台,违反现任官不能出入戏院的规定,被人举报,雍正帝反而表扬他学习精神,成了奉旨听戏了;不仅仅听戏,他还违反规定,跟歌姬小媚仙鬼混,雍正帝也不过是批评了几句;再后来李卫脱掉官服,跳到大牢里痛揍曾静,雍正帝表面上批评,实际内心爽得很……
四、更重要的是,李卫见到雍正帝喊的是“主子”,张廷玉能这么喊吗?
在科场舞弊案上,也是李卫带兵包围的贡院,牵扯出了张廷璐。而雍正帝明明知道这不是幕后主谋,但还是给张廷璐定了死罪,还要求张廷玉必须过来观刑。
张廷璐犯的罪可比年羹尧要小得多,顶多算个从犯,可还是被雍正帝毫不留情的杀掉了,还是当着张廷玉的面,所以不要觉得张廷玉不记仇,他记着呢!
所以,他最后说年羹尧该死,就是要雍正帝杀掉年羹尧,告诉他,你的内臣,也不过如此。
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张廷玉要为孙嘉诚报仇:
我们仔细看剧,会惊讶地发现,在整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只有一个好朋友,他就是孙嘉诚!
康熙朝,张廷玉没有党派,甚至因为举荐新太子一事,跟同是上书房大臣的佟国维和马齐闹掰,佟国维甚至大喊“张廷玉是奸臣”。在雍正朝,一开始张廷玉甚至实话都不敢说,因为他不确定雍正帝到底是怎样的人,所以才出现“天下第一巡抚”的闹剧,才出现铸钱风波……
正是由于孙嘉诚的出现,让张廷玉惊讶地发现,雍正帝原来真的是被蒙蔽了,这才挺了孙嘉诚,顺着他的话题给雍正帝交了底:
“皇上这里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国家开矿铸制铜钱,可奸商们却把铜钱,收了去铸成铜器,制钱自然就少了……他们只需上缴国库一两,另一两多便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随后又依照雍正帝的指使,夜访孙嘉诚,封他为监察御史,这样一来,张廷玉就有了所谓的门人,他就是孙嘉诚。
五、在科场舞弊案上,张廷玉一直在纠结,因为那天他上早朝,无意中碰见了张廷璐跟三阿哥弘时并肩走路,蹊跷的举动必然引起张廷玉的怀疑,等到科场舞弊案一发,他就明白谁是幕后主使了。
之所以在弹劾张廷璐问题上迟迟不表态,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跟雍正帝表态,难道告诉他你儿子是主使?此时的张廷玉是异常的纠结,到底该怎么办,他并没有主意。
也是孙嘉诚上门救了他,这其实是清流派首任领袖跟张廷玉的一次交流,也让张廷玉看到了希望。牺牲了张廷璐,获得雍正帝的信任,同时也笼络到了清流派。
清流派真正施展实力就是在年羹尧回京的时候,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派联名弹劾年羹尧。这件事背后,其实也有张廷玉的默许在里面,以他跟孙嘉诚的关系,完全可以劝一劝的,但是他并没有。
在雍正帝跟孙嘉诚争辩的时候,张廷玉一直在旁边给孙嘉诚助攻。这个细节估计大家没注意到,那就是雍正帝扔掉笔,让孙嘉诚年羹尧的罪状,孙嘉诚拿起笔就要写,张廷玉一看孙要中计,马上阻止:
“孙嘉诚,这笔是你能用的吗?”
只是张廷玉没有想到,雍正帝被清流派吓到了,采取了瓦解他们的策略,把孙嘉诚派往了西北,并最终被年羹尧处死,而这个账,张廷玉记到了年羹尧头上。
张廷玉知道雍正帝要冲清流派下手了,所以他唯一的好朋友孙嘉诚的死,他没有第一时间去祭拜。雍正帝问他为什么不去拜时,他回答是本来想去,但人多,就没去。
他不能去,他一旦去了,就会被默认为清流派领袖,是要替孙嘉诚讨回公道的。后来清流领袖陆生楠和谢济世的下场就是警示,显然,张廷玉逃过了这一劫。
逃过是逃过了,但是报仇是要报的,如果当初他去了,那么讨伐年羹尧,替孙嘉诚报仇就是首要任务。而雍正帝的视角却不在年羹尧身上,而是结党上面,那时候不仅杀不了年羹尧,还惹得一身骚。
等这件事冷静了下来,时机也差不多了,张廷玉才跳出来替孙嘉诚报仇:“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李绂折子上说的一段话,至为透彻,年羹尧现在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即使最后一击,张廷玉还是打着李绂的话为挡箭牌,成了就报仇了,失败了,好歹有人担罪……
每个人都精明到这个地步,你说说我们这样的到剧中,到底能活几分钟?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张廷玉看问题还是很透彻。但是,作为一向谨小慎微,遵循“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张廷玉,在年羹尧的问题上如此“旗帜鲜明”还是很令人诧异的。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张廷玉是一个话不多但是每次都能起到关键作用的“老成谋国”的干臣。作为三朝元老,张廷玉在雍正朝得到了雍正的空前信任和重用,在雍正朝他的地位可以说是百官之首,所以他说话的分量很重,也是正因为如此,张廷玉表态非常慎重。
