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下江南造白塔的故事?
一夜造白塔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
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音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历史上是如何评价乾隆皇帝的?
乾隆皇帝人物评价
总评
正面评价
弘历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众所周知,太阳王五岁登基,二十二岁才对统治国家产生兴趣。他的实际掌权时间不过50年。而从胤咽气那一分钟起,到弘历自己咽气那一刻,弘历手握专制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
弘历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其一,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大灾大病。其二,他在25岁的盛年继位,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非常顺利,毫无波折。其三,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统治,已经给弘历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
弘历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与孝贤皇后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后,弘历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是他所有诗词中最见真情的上乘之作。弘历还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
弘历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1863首(也有说是三万九千多首或者是十万首的,但多不可信),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不过可惜乾隆虽然博览群书,但是喜欢卖弄学问,为了韵脚甚至不惜造字,让他的诗生僻难懂,还十分拗口。这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作诗如此之多,却没有一首流传下来的原因。
负面评价
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
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制造者之一。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顶峰,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在乾隆时期,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
弘历固步自封,错过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机会。欧洲这时建造出新式战舰,在各个方面迅猛变革、发展之时,也正是在弘历自我陶醉之际,与清帝国擦肩而过,迅速超越。
弘历浪费奢侈。六下江南花费巨大。原本经过康熙和雍正的努力,国富民强国库充盈,但在弘历的挥霍下国库却变得囊中羞涩。六下江南还对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灾难。晚年的弘历更是变本加厉,埋下了让清朝从“康乾盛世”极快的转向了“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走向灭亡的种子。
史评
《清史稿高宗本纪》: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惟耄期倦勤,蔽於权幸,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
自评
弘历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所谓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说的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无一仿佛者。
历史故事大全忆秦娥的故事?
写的是萧史和弄玉的故事。
据《列仙传》载,萧史是一位仙人,善吹箫;而秦娥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闻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喜好吹箫。仙人萧史以箫声招来了凤凰,博得弄玉的欢喜而成为夫妻。
“忆秦娥”作为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指的就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
“忆秦娥”词调多用入声韵,上下阕各五句,两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
乾隆皇帝题字的故事是从描写卢沟桥,并说明?
乾降皇帝在卢沟桥上的题字是卢沟晓月~
北京西南西南,广安门外10公里处永定河上,有一座石造拱桥,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在桥的东北头,有4根蟠龙盘踞的宝柱,中间立着一块大石碑,上刻4个大字“卢沟晓月”。这4个字就出自乾隆皇帝的御笔。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传说,说卢沟桥是座神桥,这里的月亮要比其他地方出得早。别的地方每月初一、初二才能看见一点儿月牙,而在这儿,三十晚上就能看见东南方向的一弯明月。到了大年三十的夜里更是出奇,弯弯的明月把桥身都照得通亮,连桥上的石狮子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不过,这情景只有两种人才能看见,一种是15岁以下的童男童女,一种是“大命”之人。这话慢慢传到了乾隆耳朵里,他决定到时候看个究竟。
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京城四下鞭炮响成一片,乾隆却出了紫禁城,直奔卢沟桥。到了卢沟桥,乾隆两只眼向东南方向使劲儿地张望。可是看了半天,只见满天繁星点点,却不见半点明月,更别说把卢沟桥身照得通体发亮了。乾隆心想:我乃一朝之主,还不算大命之人?怎么看不见呢?一定是人们编造的。可是又一想,我大年三十跑到这里来看月亮,如果说看不见,岂不被天下耻笑?想到这里,他就对随从说:“你们都退下,我来仔细看看。”
随从退下后,他一人站在桥上看起来。看着看着,就觉得眼前有了一弯明月,急忙叫随从近前来看月亮。大家顺着乾隆手指的方向,看得眼都酸了,也没看见月亮。有的说:“奴才命薄,没有这个眼福。”其他人跟着附和。乾隆听了十分高兴,吩咐道:“准备笔砚,我要题字。”随从急忙呈上文房四宝,乾隆沉思片刻,提笔写下4个大字“卢沟晓月”,众人一片喝彩~
江南]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什么样的故事?
