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帝王的故事50 古代帝王的故事50字

古代帝王的故事50 古代帝王的故事50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842 更新时间:2023/12/9 15:57:39

古代帝王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1、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

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

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第二天,刘备为徐庶摆酒饯行,等到徐庶上马时,刘备又要为他牵马,将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感动得徐庶热泪盈眶。

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仅举荐了更高的贤士诸葛亮,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施一计谋。徐庶的人虽然离开了,但心却在刘备这边,故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徐庶进曹营果然不为曹设一计,并且在长坂坡还救了刘备的大将赵云一命。

古往今来,凡是留才的案例,没有超出刘备的。留才留心,只要能留住人才之心,即使人才在天涯海角,依然会为你效命。

2、秦昭王五跪得范雎

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雎,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真的就不愿意教寡人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的。”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

秦昭王对此指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

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雎鞠躬尽瘁,辅佐秦昭王成就了霸业,而秦昭王千百年来也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3、庄王爱马

楚庄王芈侣爱养马,他有一匹爱马待的遇超过了大臣。艾玛!爱马每天穿着锦绣的衣裳,住着宽敞华丽的大房子,吃着枣肉制作的果脯,躺在竹子做的凉床上。也许是宠爱过度,这匹马竟然得了肥胖症,最后死翘翘了。

楚庄王号令群臣为爱马出殡,准备以大夫的礼仪下葬。大臣们议论纷纷,认为国王是在侮辱臣子。庄王下令:有议论葬马者杀无赦!

楚国明星优孟听说这件事儿,跑进大殿一个劲儿痛哭流涕。老芈说:“老孟你哭啥啊?”优孟说:“大王的爱马死了,咋能按照大夫的规格下葬呢?我大楚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以大夫规格葬马太抠门儿小气了,应该以君王的礼仪安葬才是。”

庄王阴沉着脸:“那你说咋办?”优孟回答:“大王您应该给爱马用雕玉做棺,以上等的梓木做椁,以贵重的樟木装饰,派数千名士兵挖掘坟墓……”庄王一听这话,感到不对味儿:“寡人的错误如此严重吗?那依你看应该如何去做?”

优孟回答:“还请大王按照六畜应有的方式埋葬为好!以土为椁,铜锅做棺,放上大枣生姜和香料,祭以粮米,埋葬在大家的肚子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庄王听从了优孟的劝说,把爱马交给了伙房,一场葬马风波平息了。

4、懿公好鹤

春秋时期,卫国第十八任国君卫懿公姬赤阁下对白鹤情有独钟。他爱鹤如命,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他饲养的白鹤羽毛洁净,身姿修长。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有所爱好,下属就会投其所好。卫国官吏满世界驱使百姓,捕猎白鹤送给国君。捕获的白鹤多了,原有的饲养场地不够用了,姬赤就不断扩建宫苑,养殖数量庞大的白鹤,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

姬赤根据白鹤品相不同,给他的白鹤们封了不同的品级,享受同等官员的待遇。他领着白鹤逛街,这些“鸟大臣”都乘坐着华丽的马车,吃喝拉撒睡都有专职人员伺候。养鹤的开销越来越大,国库不够用,姬赤不顾百姓死活,强行摊派给无辜的国民。

北狄王得知姬赤爱鹤荒政,率两万骑兵突袭卫国。卫懿公姬赤慌了神儿,下令征兵抵御敌人。国内的百姓早就对这个混球的国君失去了信任,纷纷发牢骚说:“大王不是有那么多鸟大臣吗,让他的鸟大臣去迎敌好了!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打仗啊?”

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无人理睬征兵令。姬赤无奈,强行抓壮丁,分发武器仓促迎战。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毫无战斗力可言,被北狄骑兵一举击溃,卫懿公姬赤来不及躲避,被敌军乱刀砍死,他的那些鹤估计都被敌军做成烤“鸡翅”了吧?

5、宋仁宗爱吃螃蟹

宋仁宗从小爱吃螃蟹。他不仅是宋朝第一个吃螃蟹的皇帝,还带动宋朝人开始吃螃蟹,并且认吃螃蟹的风气在中国流传了下来。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宋仁宗打小就爱吃螃蟹,一顿不吃就馋得发慌,一吃起来就刹不住车。

那时候宋仁宗还小,还没有亲政,真正掌权的是他名义上的母亲刘太后。刘太后见小皇帝吃螃蟹吃坏了身体,当即发下懿旨:虾蟹海物不得禁御!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当时不仅螃蟹,连虾都不让送到宫里来!

喜欢吃螃蟹的宋仁宗,想让太监宫女偷偷去外面里买螃蟹进来吃,大家都害怕刘太后严惩,不敢答应。这时候另一个皇太后看不下去了,她就是刘太后的好姐妹、亲自抚养宋仁宗长大的杨太后,杨太后说: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你不让他吃螃蟹,我让他吃!

