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称为唐朝“名句制造机”,罗隐写过哪些名句?

被称为唐朝“名句制造机”,罗隐写过哪些名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32 更新时间:2024/1/19 18:31:06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之洒脱;“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之惆怅;“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之深刻;“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之忧思;“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之透彻……这些耳熟能详被人用烂了的名句,其实都出自一人之手,那么他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堪称名句制造机的人叫做罗隐,很多人一听这名字就觉得有点耳熟,又有点茫然,没错,他和李商隐一样同带“隐”,但真正隐形的只有罗隐,他出生于公元833年,又又又是杭州人,杭州历史上文化人还真是特别多,罗隐当然也是个文化人,文化人中的文化人,小时候就以才学出名,和其他几个才子合称“三罗”。

那时候他特别受宰相令狐绹的赏识,令狐绹儿子进士及第,罗隐写了首诗给他儿子庆贺,结果你猜令狐绹对自己的儿子说什么?他居然说:“你进士及第我觉得没什么好高兴的,我高兴的是因为你进士及第,我得到了罗隐诗文一篇。”不知道他儿子当时是什么心情,但怎么想这句话都又好笑又气人。

罗隐的思想主张也特别有意思,虽然想来有点天真和绝对,因为他竟然试图提炼出“太平匡济术”,其中的核心就是“施行仁政”,可是他的仁政维护的还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是有点迂腐的儒学倾向,他也确实推崇儒学,为此还做了《馋书》这部小品来抨击背离儒道的行为,但也就是这小品受到了鲁迅的赞赏,说它是泥潭里的光芒。

可见在当时罗隐确实是非常受欢迎的,至少也是一个名士的程度吧,怎么会活成这种诗红人不红的状态?甚至说实话很多人一说“任是无情也动人”,还以为是元朝诗人秦观的“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殊不知其实是秦观挪用的罗隐诗句,所以到底为什么罗隐活得这么透明?

这就要说到罗隐所处的时代了——唐末五代,唐朝诗歌之辉煌有目共睹,比如说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龄、杨炯、骆宾王;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中唐:白居易、刘禹锡、元稹、韦应物、韩愈、柳宗元;即便是晚唐都有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皮日休。罗隐混进去,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而且能够看出来唐朝诗歌繁盛的温床是稳定的生活,还有繁荣的经济,大家就算没有入仕也不至于饿死,所以才能投入于艺术创作之中,同时百姓们也不愁吃穿之类的,名人名士名诗就成为了大家的消遣之一,他们就能得到追捧,他们的诗就能得到传颂,但轮到罗隐的时候天下大乱,什么条件都没了。

连进士考试的条件都没了,从公元859年开始罗隐总共参加了十多次考试,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中,史称“十上不第”,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入朝致仕未必重要,但是没有这个官的话,民众就会觉得你的头衔名不副实,你写的诗歌写的文章就不值钱,不值钱那当然得到传播的机会就少,即便你的诗歌火了,但是人们也不屑提起你的名字。

而且罗隐因为进士屡次不中,官场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如果他从此寄情山水,不再对官场有什么幻想,专心诗文创作,也有可能成为唐末李白,可惜他一直对官场很憧憬,倒没有专心在诗文上,忧心天下忧心百姓忧心前途,所以没有能进一步发展,后来公元878年黄巢领导农民起义,天下大变,他才避乱山中当了隐士。

除了唐朝名人太多淹没了他,处于两个朝代交替没有创作的地基,以及没有一个辉煌的头衔来照亮茫茫历史中的他,又加之更喜欢当官的梦想使得诗歌才华有限,这3个客观原因和1个主观原因之外,还有两个主观原因,一就是罗隐不懂曲意逢迎,过分狂放自负,当时在长安城等待考试时,他就将长安城看不顺眼的事情骂了一遍。

最绝的是,有一天罗隐和一位宰相同乘,宰相难免架势大,对船夫多指手画脚了几下,态度当然也是居高临下的,罗隐一下就不舒服了,当即怒道:“哪里来的官,我用脚夹笔写出来的文章都比你好信不信?!”没错,是他开创了“我用.都比你好”的句式,但得不偿失,很快在长安城的官就都不愿意搭理他了。

还有一件令人伤心的事,就是罗隐很丑,不管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是哪些人民都是外貌协会,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偶像,那就更苛刻了,需要玉树临风,需要潇洒不羁,否则的话就会和罗隐一样,光有诗歌流传而人不知其名,那罗隐到底多丑?当初又是一位宰相的女儿喜欢他的诗,见了他人后就再也不读他的诗了,堪称见光死。

