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贯穿河北、北京、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宁夏、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千米,约为13000里。
据《中国地理》记载,长城用砖体积为:36厘米x17厘米x19厘米,石条为:80厘米x40厘米x40厘米,约重70KG。秦朝建造长城的长度无从考究,但现存的长城总长21196.18千米,平均底宽6米,高度约6.5米,宽约5米,如果按照砖、石各一半的话,那么大约用石38亿块,用砖约400亿块。
一块砖大约是2-4元不等,一立方米的内墙砂浆大概是600元,那么建造一米的长城大约需要6000块砖和7立方米的砂浆,那么砖按2元算,就是12000元加上4200元,需要18000元。
再加上运输费用,开采费用,人工费用,长城的地基费用,征地费用。姑且算下来1米的造价保守估计也要好几万,如果算上别的杂七杂八的费用那估计要上2000亿。
秦始皇修长城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件事到底是对是错,一直存在两个观点,不知您怎么认为?欢迎评论区交流。
在长城修建过程中。古人是怎样把巨石运上去的呢?
万里长城,是横亘在中国北方的古代军事设施。秦朝秦始皇派大将蒙恬连接北方各国的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之后的历朝历代中对长城也多有修建。现在保存下来的长城比较有名的有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我们经常提及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的比较有代表的一段。它的结构是,地基由石头搭建,长城主体由城砖砌成。
我们现在说的万里长城一般是指东到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其实长城的样貌并不全如八达岭长城一样,长城的建造方式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如果建在山上一般都是由碎石堆积而成,石材也大多采集于山中,到了黄土高原地区根本就没有石块的踪影,就选择有黄土夯实而成,到了中国西北部临近大漠,土质沙化严重,长城的修建方式又变成沙化土壤加上稻草堆砌而成。
今年曾经两次攀登野长城,也亲眼见证了北京附近部分长城的面貌。在北京北部的燕山山脉,长城大多选择建筑在地形险要山脊上,在这些险要的山脊上,长城主体是在附近采集到的碎石堆砌而成。建造长城的工匠利用碎石的形状相互叠压十分平稳,有的也选择用白灰和糯米粉混合的黏合剂固定缝隙。烽火台建造的时候地基也由碎石搭成,烽火台主体部分是有烧制的城砖堆砌而成。这些城砖应该是在长城初步建好后,形成一个了通道,再通过长城运上来的,运输方式应该是用竹筐挑上来的。
在地势比较缓和的地方山上,长城修建的就如八达岭长城一样,除了有烽火台望台,更有城墙、箭口、望口。城墙之间中还形成一个通道,便于士兵安全的调动和通过。鹞子峪曾经是明万历年间屯兵的地方,那里有一个镇虏关,直接可以从镇虏关登上长城。修建长城的一应物资应该是从镇虏关处往上运的。修建长城除了城砖之外,只有重要的隘口的门口上面是的条石需要从山下运上来,其他的地基石都是就地取材。就连长城各个隘口在修建时,为了节省材料外面用是城砖,里面填充的依然是碎石和泥土。
今天我们看来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修建长城是十分艰苦的。但是在古代,人们的体力劳动比现代人强度要大的多,这是不可以逆的事实。一个国家要修建国家级的军事防御体系,的确需要更多的人付出汗水甚至生命,这也是任何朝代都无法避免的问题。长城的修建是中华民族2000多年一个持续不断的伟大工程,也凝结了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我认为长城的修建就如今天的修铁路一样,用修完的路去运输未修路的物资,修建长城也是这样,物资会通过修完的长城运输,这样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实地拍摄)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