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为什么一生未娶?他到底是怎样的人?

秦始皇为什么一生未娶?他到底是怎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65 更新时间:2024/1/16 20:07:20

秦始皇13岁登基,39岁统一六国,却一生未娶。他后宫有六国美女,生了30多个孩子,却一直到死都没立皇后。原因有很多:童年阴影、政治考量……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古代,《礼记内则》有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也就是说,只有正妻可以用“娶”,妾室只配用“纳”,即所谓的娶妻纳妾。

根据陕西省份考古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秦始皇儿子至少20多个,女儿至少10个,但的确一生未娶任何女子为正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皇帝,同时,他还规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

他的后宫,嫔妃无数,有六国美女,可是直到去世,秦始皇也没能为皇后之位找个人选。

有人分析,秦始皇之所以始终不立皇后,是因为母亲赵姬和的事,给了他极大的心理阴影。

秦始皇的童年阴影

秦始皇的父亲,是安国君的庶出儿子嬴异人。

秦昭襄王时期,秦赵两国发生冲突,为了平息赵国的怒火,秦国就把嬴异人送到赵国当质子。

嬴异人母亲不受安国君待见,自己又是个庶子,在秦国本就不过不好,到了赵国当质子,日子更是凄惨。

就在嬴异人穷困潦倒的时候,他认识了大好人吕不韦

吕不韦不仅为给嬴异人钱财,让他过上富贵生活,还把自己的姬妾赵姬送给了嬴异人。

并且,他还牵线搭桥,花重金让嬴异人认华阳夫人为母。(华阳夫人是安国君的宠妃)

此后,嬴异人就改名为子楚。

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子楚和赵姬的孩子在赵国邯郸出生,他就是嬴政。

后来安国君继位,加冕三天就去世了。

华阳夫人扶持子楚继位,嬴政成为太子。

三年后,35岁的子楚也去世了,13岁的嬴政成了秦王。

短短三年,嬴政从一个没人搭理的落魄王子,变成秦王,吕不韦功不可没。可能因为功绩太大了,不少人还猜测,嬴政可能是吕不韦的孩子,否则解释不了为何他如此尽心尽力。

嬴政继位后,尊吕不韦为“仲父”,母亲赵姬为太后。

13岁的嬴政,还没有能力统摄天下,因此,秦国国政被“仲父”吕不韦把持。当时也没有女人不能干政的说法,嬴政的后宫也都成了太后赵姬的天下。

赵姬原本就是吕不韦的姬妾,两人时常当着嬴政的面调笑,而当年的事也成了公开的秘密。

嬴政年龄虽小,但也不是傻子。

母亲和吕不韦的来往,让他一直耿耿于怀,只可惜,当时他手中没有权利,只能隐忍不发。

作为最精明的商人,吕不韦可能发现了嬴政的异样,于是,他开始渐渐疏远赵姬。

当然,赵姬正处中年,需求旺盛,吕不韦想疏远她,她便拿出太后的威严,要求他进宫。

无奈之下,吕不韦就想了个损招给赵姬送门客。

他找到一个长相清秀的门口,拔掉他的胡须,对他施以假腐刑,送到了太后赵姬身边。

这个人,就是。

长得比吕不韦好看,而且擅长甜言蜜语,还顶着宦官的名号,可以自由出入赵姬的寝殿。

赵姬心花怒放,也就不缠着吕不韦了。

据说,的床上功夫很强,赵姬对他越来越满意,后来还说服嬴政,封了为长信侯,并且偷偷给他生了2个孩子。

太后为自己生孩子?对于而言,这是非常得意的事情。

虽然他不敢大张旗鼓炫耀,但心里早就不把嬴政当回事了,一喝酒,他就开始胡言乱语,说自己是嬴政的“假父”。

后来,更是胆大妄为,还鼓动赵姬发动政变,把嬴政杀死,让自己的孩子当皇帝。

但是,他小瞧了嬴政,这个后来能成为千古一帝的男人,怎么可能没有任何准备?

