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扮演者什么角色?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扮演者什么角色?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964 更新时间:2024/1/16 12:25:45

公元75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历时近8年,唐朝虽取得最终胜利,但也因此元气大伤,强悍的大唐帝国走向没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关于唐高祖李渊,有一个很隐讳的事情,后世很少提及。根据《尚书故实》记载:

“高祖太武皇帝,本名与文皇帝同上一字,后乃删去,尝有碑版,凿处具在。”

意思是说,李渊的名字叫“李世渊”,曾有碑刻可以证明。这就很奇怪,李世渊和李世民本是父子,但他们俩的名字乍一看,却像兄弟俩。这种情况,在汉人文化中非常少见。所以,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读书札记一集》中明确指出:“此例足证李习于胡俗。”

陈寅恪的意思是,李唐皇室本是鲜卑人,鲜卑人早期的姓名,并不体现辈分。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他干涉国史的编撰,把父亲中间的“世”字几乎全部抹去。李世民为了美化自己,说李唐皇室出自陇西李氏,由于中间的世系传承一直不能说清楚,所以唐朝的七大豪门一直不愿承认李唐皇室出自陇西李氏。

可能因为李唐皇室本身就是胡人血统,所以自李世民开始,唐朝几乎每朝都会重用蕃将,例如唐太宗时期的契苾何力(铁勒人)。到了开元年间,为了防止汉臣功高震主,唐玄宗对蕃将更加重用,这其中最著名的胡人将领莫过于安禄山。

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叛,折腾了唐朝八年时间,把一个盛唐硬生生拖垮。这场浩劫,并不叫“安禄山叛乱”,而是叫“安史之乱”,因为除了安禄山之外,还有一个史思明。史思明虽然是“安史之乱”的二把手,但和安禄山相比,史思明才是机关算尽的大奸雄。《剑桥中国隋唐史》曾认为,若史思明不是被儿子弑杀,他很可能取代唐朝。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乱世枭雄史思明,从反面人物身上,看到不一样的历史。

一、偷天换日的大骗子

根据《旧唐书》记载,史思明和安禄山都生于突厥部落,史思明比安禄山大了一天。史思明生于腊月三十,安禄山生于正月初一。很小的时候,史思明和安禄山就是很好的伙伴。

史思明约在20岁的时候,投军成为一名斥候,因为他通晓六蕃预言,很快得到重用。但史思明花钱大手大脚,他经常向朋友和官府借款。34岁那年,史思明因无力偿还债款,决定逃亡到奚部(鲜卑的一个分支),可是他运气不好,还没到目的地,就被奚人的巡逻队发现,奚人打算杀掉他,史思明情急之下,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史思明对奚人说:“我是大唐陛下派来的使者,你们如果杀了唐朝特使,必定会遭到唐朝的报复,不如带我去见你们大王,这样你们还能立功。”

奚人虽然半信半疑,但总归不敢冒险,于是把他送到奚王那里。史思明若有其事,见到奚王并不下跪,奚王大怒,史思明却说:“大国使者见小国君王,何须参拜?”

希望看他派头如此之大,更不敢怠慢。待到史思明吃饱喝足,奚王还安排一百多人护送他归唐。临行前,史思明对奚王说:“你派去送我的人都是见识浅显之人,这样只会让你们更丢人,你不如派你的大将军琐高亲自护送我,到了唐朝,我们必定以贵宾之礼待之。”

奚王觉得史思明言之有理,便派琐高前往。没想到,一行人刚到平卢,史思明就以前去安排接待为由,离开众人,偷偷找到了平卢军使裴休子,说奚王派心腹战将琐高前来偷袭平卢,不如趁夜将他们抓住,必定是奇功一件。

于是,平卢守军全军出动,很快抓住了琐高,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听闻后,大喜过望,亲自接见史思明,将他留在身边,给予重用。

