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多长时间?

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多长时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385 更新时间:2024/1/21 19:36:12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为秦灭六国、秦朝统一之战、秦朝统一六国、秦朝统一中国、统一六国,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过程:

并韩灭赵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赵两国正在酣战之际,秦派王翦率军进攻太行山之战略要地阏与,使这个早为秦国垂涎的战略要地一举被秦拔除,从而打开了从西面进攻邯郸的通道。秦杨瑞和军进攻韩阳(阏与之北),也顺利攻克,这样邯郸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军从南阳出发,攻占邺邑所属之安阳。至此,秦军已推进到邯郸之南,仅与赵都邯郸相隔一条漳水和少数城邑。各路秦军虽有30万之众,但由于受到赵20万大军的顽强抗击,在攻占上述地区后,即被阻于现地。后来,经过连续作战,秦始皇将原来由南北3支攻赵部队,编为1个独立作战单位,由桓统率。

始皇帝十三年(公元前234年)这个新编部队,再度向赵南部进攻。桓避开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赵扈辄军的侧后,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两军于平阳展开交战,赵军被击破,被斩10万人,赵将扈辄阵亡。赵王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李牧军曾歼灭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威震边疆,战斗力最强。李牧率军回赵,立即同秦桓军交战于宜安肥下地区,给秦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沉重打击,只有统帅桓带领少数护卫突围逃走。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因而形成了秦韩两国间的连续战争,经过秦国的多次打击,韩的土地日渐缩小,韩于是向秦表示愿为藩属。秦始皇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为彻底灭韩,派内史腾率兵再度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把所得韩地改建为颍川郡。这样,韩成为当时六国最先被灭亡之国。

秦始皇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

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击南面的秦军。李牧指挥的赵军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3次大举进攻失败。赵军虽然在李牧统率指挥下,一再战胜,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必须立即寻求外援。而这时楚、魏业已削弱,燕、赵关系欠佳,只有联齐,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相抗衡。秦也察觉赵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的联合,孤立了赵。秦则不失良机,接着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秦始皇十七年,赵王迁六年(公元前230年),赵发生特大旱灾,秦就于次年再度发动对赵大举进攻。秦军派出南北两路大军并抽调一些少数部族兵参加作战,赵军则在大将军李牧、副将司马尚指挥下,继续对秦军作战。秦军虽经苦战,但胜负未分。秦王和他的谋臣认为秦两次伐赵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军事上无法取胜,遂改用反间计,不惜重金收买赵国内奸赵王宠臣郭开在赵王面前造谣诬蔑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赵王竟不加分析即轻率罢免了李牧、司马尚,改任赵葱、颜聚为赵军统帅,并错误地将名将李牧杀害。

赵王迁由于中了秦之反间计,为秦灭赵铺平了道路。赵葱不是王翦的对手,很快被秦军击败,赵葱被杀,颜聚收拾残兵退回邯郸勒兵固守。内奸郭开被秦收买,甘心为秦效劳,多方劝赵王投降。赵公子嘉则坚决反对,主张战斗到底,率领宗族、宾客参加了首都邯郸的保卫战。但赵王丧失斗志,任由内奸郭开摆布,竟下令开城向秦军投降。

秦国攻下邯郸后,赵国灭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是为代王。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代,代灭,公子嘉自杀(或说被迁西戎)。建国250多年的赵国最终灭亡。

灭魏

赵被秦灭亡后,秦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灭楚

秦军灭赵、破燕并魏后,紧接着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仍为中国南方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

楚国此时尚有对秦作战所需要的实力。秦始皇认为年少壮勇的将军李信,曾以数千兵急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并获得了胜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于是便委以重任,并问李信说,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答复说“不过用20万人”。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则说“非60万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见,而同意李信的说法,当即说:“王老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壮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见用,谢病告老,归还频阳。李信则受命为秦军统帅,与蒙恬率兵20万对楚进攻。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颖川郡,鉴于秦楚接界多为平原,无险可扼,认为这次作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楚之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之进攻,必将兵力集中于汝水两岸,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进而决定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歼灭楚军。于是确定以部分军队由蒙恬指挥,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主力军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聚而歼之。