说不定,他的所有计谋,都是嬴政的圈套。

嬴政早早就埋伏了三千精兵,直接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终,被车裂,他和赵姬的两个孩子也被当场摔死。

相比,吕不韦的结局就稍微好一点。

始皇帝十年,吕不韦被罢免丞相之位,放逐巴蜀那种鬼地方,后来,他更是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读完信的吕不韦,当场选择了自尽。

羽翼丰满的嬴政,再也没有什么“仲父”“假父”来威胁他的皇位。

他也解决了母亲的风流事,只是,自小埋下的心理阴影,并没有那么好愈合。

不过,如果说秦始皇就因为母亲的风流事,才不立皇后,其实也说不过去。

第一,嬴政的后宫嫔妃无数,孩子生了30多个,应该没有什么“厌女症”。

第二,秦朝民风开放,女子丧夫后再嫁也是常事。早些年秦国的宣太后,也和下属义渠君生下了两个孩子。

可以说,在当时,太后豢养面首,根本不是奇闻。

只是,和宣太后相比,赵姬也太胡闹了,居然想着谋权篡位,还给势力,帮着他造自己儿子的反,简直一个恋爱脑。

千古一帝秦始皇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不少人认为,大概是秦始皇过于自负,认为无女子可与他比肩,不配为皇后,所以才不立后,但这种说法,其实也站不住脚。

秦始皇,是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虽略有些自负,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他绝对是一个理智的人。

第一,守法。

众人都讽刺秦朝法律严苛,可严苛的背后,还有一个法度严明的特点。

因为商鞅,秦朝法纪严明,因为秦始皇,秦朝子民守法程度空前提高。

即便是皇亲贵族,也不敢轻易违反。

第二,任人唯贤,敢于纳谏。

秦始皇在位时,有意控制家族势力,任用贤臣能人,坚持以军功赏赐。

蒙家兄弟、李斯等人就是在这种风气下得到了重用。

尽管当时一招“焚书坑儒”激烈了一些,但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却是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必要手段。

而且,已经有不少人指出,当时焚烧的书籍,并不是儒家经典,而是术,也就是迷信之类的东西。

此外,秦始皇的功绩也可以看得到,修驰道、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修长城……

这样理智纳谏的秦始皇,绝对不至于因为自负,放弃册立皇后。

还有人提出,秦始皇不立后,是因为事业心太强,忽视男女之事。

这种说法,同样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秦始皇为自己更名,自称为“始皇帝”之时,就是希望子孙后代,可以二世、三世、四世……子子孙孙无穷尽。

有这样期待的人,难道不知道繁衍后代的重要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任何一个当权者,都会担心基业无人继承。

更何况,从秦始皇的行为来看,他丝毫不像一个忽略男女之事的人。

征战六国期间,他纳进后宫的美女无数,有些他连名字都不知道。

那些亡国了的妃嫔、公主,基本都成了秦朝宫人。正如《阿房宫赋》中所说:“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为了好好管理后宫众多的妃嫔,秦朝在皇后之下设置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一系列称号。

美人和事业只能选其一,那是大多数普通男人的说法。

对于秦始皇来说,从来都是两不耽误,在前朝是绝对的王者,在后宫更是。

那么,嬴政到底为何不立皇后呢?我推测,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秦始皇对女人有成见。

因为母亲赵姬的缘故,秦始皇对女人应该是有成见的。

倒也不是因为女人不忠,养面首,或者给自己戴绿帽子之类的,而是他觉得大多数女人没脑子,怕她们影响秦王朝的基业。

皇后位高权重,立后要慎重,如果没遇上绝对安全的,宁缺毋滥。

第二,后宫安宁,没有出任何乱子,没有立后的必要。

秦始皇虽然没有册立皇后,但他的后宫一直很安宁,妃嫔们按部就班,也生出了30多个孩子,孩子里还有扶苏这种能继承大统的人。

秦始皇35年时,扶苏直谏秦始皇不要对儒生下狠手,被秦始皇发配去北方修长城、抵御匈奴。

从名义上来看,扶苏虽然是被发配,但是实质上,也是秦始皇对他委以重任。

秦人尚武,但扶苏偏向文治,少了些武治,去北方边境对他也是一种历练,更何况,北方还有大将军蒙恬。

与其说,扶苏是被贬,倒不如说去学习去了。

从秦始皇的一系列操作来看,他完全是在拿扶苏当接班人培养,只是他没料到自己的意外去世,否则,秦朝是否二世而亡,还真的不好说。

不过,秦始皇如果想要立接班人,就更不能随便立皇后了。

那么为什么不册立扶苏的母亲为皇后呢?