但是,在年羹尧的问题上,张廷玉却罕见的明确表态:年羹尧非杀不可!他给出的理由是:年羹尧一日不杀,皇上的圣明就一日受到玷污!张廷玉这句话非常重,意思是雍正要做圣明的皇帝,就非杀年羹尧不可!张廷玉为什么那么坚决?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张廷玉表态的背景,以及张廷玉和年羹尧的过往,大概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从雍正还是四阿哥胤的时候,关系就挺微妙的。年羹尧是四阿哥胤的包衣奴才,更是四阿哥胤的第一得力干将。对于这一点四阿哥胤知道,年羹尧也清楚。所以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是重用,重赏加教训敲打。但是雍正的敲打还是非常有限的,他其实也很害怕“好不容易调教出来的的年羹尧”会弃他而去。所以,多数时候他对年羹尧其实是放纵的,袒护的,但实在是不放心,所以他派了既忠心耿耿有聪明机灵的李卫到年羹尧身边监视他。
年羹尧也很清楚,“四爷”大概是离不开他这个“奴才”。那些脏活累活并非是个人都能干,而他几乎是从来也没有失过手。所以他为他的主子卖命是需要回报的,至少要默许他自己找回报。直到年羹尧被贬去看城门,雍正给他的特权和特殊地位都没有被剥夺照样穿着御赐的黄马褂,想让谁跪让谁跪。
而雍正登基之后对年羹尧的信任和倚重就更加厉害,年羹尧在控制十四阿哥胤的十几万大军方面卓有成效,让他顺利的坐稳了皇位,而雍正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的让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平定西北的叛乱,并且将西北五省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年羹尧,这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信任而是“赌博”了。雍正押的赌注很大,他把自己的皇位都押上去了假如年羹尧不能取得平叛的决定性的胜利,雍正的皇位大概率不保。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当年羹尧取得“西北大捷”之后雍正亢奋的心情和过分的语言和举动。他赏了年羹尧所能赏的一切,若不是因为祖制,他会毫不犹豫的赏年羹尧一个“亲王”。当然,那些勾肩搭背肉麻的奉承和煽情,也是雍正在亢奋之下的“情不自禁”。
雍正的这种亢奋和情不自禁,带来的是年羹尧的忘乎所以,他更加坚信雍正离不开自己。于是年羹尧的峙功自傲是毫无顾忌的。放肆到了随意僭越目空一切的地步。
这个时候,雍正就比较尴尬了,年羹尧的肆无忌惮和目空一切已经包括了不把他这个皇上放在眼里的地步。
一句“只知军令不知皇上”让雍正感到了几乎不能忍受的羞辱,如果不是通过让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卸甲”的发泄找回一些平衡的话,雍正几乎要爆发。
在年羹尧进京期间,雍正几乎是陪着笑脸外带陪着小心,然后压着怒火忍着屈辱。但是这一切真的是他自找的,也是他过度亢奋和情不自禁的代价。
尽管如此,雍正依然不想杀年羹尧,他还是想通过敲打和教训能让年羹尧老实一些,继续为他所用。因为这个年羹尧实在是“太好用”。他寄希望于年羹尧遭受到处罚之后能想明白。所以就是把他一路贬了十八级但仍然没有动他的家产,没有“抄家罚没”,甚至连黄马褂都没有收回。
但是,年羹尧的飞扬跋扈却实实在在的惹恼了朝廷百官乃至王公贵族。以孙嘉诚为首的京官开启了“死磕年羹尧”的模式,而雍正的和稀泥却让那个“清流领袖”孙嘉诚死在了年羹尧的手里,年羹尧的跋扈和狂妄彻底激怒了百官,就连隆科多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什么东西!
这个时候,雍正就必须做出选择,究竟是为了年羹尧而失去众多的官员们的支持和拥戴,还是顺应百官的要求杀了年羹尧以平息百官的愤怒。
雍正在雪片般的弹劾年羹尧的折子和罗列的九十二条大罪面前感到了压力,他问张廷玉:年羹尧非死不可吗?张廷玉做出了坚决的回答:是的,他非死不可。年羹尧活着,皇上的圣明会遭到玷污!
张廷玉才是百官弹劾年羹尧的“幕后主使”。他告诉雍正的其实是:年羹尧不死,白鹳就会最终迁怒于皇上你本人,没有了百官的支持和拥戴,皇上您的圣明就无从谈起,没有人会认为皇上是“圣明”的。雍正总算清醒过来,舍年羹尧,维护皇上的圣明。
从张廷玉本人来看,他和年羹尧之间,从来都没有过相互的信任和赞赏,张廷玉对年羹尧几乎是没有一点好感,如果不是碍于雍正的面子,张廷玉是不齿于和年羹尧交往的。作为饱读诗书,遵从圣贤之道的张廷玉,对于年羹尧的凶残和狠毒是非常的反感,甚至是厌恶,对年羹尧的人品也是十分看不上。
张廷玉未必是一个“拒腐蚀永不沾”的廉政清洁的模范,但是他在年羹尧第一次正式拜见他的时候就坚决的拒收年羹尧的并不算丰厚的“见面礼”,他对年羹尧的判断是:这家伙早晚要出大事。早早的就躲得远远的。
说到底,他和年羹尧不是一路人。所以在年羹尧和朝廷百官(清流)之间,张廷玉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官员们一边。作为百官之首,他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维护年羹尧的意思。
同时,张廷玉此举也的确是为雍正着想,他提醒雍正:不能再让年羹尧拖累您了!必须迅速切割止损,保全自己的圣明。同时,他通过这个旗帜鲜明的表态,也保全了自己百官之首的地位和文人领袖声望。
张廷玉是有卓越的政治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