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鲋参加陈胜起义,标志着儒家不再坚持自己的信念,迈出了转变的第一步。从此之后,儒家再也没有了孟老夫子的脊梁,变成了卑躬屈膝主动依附强权。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后,迅速地夺取了不少城池,然后建立了张楚。由于秦朝的反应迟钝,陈胜的声势越来越大。
面对突如其来的强大武装力量,一时之间还看不到秦朝有任何应对。此时唯一能够自保的方法,就是加入他们的队伍。
孔鲋也就是在陈胜声势最强大的时候加入的。
此时孔鲋的弟子叔孙通尚在秦朝担任博士,如此一来儒家就完成了两面下注的布局。
秦二世胡亥得知了陈胜起义的消息后,就召集了叔孙通等人询问对策。儒生们都说:“陈胜那是聚众造反,请陛下火速发兵把他们剿灭!”秦二世胡亥听到儒生们如此说,立刻就落下脸来了。
叔孙通一见赶紧上前道:现在哪里还有什么造反的?他们只不过是一帮盗贼而已!很快各地官员就会把他们逮捕问罪的!”秦二世胡亥听到后转怒为喜。
秦二世胡亥再问那些儒生,有说是造反的,有说是盗贼的。说造反的都被抓起来下狱了,说盗贼的无事放回。叔孙通由此得到了奖赏。
叔孙通通过胡亥的这件事儿,觉得自己的这一注压错了,于是就抓紧收拾行李跑路了。
随着胡亥启用章邯对起义军进行剿灭,陈胜很快就兵败身亡了。孔鲋也就是在这兵荒马乱之中被杀了!
两面下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孔鲋当年精心选出的叔孙通依然还在发挥作用。
叔孙通先是投到了项梁那里,项梁兵败身亡后就跟随着楚怀王;楚怀王被项羽架空之后,叔孙通就又跟随项羽。
等到楚汉相争开始之后,刘邦攻了过来,叔孙通又投靠了刘邦。通过这么年的磨练,叔孙通的眼光终于锻炼了出来,自此一直跟随着刘邦。
叔孙通这一注终于压对了!
司马迁评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自此之后,儒家的卑躬派越来越兴旺,脊梁派渐渐凋零。
最初的外族入侵,只是劫掠一番便退去。自从儒家开始谁来就依附谁,外族入侵后就开始就地扎根了。因为儒生们赋予了他们正统性!
外族入侵时,孔家分成南宗、北宗。南宗依附于南宋,北宗则是金来降金,元来降元。
孔家能够延续至今,全来自于孔鲋的依附强权策略!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孔鲋是孔子的第八代直系子孙。他参加陈胜吴广起义,主要是为了报仇。“焚书坑儒”是针对儒家,而儒家的鼻祖是孔子。孔鲋感到焚书是侮辱他的老祖。而当时秦始皇的暴政让百姓苦不堪言。为了推翻秦朝暴政,才参加陈胜吴广起义。
孔鲋是秦末时期的儒士,博通经史,居住在魏国,与陈余,张耳这些名士都是好友。而孔鲋不进入仕途。可他的学生叔孙通在秦朝为官。
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宰相李斯的建议,“罢百家以尊法术”。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而诽谤朝政。秦始皇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书。
孔鲋的好友陈余告诉他:“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矣哉!”孔鲋:“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他把《论语》,《尚书》《孝经》等十多册书籍藏在家的墙壁里。而自己隐居嵩山。在此仍然开学授馆。门下学生有百多人。
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陈余把孔鲋推荐给陈胜。陈胜听到陈余的话后,派人前往请孔鲋出山相助。孔鲋见到陈胜后,知道报仇的机会来了。
“现在若想定天下称王侯,最关键的是要有人才,多多招纳贤师智友,孙子的八世孙,现居魏地,其人虽居乱而能正其行,继承钻研儒家的祖业,不为时局的变幻而左右。其父曾做魏国丞相,以圣贤之道辅佐战国。不贪图名声而见利忘义。将魏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孙鲋其人,通人博识,足可安天下而料未来。若能请到此人,则可称王天下,而无敌手了。”
此时的孔鲋已是55岁的老人了。孔鲋当时在战国就有很高的名望,在学识与品德方面。都受人尊敬。有了他的加入,当时有很多儒士也纷纷的加入陈胜的队伍。
孙鲋国痛恨秦朝对孔子的书进行严禁与销毁。以及对儒生的迫害,反秦的意志非常的强烈。果然不负众望,帮助陈胜策划了西取关中,六路分击,使秦军首尾不能相顾的作战策略。
当陈胜的军队进入关中后,他开始飘了。自以为咸阳指日可攻下。这次遭到秦朝的将领章邯的阻击,疯狂的反扑下,陈胜节节败退。
最后陈胜的军队全军覆没。而孔鲋也被章邯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