其一,扶苏的母亲郑夫人,是楚国人,当时有“亡秦必楚”的说法,秦始皇不得不忌惮一下。

其二,郑夫人是华阳太后举荐的人,册立她为皇后,难免会给华阳太后造势。

可以说,秦始皇不立皇后,母亲赵姬是影响因素,真正不立后,是因为他觉得没必要。

只可惜,秦始皇千算万算都没有想到,自己身亡后,扶苏会被胡亥赵高合谋害死,皇位最后落到了不学无术的胡亥手中。

秦没有延续千秋万代,仅二世而亡。

“亡秦必楚”没有实现,亡秦者乃胡也。

如果早知道结果是这样,秦始皇会不会册立郑夫人当皇后呢?

或许会的吧,至少在关键时刻,当上皇后的郑夫人,也能为扶苏保驾护航。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所谓物极必反,中国第一个强大的封建制王朝:秦朝,是不是反应了这一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做到了“大一统”的王朝!它的很快败亡不是因为什么“物极必反”,而是由于经验不足!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罗列出几点原因,请朋友们予以斧正!第一,正是因为秦朝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了全国的王朝,导致了它要面对和夏、商、周这些前代王朝,完全不同的局面:比如夏、商、周都是依赖于分封

  • 古代的计量单位在汉代一尺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厘米宋代?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尺和现在的不一样。商代一尺=16.95CM周代一尺=23.1CM秦代一尺=23.1CM汉代一尺=21.25---23.75CM隋代一尺=29.6CM唐代一尺=30.7CM宋元一尺=31.68CM明清一尺=32CM司马迁有207cm,秦始皇一九几(汉承秦制,秦统一度量衡,一尺长度相当于现在23厘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指的是?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古代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

  • 商周都是统一王朝,为何要到秦始皇才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体”不同。如果简单把秦朝比作像我们大一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话,那么商朝就算是类似于联邦制的美利坚合众国(大体这么个意思,不是很恰当)。商汤灭夏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用自己的族人,那是因为商汤考虑到实力不济,仅靠本族难以成功,所以借助了外部力量,比如有莘氏和薛国。这就相当于

  • 身长九尺的关羽真实身高是多少,真的能比姚明高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并没有姚明高,据古书记载的算法,基本上都可以用汉尺计算那么(关羽)身高9尺=2米08(2.079米),姚明身高是(2米26)。战国期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文字;待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各国的货币度量衡不统一,不便于市场交易、管理;文字也一样,所以才会进行统一,是一项壮举。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统

  • 电视剧为什么大多是45分钟左右,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但为什么是45分钟呢?这要从上个世纪说起。在数字化还没有普及之前,播放电影、电视剧的设备,都是电影胶片卷盘。那时没有数码摄像机,所以都用胶片拍摄,冲印后再用底片播放。如果是电视剧的话,还需要电视台将之转成广播信号。这种卷盘一盘最多能容纳15分钟内容,所以那时所有的影视作品的时长都是15的倍数:短片1

  • 《史记》中十二篇本记都有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本纪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虽非皇帝,司马迁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史记卷九吕后本纪第九(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原篇己

  • 《史记》中有哪些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著名的有:轩辕天子出自《史记五帝本纪》网开一面出自《史记殷本纪》囊血射天出自《史记殷本纪》酒肉池林出自《史记殷本纪》左支右绌出自《史记周本纪》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拔山扛鼎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先发制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出自《史

  • 《史记*秦始皇本纪》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正义黄帝之孙,号高阳氏。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索隐女修,颛顼之裔女,吞子而生大业。其父不著。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正义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

  • 秦朝的度量衡分别指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秦灭六国后,明令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积、重量都有了统一的标准。根据秦权上自铭所示量值实测折算,秦一斤应为250克。秦的量器也已发现多件,经实测一升为200毫升。至今尚未发现秦尺,但可以通过商鞅铜方升计算出秦的度值。统一度量衡的实施通过被刻在或铸在量器、衡器上,或是刻在铜版上,再嵌在量器、衡器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