史思明就用这个骗术,成功坑了奚王,成全了自己。

巧合的是,此时的安禄山,也在张守珪帐下。原来,安禄山因为偷羊被抓,他为了保命,答应帮张守珪抓俘虏,结果一抓一个准,张守珪便任命安禄山为偏将,不久还收他为义子。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张守珪已经去世15年之久,如他还活着,看到盛唐的掘墓人正是自己培养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不知作何感想。

关于史思明,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此人就是他的妻子辛氏。当初,史思明并未发迹,幽州大族之女辛氏无意间看到史思明的容貌后,怦然心动,央求父母做主将自己嫁给史思明。父母苦劝未果,只得向史思明求亲,史思明当时是穷小子一个,欠了一屁股债,听闻有大户人家之女带着丰厚的嫁妆要倒贴,喜不自胜,立即便和辛氏完婚。

其实,《旧唐书》记载史思明“鸢肩伛背,钦目侧鼻”,相貌并不出众,不知道辛氏是什么眼光。

若干年后,史思明称帝,辛氏被册封为皇后,人们才感叹辛氏眼光毒辣,只可惜,这个皇后,只当了一年多。

二、藏在主角身后的配角

公元742年,唐玄宗把年号从“开元”换成“天宝”,或许是因为换了年号,唐玄宗日益骄奢,轰轰烈烈的“开元盛世”也变了味道。这一年,安禄山凭借一味钻营,获得了平卢节度使的位置。而史思明也成为了知平卢军事,是安禄山的军事副手。

同年,唐玄宗召史思明入朝觐见,《旧唐书》记载:

尝入奏,玄宗赐坐,与语,甚奇之。问其年,曰“四十矣”。玄宗抚其背曰:"卿贵在后,勉之。"迁大将军、北平太守。

意思是说,唐玄宗见史思明谈吐不凡,问他多大了,史思明不好意思地说:“臣已经四十了,半生过去,碌碌无为。”唐玄宗拍着他的背说:“你放心吧,有我在,你的大富大贵在后面呢!”不久,升任史思明为大将军、北平太守。

这时,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地方大员,手握重权。

在开元后期,张九龄离开宰相之位后,李林甫上位,李林甫为了防止人文有“出将入相”之功,于是向唐玄宗提出解决办法:多提拔学问不高,但孔武有力的胡人为将。

如此以来,既能保证唐朝的军队的战力,又能维持朝堂的稳定。唐玄宗深以为然,安禄山、史思明等人能够爬到高位,和这一原因关系密切。

13年后,安禄山携范阳、平卢、河东三地20万兵马起兵反唐,声称奉唐玄宗密诏讨伐权臣杨国忠。安禄山起兵之前,已经秘密知会史思明。在安禄山起兵的同时,史思明以迅雷之势率兵攻打常山,俘虏了常山守将颜杲卿(颜真卿的堂兄),史思明在此后挡住河北兵马的反扑,替安禄山守住了范阳,守住老巢。

其实,唐朝中后期,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已被破坏,唐玄宗采用“募兵制”来代替,许多士兵都是地方军阀招募来的职业军人,节度使们远在边疆,有自己的土地和军民,朝廷根本无法控制。节度使麾下的兵马,只忠于自己,并不忠于朝廷,所以安禄山和史思明刚开始才会如此顺利。

当时,河北已经乱成一团,河北守将历经万险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送到长安,唐玄宗竟然不信。直到叛军攻入河南,逼近洛阳,唐玄宗才匆忙应对。不料,守护潼关的20万守将久疏战阵,轻松就被安禄山打败,第二天六月,叛军长驱直入,直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太子李亨,狼狈出城,向南逃窜。

而这一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大燕,史思明在安禄山面前,表现的非常恭顺,俨然成了最拥护安禄山之人。

杜甫曾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开元盛世”的乌托邦,让唐朝的锦绣瞬间塌陷。

只是,这场叛乱之所以叫“安史之乱”,史思明就注定不是安禄山的配角,因为史思明是后发制人,他所表现的破坏力,远比安禄山要让人头疼。

作为一代枭雄,安禄山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第一是身体不好,第二是脾气不好。安禄山因身体肥胖,常年不运动,起兵之后便生了疮疖。安禄山称帝后,病情加重,双目失明,因为疼痛难忍,他经常责打臣子,他的心腹谋臣严庄、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也经常遭到辱骂。