于是她经常从悄悄弄些螃蟹给宋仁宗吃。后来宋仁宗长大以后,对杨太后很感激,对刘太后却心怀怨恨。他为什么要怨恨刘太后?一半是因为刘太后垂帘听政的时间太长;另一半就是因为刘太后不让他吃螃蟹。

句子摘抄,古代帝王50字?

一日,汉高祖刘邦和大将军韩信下棋。曰:若我带兵,可领多少兵马?

韩信踌躇一会说:陛下可领几千兵马。

刘邦继续问:哪将军你可以带领都是兵马?

韩信说:多多益善。

刘邦不悦的说:既然你这么厉害,为什么还要为我作用?

韩信笑说:陛下不善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

刘邦捋髯大喜

中国古代帝王故事读后感50字?

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古代哪些帝王的爱情故事比较经典?

1、皇太极和海兰珠

在《清史稿》中记载,海兰珠26岁的时候才嫁给皇太极,皇太极对于海兰珠可以说是到了迷恋的地步,皇太极大封后宫的时候,将海兰珠封为东宫大福晋宸妃,她的封号仅仅次于东宫皇后。海兰珠所住的宫殿也称为关雎宫。

海兰珠的封号宸妃,其实是大有深意的,这个封号里面就藏着皇太极对于海兰珠的爱。宸指的就是北极星,寓意是王位、宫殿,这个字也是帝王的代称,在皇太极心里面,海兰珠的地位是超越了其她一切妃子的。

二、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

在《异闻录》中记载,李隆基曾与杨玉环的妹妹虢国夫人有过私情,为此杨玉环还跟李隆基吵了架并在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李隆基还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妃子叫梅妃。有一回李隆基偷偷跟梅妃到翠华阁同居。让杨玉环知道了,一大早杨玉环就堵在了翠华阁门口,梅妃越窗而逃,李隆基装疯卖傻地感叹道:“图得半夜欢娱,反受十分烦恼”。

并发誓从此再也不跟其它女性往来。在爱情上,李隆基作为皇帝能够自我反省,仅此一点就很难得。从华清池里出来,杨玉环被宫女们扶进了唐玄宗的寝宫。

在温暖的芙蓉帐里,她和李隆基共渡良宵。这是春天的一个夜晚,春宵一刻值千金,当他们醒来时已日上三竿。李隆基一拍脑门:坏了,我耽误上朝了。李隆基急匆匆起床穿衣,不想脖子早让杨玉环的一双玉臂圈住了。我不让你走嘛!你再陪我一会儿好不好嘛!李隆基当然也舍不得杨玉环,想现在上朝也耽误了,再说天下太平,想必朝中也没什么大事,不去就不去吧。

就这样李杨宵偎昼傍、如胶似漆、欢爱无尽。

古代帝王的王冠?

放心,皇帝的冠够大,秃头也能戴得住,冠冕从上古先秦一直到明代造型都差不多。

至于常服的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秃头毫无压力至于清朝……清朝皇帝本来就是秃头……

古代的道德故事50字?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1、《文天祥少年正气》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2、《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基本介绍: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古代诗人的故事50字?

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如何将如此粗的铁磨成针?”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回到了山上,发奋图强完成了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中国古代帝王与名士故事字数?

1炎黄:公元前2697年-约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农炎帝

轩辕黄帝(炎黄齐名)

2、唐:约前2357年-约前2262年平阳

(今山西临汾)

唐帝尧

3、舜虞:约前2262年-约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济)

虞帝舜

4、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981年

约前1933年-约前1559年斟阳城(今河南洛阳)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

夏王少康

5、有穷:约前1981年-约前1973年(今河南滑县)

有穷王夷羿

6、寒朝:约前1973年-约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7、商(殷)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约前1559年-约前1300年(商)

8、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

(1)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发

(2)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①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②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

9、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

10、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项羽

11、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

12、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高祖刘邦

13、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14、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汉更始帝刘玄

15、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

16、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1)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2)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汉昭烈帝刘备

(3)孙吴:222年-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17、晋朝:265年-420年

(1)西晋:265年-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武帝司马炎

(2)东晋: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司马睿

18、十六国:304年-420年

19、十六国末期:420年-439年

20、南北朝:386年-589年

(1)南朝:420年-589年

①刘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武帝刘裕

②南齐: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齐高帝萧道成

③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④南陈: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2)北朝:386年-589年

①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阳(今河南洛阳)(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

北魏孝文帝元宏

②东魏:534年-550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③西魏:532年-55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

④北齐:550年-577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北齐文宣帝高洋

⑤北周:557年-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21、隋朝:581年-61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22、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唐中宗李显

姓霍的古代帝王?

