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皇帝,后世只能凭一点点史料和推理得人心者得天下而论,并无具体实列,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它从战国七雄,统一成一个大国,统一文字思想教化,统一道路度量衡,需要很多时间去消化吸收,应从战时体系转入民生建设,恢复生产力上,及依法治国上,但很不幸,相对于大秦帝国的法律太过严苛政猛于虎,短期内各国百姓难以承受,它有开始大修万里长城,和地宫陵墓,及大修阿房宫,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本还未修复的各国百姓王公大臣,忍气偷身,天怒人怨,本来秦始皇有强大的执政为民的能力,,,但被天下各级官史变本加厉,使本以末愈的伤口上撒盐成变,终于在他去逝后无几年,被秦二世胡亥而亡,其中有二世的无能和惨暴,更有赵高的野心勃勃倒行逆施,和天下百姓共知的那里有压迫那里就会有反抗,按秦的制度和天下大势,应不止于二世而亡,是第一次国家大统一,必负的代价。
秦用七代统一天下,为何秦始皇死后三年就亡了?
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执掌秦国时,当时的赵国正如日中天,兵强马壮,是个惹不起的主儿。为了维持两国关系,秦昭襄王把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嬴政的父亲送到赵国当人质。后来,嬴政便出生在了赵国。虽然贵为秦国公子,但因为寄人篱下,他受尽凌辱。
九岁时,嬴政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十三岁时,祖父秦昭襄王突然暴崩,嬴政从此登上秦王之位,嬴政从此开始了一统天下的征程。
公元前230年,秦军多年积蓄的力量得以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了韩国。两年后,秦将王翦一骑铁骑如尖刀直插赵国腹地,迫使赵国国君签下了城下之盟。又过了两年,秦军攻陷燕国首都。接下来的楚、嬴政重用青年将才李信和王贲,拿下了实力最强的魏国。接下来,秦国毫无悬念地消灭了燕国和齐国。
公元前221年,嬴政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代,建立了大秦王朝。
然而,一统天下后,嬴政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征南越和伐匈奴。
在征伐难剃头南越时,秦始皇举国征兵,不惜一切代价,于是,全国最底层的强壮民众都被征送到了前线,包括犯人、商人、女人等,南征大军竟超过了五十万人。要知道,当时全国总人口只有三千万左右,相当于每六十个人中,就有一人踏上了征途。再加上粮草和其他物资的需求,可想而知,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给国家带来的负担有多重。
在征伐硬骨头匈奴时,秦始皇不顾上次征兵弄出来的怨声载道,硬生生地从全国各地征调了三十万士兵。总的来说,为了搞这两次军事行动,全国每四十个老百姓中,就有一个上了前线。这已经不是“负担”两字可以形容的了,简直是场灾难!
匈奴避其锋芒地退军后,为了巩固战斗成果,秦始皇下令修直道,也就是从秦国首都咸阳向北修一条“高速公路”,直抵北方边境。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配合军队打匈奴。一旦匈奴大规模入侵,陕西的秦军可以通过这条“绿色通道”,以最短的时间增援边境。同时,秦始皇下令筑长城:从陇西的临洮到辽东,将原秦、赵、燕的北边长城连起来,筑成一条人工屏障,彻底把匈奴关在国界之外!
有了这样一条高不可越的万里长城,不仅可以解决眼前的边境之虞,后世子孙也可以高枕无忧了,而匈奴人则只能望“城”兴叹。
设想确实高,但秦始皇却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条件,那就是在当年,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具,要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呢?结果万里长城是用尸骨堆积而成的。
对一个刚刚成立的王朝,秦始皇如此劳民伤财,显然伤到了大秦王朝的根基。根基一旦动摇,即使万丈高楼也会顷刻倒塌。
二是大搞工程建设。
一方面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这座极度奢华的阿房宫。除了修建生前的寝宫,秦始皇还着手为自己修建死后的陵墓骊陵。骊陵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地下皇宫。据说,这项工程穿过了三道地下水流,里面存放了大量的金银宝石。为了防贼防盗,四周都以水银为河,布成天罗地网,让人插翅难进。据说,这项工程因为规模太过庞大,到秦始皇死时都还没有竣工。
另一方面秦始皇还焚书坑儒,坑杀了近千名儒生,彻底失去了民心。
对一个刚刚成立的王朝,秦始皇如此劳民伤财,显然伤到了大秦王朝的根基。根基一旦动摇,即使万丈高楼也会顷刻倒塌。而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后,胡亥接过的只是一个空壳的大秦王朝。而朝中大权又被指鹿为马的赵高把持,使得原本民不聊生的秦朝更是雪上加霜,也正是因为这样,大秦王朝在秦始皇死后三年就灭亡了也就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