秦军排除楚边境部队的抵抗,于汝河南北分向寝、平舆展开攻击,击破楚军,李信军占领了平舆,蒙恬军占领寝城。秦军未遇楚军重大抵抗,进占两城后,渡过洪河东进。

楚军统帅项燕以秦军转变进军方向,孤军深入,立即率楚军主力,兼程急进,追击秦军于棠溪,给秦军以沉重打击。李信战败,率军往城父方向撤退。楚军乘胜猛追,3昼夜战斗不息。秦军连日所筑营垒,都被楚军攻破,都尉一级将领7人阵亡,李信军损失惨重,多亏城父蒙恬军的掩护,李信得以突围逃回秦境,才免被俘。这是秦统一战争中宜安战后,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秦军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虽然感到自己当初对统帅人选有误,但并未动摇灭楚之决心,仍然继续进行灭楚战争。李信失败后,秦军统帅一职只有重行起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亲往王翦家乡频阳邀请王翦出任秦军统帅。王翦谢绝说,身体不好,难以从命。秦始皇则坚持请他出征,并问他有什么要求。王翦此时才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万人不可”。秦始皇应允。王翦于是接替李信,担任秦军统帅,率领60万大军对楚作战。秦始皇亲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滨。王翦请求秦王多赐给他一些田宅。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带兵东去。

王翦根据已往长期作战经验,知道楚军和赵军都具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是能战能守的军队。楚军新近击破李信指挥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一旦行动不慎,还会影响整个战争前途。所以王翦进入楚国后,即令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进行固守,并令部队不许出战。休整待命,故双方相持数月没有大的交战。

楚对秦军大举东进,也集中全部兵力应战。当时秦已灭三晋,无后顾之忧,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够打持久战。楚则无论军事、政治都远为落后。统帅项燕仍然集中楚军主力于寿春淮河北岸地区,等待秦军的进攻。楚王责怪项燕怯战,派人数度催他主动进攻秦军。项燕军只得向秦军进攻,但既攻不破秦军的营垒,秦军又拒不出战,项燕无奈,引军东去。王翦立即令全军追击楚军,楚军为涡河所阻,双方交手,楚军被击破东逃。秦军追至蕲南,平定楚属各地。斩杀楚将项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寿春,楚国首都被秦军攻陷,楚王熊负刍被俘。秦军进军蕲南,只经1年多的作战,号称南方赫赫之强国的楚,便冰消瓦解。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派将军王翦、辛胜率军对燕作战。统帅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国首都蓟城为作战目标。同时判断燕军必然依托燕赵大道经过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赵界上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备,不宜将主力投入正面进攻。易水下游,河流深广,渡河不易,由易水上游山地迂回包围易水正面燕军,可出敌意外,容易成功。于是,王翦决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今河北定县)北攻燕。燕军与代郡赵嘉部赵军,已组织了联合部队于易水北岸抗击秦军。王翦以秦军主力,迂回易水上游,包围易水燕代军右翼,双方在易水以西相遇,秦军击破燕军,赵军撤回代郡,燕军残部向蓟城退却。秦继续对燕进攻,击破燕军抵抗,进围燕都。燕无固守首都决心,向辽东撤退,使秦军轻取蓟城。王翦攻克燕国首都后,立即派将军李信率军急追东退的燕军,追击到衍水击破燕太子丹率领的残部。此时逃到辽河流域的燕统治者,认为秦军攻燕,是完全由太子丹的谋刺阴谋引起,祸起于太子。赵嘉亦劝燕王杀太子丹,献首于秦以求和。于是燕王杀太子丹,献首求和,但秦军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其军事进攻。

秦军追击燕残部到辽东,由于地方偏远,对全局关系不大,即把兵力转用于对楚作战。经过3年左右时间,秦对楚战争胜利结束,又转用兵力,由将军王贲指挥,进攻辽东。燕军无力应战,燕王喜被秦军俘虏。秦又立即转移兵力,攻击代郡,赵嘉率部虽力战,终于不免失败,悲愤自杀。

灭燕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灭齐

齐经过燕军进占,元气大为损耗,以至没有力量参与东方各国与秦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秦军并灭赵、韩、燕、魏、楚战争时期,齐国一直置身度外,坐视各国灭亡。过去当秦赵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赵向齐请求援助军粮,有政治远见的周子曾向齐王说:“且赵之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力主积极援赵。齐王竞没有接受这一具有战略远见的建议,尔后各诸侯国虽几度联合对秦作战,齐都避免参加,或者参战不力,企图讨好于秦。