1、乾隆三下江南时,见一农家大院正在操办喜事,于是他逢场作戏,送上三个铜钱,在礼账桌前出了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他想难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视,无人作答,正在此时一个马童脱口而出:“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众人拍手叫好,连声称妙。
乾隆又来到一个酒家门前,入店饮酒。美酒飘香,开怀畅饮,席间乾隆得知卖唱侑酒的歌女姓倪,于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联:“妙人儿倪家之少女。”此联“人儿”合成一个倪字,乾隆认为难以作答,谁知姓倪的歌女却应对曰:“朋言者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诸字,应对敏捷,对得贴切。
乾隆称赞不已,令赐酒三杯,不料壶中的酒已饮完,只滴数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头看见园中之花,触景生情猛然对出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乾隆南巡时来到白龙寺,当时寺僧正在鸣钟,古刹庄严,钟声悠扬,乾隆顿时诗兴大发。
即令侍从备齐纸笔,挥笔写下“白龙寺里撞金钟”七字上联。随乾隆南下的纪晓岚放声大笑起来。乾隆不解怒目而问:“朕诗虽然不佳,汝岂能当面大笑?”
纪晓岚急忙解释说:“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诗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一句,积年苦不能对,今观此联。恰似天然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乾隆转怒为喜。
2、乾隆下江南路过遇到一少年,觉得他聪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于先问其名便知叫阮元,灵机一动想到了上联:“阮元何故无双耳,‘阮’与‘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一个有拼旁带耳一个没有,本以为会难到少年,谁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联:“伊尹从来只一人”乾隆大赞。‘伊’和‘尹’字形对‘阮’和‘元’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时期一人名,可谓对仗工整。
3、一次乾隆皇帝路经南通,那时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过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个通州,大清天下竟有两个“通州”,一南一北。便诗兴大发,咏出一副对子的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咏完转身叫大臣们接下联,当时没有一个人对上包括自己。
想着想着来到一当铺门口,听见一小侍自言自语哼出: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声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听见,“妙哉!妙哉!”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个绝妙的下联吗?后来小侍得到了赏赐,连升三级。这是一说法。
4、当时纪晓岚和其他随驾人员都面面相觑无人能对,乾隆便让当地官员在街上立一牌子,征求下联。牌子竖起好长时间都无人来对,后来多年以后山西泽州府的一书生云游来此看到这一上联,眼睛一亮,随即对出下联:东当庄西当庄,东西当庄当东西。当地府衙上报朝廷,便赐予了嘉奖。
5、乾隆下江南路过泰山,率领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当时庙前正好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便对大学士纪晓岚说,联有一联。
爱卿试对如何?乾隆上联说到:“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纪晓岚不加思索心口拈来:“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下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上联“东西南北”四方,珠联璧合,十分贴切。
参考资料来源:
赵云的历史故事?
赵云是古代三国时著名历史人物,其字是子龙,所以也称赵子龙,他是常山真定(定县)人,又称常山将。他著名之战乃长坂坡救阿斗,刘备为曹操所败,曹军追至长坂,刘备乱军中与亲属失散,赵云几次冲入敌阵救出多人及刘备之子阿斗(刘禅)。
历史英雄的故事?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抗美援朝邱少云的故事
豫剧的历史故事?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洛阳的历史故事?
、董卓之乱
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失败后,挟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随之西迁,沿途死亡无数。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肉夹馍的历史故事?
肉夹馍的来历,其中还蕴含着一个满含孝心的故事。说是蓝田一老人不幸去世,由于其生前很爱吃肉,所以孝顺的儿子就买了许多肉煮熟,装入一个大盆中,然后放进棺材内。七天后,准备下葬时,棺材里的人却活了,大喊大叫。
惊奇的人们连忙将棺材打开,一股肉香喷鼻而来。放在棺材中的肉所剩不多,却香气袭人,众人争先品尝,一会儿的工夫就被吃光了。这家人见亲人死而复生,十分欣喜;对放入棺材中的肉,自然也是感激和惊奇。于是又买了许多生肉,用盆中剩下的肉汤再次将肉煮熟,其味更香。
人们不但吃肉,还把肉夹在馒头中吃,后来又夹在饼中吃,于是便有了流传至今的肉夹馍,而且成了陕西的一道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