所以这种种原因造成了罗隐没有办法大火,但是也无所谓了,就像他自己写的那样——“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公元887年罗隐投入吴越终于当上了官,此后几番升迁,及至唐朝灭亡,后梁公元908年罗隐也已经是个给事中的正官了,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逝世于公元909年,而且乱世中活了整整75岁,值了。

标签: 罗隐唐朝

更多文章

  • 袁崇焕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吗?他的结局为何如何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袁崇焕,明末

    说到袁崇焕,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明末时期,朝廷并不缺名将或者名臣,在兵荒马乱的时节,明朝还是诞生了不少有实力的名将,如洪承畴、孙传庭,祖大寿等,都曾为明朝立过不少功劳,但要论名气一定是袁崇焕最为人熟知。不少人对于明朝的灭亡的原因有不少都归咎到袁崇焕

  • 李治娶武则天是不是属于人伦 李治是如何避免这点问题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治,武则天

    对李治和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治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按照普通的人伦观念来说,确实是如此的,其实不光光是武则天,连后来的唐玄宗与杨贵妃其实也是一样的。在历史上武则天可以算是李治的继母,李治娶武则天按照一般的伦理观念来说,自然是对伦理的破坏。其实关于

  • 10岁进宫15岁生子,张丽华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丽华,南北朝

    有个成语叫做“玉体横陈”,这是来自于北齐后主高纬与宠妃冯小怜的典故,有诗云:“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高纬让冯小怜在朝堂几案上横卧,任由出钱的大臣欣赏,以此方式敛财。历史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人们往往会说这些女子是“红颜祸水”,是终结一代王朝的罪魁祸首,但事实真是这样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

  •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遗志 姜维为什么二十年后才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姜维,蜀汉

    对姜维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自从夷陵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便正式形成。丢失了荆州地区的季汉(蜀汉)在三国中地盘最小,实力也是最弱,这让他们不得不和仇敌东吴重新达成和解,维持平衡的局势。但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中,诸葛亮却选择主动出击,连续对曹魏进行了

  • 诸葛亮北伐如果成功的话 诸葛亮会不会取代刘禅的位置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刘禅

    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北伐,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刘备在白帝城将蜀汉和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虽然交待诸葛亮要复兴汉室,并且表示刘禅成才的话就辅佐他,如果实在烂泥扶不上墙也可以取而代之。可是诸葛亮在鲜花看来无论最终结果成与不成,他都永远不会选择取代刘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傀儡皇帝纵观三国演

  • 皇帝问将军要什么赏赐,将军:我只要美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郭子仪,唐朝

    有一个成语叫“功高盖主”,意思是说当一个将领或者大臣太有本事,为江山社稷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民间获得的威望超过君主时,可以说他离死就不远了。但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个奇人,他功高盖主,主却不疑,权倾朝野,臣也不忌,他就是一代名将郭子仪。01要说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将领,那必属郭子仪无疑了。他人到古稀之年,其

  • 陈后主陈叔宝,是如何让陈朝崩溃,断送掉江山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陈叔宝,南北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陈后主陈叔宝。公元316年,匈奴政权的大军攻破长安城,存在仅51年的西晋王朝正式覆灭;第二年,皇族司马睿在南渡士族的支持下称帝,史称东晋,中原大地再次迎来了新的分裂时代。而这次割裂,持续了近三百年。直至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才终于结束了这一局面。“商

  • 高士奇是如何发迹的?他贪污的手段有多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高士奇,清朝

    高士奇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贪欲是最难以控制的,贪心不足蛇吞象,但在有的时候,人们都会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他们觉得或许能够凭借自己的运气大赚一笔。和绅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毕竟作为历史上都大名鼎鼎的贪官,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也是被人们所

  • 一生灭亡3个国家的战神,苏定方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苏定方,唐朝

    在初唐时期,唐朝有着很多名将,他们为唐朝开疆扩土,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但是由于唐朝初年的名将实在太多,导致有些名将就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比如接下来小编要介绍的这位名叫苏定方的猛将,他一生为大唐消灭3个国家,76岁还在守卫边疆,死后却默默无闻,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

  • 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十大兵书有两本都是他写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戚继光,明朝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分别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吴子 》、《六韬 》、《尉缭子 》、《司马法 》、《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其中《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均为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个人,十大兵书占了两部,也是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