齐王建继位40余年,三晋、楚、燕与秦战争连绵不断,齐由于与秦没有共同边界,未被攻击,上下宴然,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政治上达惊人的麻木程度。齐王建本人昏庸无能,齐相国后胜又是一个贪财无厌之徒,秦多年来用重金贿赂后胜,后胜就为秦远交近攻的策略效劳,终日规劝齐王建臣服于秦,朝野上下已无丝毫斗志。所以尽管秦灭六国时,齐还拥有70余座城邑,但仍不堪一击。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贲统帅的军队,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则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齐相后胜力劝齐王投降,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齐王建被送于共这个地方,饿死于松柏之间。这个贪图享受、丧失国家的亡国之君,得到应有的下场。

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同时还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达大海,西至临洮,“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意义

秦国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史记》、《资治通鉴》、《吕氏春秋》均记载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先说一个,《吕氏春秋》怎么可能记录秦始皇帝是吕不韦的儿子?这是绝对没有的事。《吕氏春秋》是秦相邦吕不韦的门客编纂。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字,内容庞杂,主体思想基本上以黄老之术为宗,并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以成一家之言,书成之后吕不韦也颇为满意: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彗星屡现,是历史巧合还是单纯的自然现象?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对于《秦始皇本纪》中提到的彗星屡次出现的情形,虽然在这几次天文现象发生的时候,秦国失去了大将蒙骜和夏太后,但我认为这只是巧合。从《春秋》开始,史书上都会记载所有的天文现象,以及不寻常的自然灾害。鲁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初一,发生日食,太阳完全被遮掩了);鲁庄公七年,夏四月

  • 秦始皇的姓与氏是什么?如何评价秦始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秦朝,我们现在都能想起一堆的有关于秦朝的故事:指鹿为马、二世而亡、焚书坑儒、秦始皇、大一统等等。而说起秦始皇,那么关于他的事情一箩筐,即使茶余饭后提起也能争论个不休。譬如他的功劳、罪过、生父、姓啥等等。当然,这一些都是过去了,不可避免地称为历史,我们现在纠结,本来没设么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常识性

  • 《史记》中关于秦始皇生父的记载出现了自相矛盾,其父亲究竟是吕不韦还是秦异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谢悟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

  • 民间故事里的孟姜女,是被谁害死的?是皇上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孟姜女是个传说,有很多版本。最早可追溯到《左传》。后世经过不断加工演变,情节更丰富,故事更动人导致流传度很广。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版本了。相传孟姜女与夫范喜良成婚不久,丈夫便被抓走服役。多年没回家,孟姜女思念心切便去寻找。一路找到了长城边上,总算有人认识丈夫范喜良,结果却告知其丈夫已累死

  • 根据某些书上的说法,“孟姜女”比秦始皇年长300多岁,是怎么和秦始皇的长城有了联系呢?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这本来就是一个传说,孟姜女和秦始皇八竿子打不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形来源于《左传》,书中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会元前468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而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所以,孟姜女大秦始皇300多岁也是有可能的。唐末有一首《杞梁妻》,诗中说杞梁妻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筑长城而死的仗夫,“一号城

  • 孟姜女哭长城简写?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小姑娘叫孟姜女,刚好秦始皇到处抓人修长城,一个叫万喜良的人吓得往家跑,为了不被抓,藏到了瓜架子下面。孟姜女一看他是一个白面书生,便把他藏入家中,并在一个吉日就拜堂成亲了,他俩成亲不到三日,万喜良就被抓走了。孟姜女成天哭、成天盼,盼不到人,就

  • 被称为困龙之地的邢台沙丘,为何让秦始皇之后的帝王绕道而行?有什么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有一个广宗县,广宗县境内有一个叫大平台的村,单看这个村的名字,大家肯定会联想到这个村要么是整体建在一个大平台上,要么这个村里一定有一个大平台。实际上各位想的没错,这个村子之所以叫“大平台存”正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大平台,这个大平台的名字叫“沙丘”,根据《广宗县志》的记载可知,广宗全境

  • 邢台历史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古邢台,经沧桑。有历史,真辉煌。先商源,祖乙都,邢侯国,载史书。傍青山,邻太行。依碧水,滨滏阳。自上古,石器期,万年前,有人居。古百泉,曾发现,兽化石,是史据。唐尧年,水滔天,尧观水,登尧山。虞舜代,鲧治水,堵洪水,建大堤。自清河,至临西,数十里,留遗迹。鲧失败,大禹继,搞疏导,开河渠。邢洪水,流三

  • 查一下秦始皇的一些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创立“皇帝”尊号公元前246年,13岁的嬴政登基称王。那时正处于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最初即位时,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把持。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