公元757年,安庆绪联合严庄趁安禄山熟睡时,用大刀刺入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命丧黄泉。从他自立为帝到去世,仅一年时间。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宣布即位,成为大燕第二位皇帝。

安禄山死了,隔壁的史思明开始了另一番思考。其实,史思明长期受制于安禄山,虽然二人是发小,但关系并没有那么铁。《旧唐书》曾记载两件事:

其一,天宝十年(751年),史思明随安禄山征讨契丹,结果大败,史思明带着700多名残兵躲在山谷之中,安禄山为了逃避追责,把身边的两位副将杀掉顶罪。后来史思明归来

,听闻此事后大惊道:“还好我出现得晚,要不然被杀死顶罪的人恐怕就是我!”

可见,史思明对安禄山早有戒心。

其二,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让史思明去攻打饶阳,但史思明兵力不够,向安禄山请求增援,但安禄山不同意,结果史思明差点被郭子仪和李光弼包了饺子。

对此,史思明愤恨不已,但他又不敢和安禄山理论。

通过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史思明对安禄山早就不满了。如今安禄山骤然去世,史思明的内心,不但不悲伤,反而如释重负。因为接下来,他将要成为这场叛乱的主角。

三、能屈能伸的大奸雄

且说安庆绪自立为帝后,为了拉拢史思明这个元老,安庆绪封史思明为妫川郡王。

其实,这时候的安庆绪和史思明,可谓各怀鬼胎,安庆绪怕自己刚上位,史思明会对自己不利,因此拼命示好,但他并不信任史思明,换句话说,如果有机会除掉史思明,安庆绪一定毫不手软。而史思明自认为自己资历高,不愿意给安庆绪这个小辈打工,他占据范阳,拼命拉拢势力,他想吃掉安庆绪,自己做老大。

安庆绪毕竟年轻,在郭子仪、李光弼的持续攻打下,安庆绪兵败洛阳,他一方面向北逃命,一方面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巴不得安庆绪滚蛋,不仅没有出兵,反而间接地向唐军提供情报。

安庆绪一直逃到邺郡,收拢六万兵马,终于缓过气来。此时,史思明的势力已经不容小觑,安庆绪打算派阿史那承庆带兵以安抚为由,进入史思明的大帐,然后除掉史思明。不料,事情败露,被史思明抢先一击,从此之后,安庆绪和史思明彻底撕破脸。

史思明在多方权衡之后,然后走了一步险棋,他带领13郡共计8万兵马,投降了唐肃宗李亨。

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史思明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李亨听闻叛军的二号人物竟然来投降,喜不自胜,立即下旨封史思明为归义王、河北节度使。

其实,李亨看重的不是史思明本人的归降,他更希望借史思明的投降,来向天下宣传自己讨伐叛军的成绩,以达到振奋唐军的作用。

狡猾的史思明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他投降唐朝后,不仅从叛军摇身一变成了唐军,还得到了充分的给养。

李亨和史思明是双赢的,吃亏的是安庆绪,他本就独木难支,这下李亨和史思明联手,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在史思明的麾下,有一位唐朝旧将,他叫乌承恩。当初,乌承恩原本是镇压叛军的,后来他的家人全部被史思明所掳,乌承恩兵败,怕朝廷怪罪,不得已才投奔史思明。史思明投降唐肃宗后,乌承恩又成了唐朝之臣。正是因为他这种身份,乌承恩还是心系唐朝的。

其实,从史思明投降唐朝的那一刻起,他早就想好了退路,因为他早晚还要反叛。乌承恩把史思明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唐肃宗,唐肃宗大怒,和李光弼商量对策,李光弼认为不如借乌承恩之手除掉史思明。于是,在公元758年初夏的一个晚上,身为范阳节度副使的乌承恩接到李光弼的密信,让他择机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狡猾至极,他早就在暗中监视乌承恩,当乌承恩和儿子持刀出现在李光弼的房门外时,史思明一声令下,将乌承恩父子二人捉住,然后在乌承恩身上收到了李光弼的书信。

这时,史思明表演了一场戏,他把众将士召集过来,委屈地哭了起来:

“我何负于汝而至是耶?臣以十三州之地、十万众之兵降国家,赤心不负陛下,何至杀臣!”

