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自幼便功经史,胸蕴大志,精明练达,深通权谋之术,颇谙世故人情。虽人在公门,专好仗义疏财,结交江湖好汉。山东呼保义,及时雨,响仰江湖,决非浪得虚名。
与人初次交结便不惜银两,与李逵,武松初次相见便可明证。柴进庄前与武松送别,拿出银两尚言:“若不收下银两,休怪哥哥不认你这个兄弟”!真叫人情感肺腑。
常言说:引狼容易,驭狼难,王伦落第秀才,占居水泊,聊图一时之快,并非领袖之才。对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便心生忌惮,不肯相留。及至晁盖等人来投,又生刁难,惹得林冲性起,手起刀落,死于非命。
借得山得烟水寒,来换风城春色。便是宋江内心深处的自我写照,把梁山的基业做大做强,具备与朝庭分庭抗礼的阵势,才能实现心中的夙愿,网罗各路能人,尽收麾下。便是博得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必要条件。
王伦,宋江不可同日而语。宋江具备了领袖的才能,能把各路英雄好汉尽麾下,书中尽有描写,一览便知,不必尽言!
王伦和宋江分属水泊梁山集团的第一代领导人、第三代领导人。两人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截然不同,王伦采取“推人”的态度对待前来入伙的好汉,而宋江则采取“拢人”的态度对待前来投奔的八方豪杰。导致二人对待人才的态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点,两人的性格不同。《水浒传》一书里对二人的性格有过交代,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而宋江则仗义疏财,爱好结交江湖人士。当林冲、晁盖、吴用、阮氏三雄等八人前后提出入伙梁山时,王伦则费劲心机,处处设法刁难,甚至以山小害怕耽误别人前程为托辞,拒绝落难而前来投奔的八人,把王伦心胸度量小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反观宋江仗义疏财、爱好结交朋友的性格,在《水浒传》一书里亦有很多例证,在这里不再累述。
第二点,两人苦心经营梁山的目的不同。王伦是个格局小的人,他占据梁山的目的无非就是图个安身立命,通过打家劫舍的方式来求得个人生富贵,进而满足他那唯我独尊的虚荣心。宋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他在浔阳楼题写的反诗来看,他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为此,他招贤纳士,苦心经营梁山的目的就是替天行道,杀贪官污吏,壮大梁山声势,拥有和朝廷谈判的资本,进而率众好汉回归朝廷,实现曲线报国的人生抱负。
第三点,两人去梁山前的人生经历不同。没去梁山前,王伦是个落榜的书生,次次落榜,让他心灰意冷,他无奈去投靠了柴进。再后来,王伦在梁山上创业成功,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果实”,王伦格外珍惜,他只想独享,他真的害怕他一把手的地位不保,从而让“果实”易人。宋江没去梁山前,有一份安逸的工作,在衙门里当差,官私两面的人士都有所结交,显而易见,他比王伦更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再后来,宋江怒杀阎婆惜,犯了案,一次次得到别人帮助,他更加体会到多结交人的益处。
管仲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为何还会得到重用呢?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分以下几点来解答:
一、射齐恒公(当时叫公子小白)一箭的原因。
齐国国公齐襄公残暴荒唐,于公元前686年被杀,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公子纠都流亡国外,鲍叔牙侍奉小白逃到莒国姥姥家,管仲侍奉纠逃到鲁国姥姥家。
第二年齐国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纠即位,鲁庄公亲自护送,管仲怕小白抢在前头,率几十辆兵车日夜兼程,赶到即墨,听说小白已跑到前头了,管仲急追三十余里,见公子小白坐在车上,拉弓搭箭,一箭射得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已死,纠的君位稳坐了,以旅游的节奏赶路,谁知小白只是咬破白头装死,鲍叔牙护着小白从小径赶到齐国都城临淄,鲍叔牙说服大臣们立弟弟公子小白为国君,小白成了齐恒公。
二、鲍叔牙的知人善任,恒公的称霸天下的野心,使管仲成为相国。
鲍叔牙和管仲是知己,交友当交鲍叔牙,年轻时鲍叔牙就知道管仲贤才,管仲因为贫困,合伙做生意时多次欺骗鲍叔牙,但鲍叔牙不以为意,一直友好对待他。
恒公上位,任命鲍叔牙做宰,鲍叔牙谢绝,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当鲁庄公护送纠来到齐国地界,被齐国击败,庄公吃了败仗,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国,齐国追兵打上门来,要公子纠的命、要杀人犯管仲的人。鲁庄公武大郎卖炊饼一人怂货软,只好逼死纠、拿住管仲,装进囚车,押回齐国。鲍叔牙亲往城外迎接管仲囚车,并向恒公大力举荐管仲。恒公说:他曾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鲍叔牙说:当时各为其主,管仲才能胜我十倍,你要成就霸业,必须用他。于是管仲成了相国,鲍叔牙反做了副相。
三、管仲当家因地制宜、富国强兵,很快帮助恒公称霸天下。
管仲利用齐国处于东海之滨的有利条件,通过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管仲处理政务,善于顺应民心,化灾难为福利,变失败为成功。能够重视事物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事物的利弊得失。
齐恒公本来是因为少姬而发怒,南下进攻蔡国,管仲趁机征伐楚国,谴责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抓小放大,让楚国丢点小面子不伤里子,何况楚国确实理亏,齐国可借此实现尊王攘夷的主张,在诸侯中捞足政治声誉,不然齐楚两个大国对撕,必定两败俱伤,管仲此招捏拿极具火候,极显政治智慧)。齐恒公本来是北上征伐山戎,而管仲趁机劝说燕国实行召公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时,恒公想背弃跟曹沫的盟约,管仲顺应时势让恒公守约,各诸侯国因此都归附齐国。管仲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是从政的法宝。管仲佐助恒公成了春秋第一霸!管仲生前恒公尊其为仲父,死后,齐国依然遵循他的政令,因此常常比别国强盛。
四、不听仲父言,饿死在眼前。
恒公既宠管仲这样的贤才,又喜欢易牙、竖刁、卫公子等溜须拍马的三奸臣。恒公三十七年,管仲病重难起,苦劝恒公远离他们。齐恒公疑惑不解,问:易牙把他亲儿子烹了给我吃,竖刁阉割自己来做我的太监,卫公子开方放弃太子之尊来称臣,为何不值得信任?管仲答道:易牙连儿子都敢下毒手,怎么爱您国君?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会爱您国君?卫公子不当太子、不回国奔丧,证明他是大野心家,这种人怎么能信任?管仲死后,三奸臣被免职,恒公顿时觉得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没一个舒坦,不久又召回他们,后果很严重。他们回到宫廷,狼狈为奸,在恒公病重时,以恒公名义张贴布告,禁止任何人入宫,并在恒公寝室周围筑起三丈高墙,不给送饭送水,曾经称霸天下的恒公被活活饿死,成为春秋时期的政治大笑话。
管仲明察秋毫,堪称卓越的政治家。孔明对他极为尊崇,“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先生称管仲为厚黑学的老祖,果然实至名归!
齐桓公为何还会重用管仲,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鲍叔牙的举荐。管仲和鲍叔牙是特别好的朋友,只不过却是各谋其主。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时,他推辞了并举荐管仲来当,可见其谦虚。管仲交到的确实是知心的朋友啊!
齐桓公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不计前嫌。如果齐桓公不同意鲍叔牙的意见,那也就不会重用管仲;管仲一箭差点要了他的命,但他也没有计较多少,反而看重的是管仲的才能。
管仲本身具有优势,值得被重用。管仲不拘小节胸怀大志,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不在鲍叔牙之下。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是“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