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秦二国为争上党郡,举全国之力进行大决战。双方合计投入兵力上百万,后勤不计其数。战国后期,只有赵国和齐国有能力对抗秦国。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歼灭战。战神白起歼赵军40余万。从此山东六国再也无力阻止秦国东进,秦一统天下也是时间问题!
弱秦如何走向富强,灭六国?
谢“头条问答”的邀请
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五世纪)的华夏诸国,但凡在春秋时期染指过霸权的,都很难说“弱”,秦国虽然在版图面积、军民人数上确实不如“晋楚”,在公元前五世纪之时也确实在声势上不如能够争雄中原的吴越,但好歹也是有着秦穆公当年与晋争霸的老底的,“弱”是相对于春秋晋楚的,相对于战国初年魏国的,而不是如同宋卫鲁等国一般的弱。
秦之所以在商鞅变法前显得很弱,是因为商鞅变法前便开始的“秦魏河西争夺战”:魏国变法之后,在吴起带领下,魏国武卒一举拿下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将以今天的大荔县为中心的关中“东府”地区占为己有,这是秦国唯一一次在东线无险可守的时期。秦魏在河西地区(也称西河)展开拉锯战,如果秦国真是没有家底的弱秦的话,未必能扛得住魏国的攻势。既然最终结果是通过商鞅变法整顿国力,收复河西地区,那么一则说明秦国尚且能够抗住战国第一霸魏国,原本就不弱,一则说明商鞅变法之有效。
那么相对弱的秦,或者说,处于第二梯队强国序列的秦是如何走向富强的呢?寒某归纳了如下因素:
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与全面性,集战国各国变法之大成,配合上秦国贵族势力本就薄弱,地近西戎而民喜耕战,商鞅变法以及后续秦王对秦律的丰富,使得秦国拥有了一套最为彻底完备的耕战兵民与行政官僚体系(楚国就是败在了贵族势力过于庞大、无法彻底变法上);
秦国虽不产生事功型专家,但秦国的客卿制度能够招揽到上层事功型人才的同时配合秦国的中层官僚与基层兵民,发挥客卿的战略指导与参谋作用(关东六国的客卿都没有秦国这么良好且贯通的国家机器中下层以供施展拳脚,还处处受制于贵族);
秦国处于与中原保持一定距离的较封闭地理单元(关中),既能进取中原,也能闭关自守,能够在不是过分偏远的同时避开中原的“国力绞肉机”保存国力(魏国就是败在了处于四战之地上);
秦国在战国中后期迅速向西戎巴蜀扩张版图、兼并资源,从关中西部一隅之地,扩展到关陇、巴蜀、汉中、晋西南乃至晋西,并且能够用变法所得国家机器充分调动版图内的各种资源,投入到外交与战争中去(齐国就是败在了没有进一步轻易扩展版图的空间,赵国能够在战国后期与秦抗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对代地、林胡、楼烦、中山等非华夏政治实体的吞并);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英明主君的长期连续执政,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四位英主在位时间相当之长,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三位庸主(或者是没来得及表现的君主)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秦国崛起史中在位时间总计也才8年。在英主连续掌舵之下,就有了商鞅、张仪、魏冉、范睢、吕不韦、李斯等“客卿名相”的连续执政,这对于君主制社会简直就是定海神针。
最后,强调一下,秦国的富强,仅仅是国富国强,考虑到君主制社会的因素,甚至是嬴富嬴强,是一家一姓的富强,后来者读史,切忌把想当然地把自己代入到历史叙述的主体(君主与士大夫)之上,以秦之富强为豪为傲,走向“秦吹”,甚至“秦法制吹”的魔幻历史主义道路233
如果觉得本答写得不错的话,一定要点赞哦。更多历史方面干货,可以关注头条号“寒鲲”获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