没有这个姓的帝王。霍姓名人有霍去病、霍光、霍元甲、霍英东、霍建华、霍思燕等。还有过霍国。霍国是中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伯爵。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分封自己的七弟姬处于霍(今山西霍州一带),是为霍叔处,此即霍国之始,一直到春秋时代,公元前661年被晋国所灭。公元前661年,霍国传至求为霍伯,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变伯爵为公爵。

晋献公得知求自称霍公后,心中不平,于是出兵灭霍。霍国被灭后,求逃至齐国。

是年,晋国大旱,晋献公使人占卜,说是因灭了霍国,霍山神降罪于晋国,有此大旱之灾。

于是晋献公即命人将求从齐国找回来,让他负责霍山神祭礼事宜。求的后人指国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国之姓霍者皆为霍叔处之子孙。霍州是霍氏的发源地,古霍国遗址今白龙镇陈村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应为定论。

古代帝王发怒的句子?

大家都知道,皇帝作为九五之尊,万万人之上,掌握着治下所有人的生死。但是,皇帝生气了总不能就是砍头,砍头吧,毕竟他也是爹妈养的,有着七情六欲,而不是冷血无情的杀手。

那么,皇帝会不会骂人呢?其实怒而爆粗是常态,我们从史书记载中就可见一斑,因为泥人都有三分火气,生气起来哪能忍得住啊。

《史记》上有过这样的记载,是关于刘邦大骂郦食其的内容:

“汉王缀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这是啥意思呢?“竖儒”是对儒生的鄙视,“公”全称为乃公。

那么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你这个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的瓜皮文青,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帝王的故事50字 古代帝王的故事5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1、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第二天,刘备为徐

  • 历代帝王的故事有哪些名字 历代帝王的故事有哪些名字大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民间故事有,阿拉丁的故事,阿里巴巴与四十大道的故事,讲一个青年运用智慧战胜盗贼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聪明的阿凡提能解决很多问题。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与许仙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故事。汉朝一共经历29

  • 历代帝王的故事有哪些书 历代帝王的故事有哪些书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故事书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鹅妈妈的故事》《吹牛大王历险记》。1、《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童话》共由166篇故事组成。该作爱憎分明,热情歌颂劳动人民、赞美他们的善良和纯洁的优秀品德;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王公贵族们的愚蠢、无能、贪婪和残暴。其中较为闻名的故事有:《小人鱼》、《丑小鸭》、

  • 为什么说乾隆是千古罪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清朝,大家一定会想到的三个皇帝,就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他们三个打造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从康熙开始到乾隆结束,乾隆也是将清朝的发展推到了最高朝。可是很多人说乾隆是千古罪人是为何呢?首先我们说乾隆盛世,他虽然是我们中国清朝历史上的国力和人口最多,也是最旺盛的时代。可是乾隆皇帝他看到

  • 历代帝王的故事有哪些人物 历代帝王的故事有哪些人物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一共经历29位皇帝,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220年灭亡。历代皇帝及年代如下:1、西汉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2、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3、西汉第三个皇帝西汉前少帝刘恭(公元前188年9月公元前184年8月)。4、西汉第四位皇帝西汉

  • 历代帝王名录 历代帝王名录大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

  • 历史各代帝王 历史各代帝王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历代ipad型号如下第一代iPad2010年1月27日9.7英寸第二代iPad22011年3月3日9.7英寸第三代iPad32012年3月7日9.7英寸第四代iPad42012年10月23日9.7英寸(配备Retina显示屏的iPad)第五代iPad52017年3月21日9.7英寸(iPad2017

  • 历代帝王列表及简介 历代帝王列表大全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其原址为元代保安寺。它是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武功臣的明清皇家庙宇,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中文名:贾乃亮外文名:Smile粉丝:甲虫。别名:亮亮民族:汉族出生地:哈尔滨出生日期:1984年4月12日职业:演员毕业院校

  • 历代帝王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历代帝王那些事儿在线阅读全文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还没有完结呢。《出马弟子的那些事》由网络作家菩提无树K所著,主角白荷,赵挺当年明月到2009年10月7日为止,只出版过《明朝那些事儿》,全套书共7本。这是一个当年明月的忠实粉丝的负责任的回答!当然,当年明月老师现在刚满30,廉颇未老,尚能饭,肯定还能写的。不过至本人打字的这一刻,这些文字应该还在他的

  • 历代帝王那些事儿百度云 历代帝王那些事儿百度云资源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当年明月到2009年10月7日为止,只出版过《明朝那些事儿》,全套书共7本。这是一个当年明月的忠实粉丝的负责任的回答!当然,当年明月老师现在刚满30,廉颇未老,尚能饭,肯定还能写的。不过至本人打字的这一刻,这些文字应该还在他的脑海中酝酿着吧,尚未成铅。至于《清朝那些事儿》,《元朝那些事儿》等著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