史思明哭得撕心裂肺,把朝廷骂成了一个“负心汉”,将士们纷纷被感染,然后,史思明杀掉乌承恩父子,带着众人再次反叛。

当时,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带领20万唐军正在攻打安庆绪。史思明的反叛,让众人始料未及,史思明拥兵13万前来,以迅雷之势奇袭魏州,魏州军民愤然反抗,被史思明屠杀3万多人,流血漂橹。这一年,史思明在魏州称帝,自称大圣周王。

四、同样的开始,同样的结局

史思明本以为唐军会灭掉安庆绪,没想到他称帝后,转移了唐军的注意力,李光弼等人率军60万向魏州扑来,郭子仪也正在往这里靠拢,史思明无所畏惧,他命大军向邺城退去,自己只带领5万人马和唐军打起了游击。几个月来,史思明神出鬼没,接连偷袭唐军,唐军虽然有60万,却没有占到便宜。

因此后人说,史思明在用兵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

三个月后,郭子仪列阵以待,史思明竟然借着一场沙尘暴的掩护,成功打败了郭子仪。唐军不能取胜,只得退兵。

走到绝路的安庆绪,看到史思明势头正盛,于是放低姿态,要向史思明称臣。史思明表面上客气,说愿意和安庆绪“互为邻国、相互帮衬”,安庆绪大喜,亲自来谢史思明,要和史思明歃血为盟。不料,史思明设好圈套,将安庆绪和他的四个弟弟全部勒死。从此,“安史之乱”,从“安”阶段,转到了“史”阶段。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不管是叛军还是唐军,都已经是强弩之末,多年的内耗,民不聊生,粮草匮乏,大家都在死撑。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的联合围攻,史思明虽然有几次失败,但却都没有伤其元气。

史思明心思敏捷,善于用兵,但他没想到,他最终会和安禄山一样,栽在了自己儿子手里。

公元761年,李光弼和史思明全面对峙,史思明命自己的长子史朝义修筑三角城,限期一天修完。第二天清晨,史思明亲自巡城,发现史朝义根本完成不了进度,史思明对儿子大怒道:“等我消灭唐军,一定杀了你这个家贼!”

史载“朝义大惧”,儿子被史思明吓坏了。史朝义身为史思明的长子,因为不是皇后辛氏亲生,屡遭父亲责难。当时更有传言,父亲打算废长立幼,立辛氏之子史朝清为太子,再加上这次刺激,史朝义在部下的怂恿下,最终决定干一票大的,杀掉父亲,取而代之。

公元761年4月,史朝义带领200多人提刀闯入史思明的寓所,史思明见势不妙,先躲到厕所,又翻墙逃到马厩里,但又被史朝义捉住。在死亡面前,史思明有展现出他“能屈能伸”的特点,他向儿子下跪,说自己白天说错了话,让儿子饶自己一命。史朝义不听,史思明又说:“我这是为了不让你背负弑父的罪名啊!”史朝义听完,果然犹豫了。史朝义的部下见他心软,接连劝阻,最后,史朝义下令将史思明勒死,尸体秘密运回洛阳。

史思明机关算尽,最后却死于儿子之手,年仅59岁。

历史有时候非常奇妙,史思明和安禄山从小相识,就连生日也只差一天,二人一同叛乱,同样的开始 ,也有同样的结局。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五、笔者有话说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大事件,一个繁荣的唐朝,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从此再未崛起。

但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毕竟不同,如果说安禄山是一只凶狠的白眼狼的话,那史思明就是一直狡猾的狐狸。

王世贞在《王弇州崇论》中曾评价史思明:

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

意思是,史思明的才能,远在安禄山之上。

史思明十步一算,叛而又降,降而复叛,他每一次出手都非常精准,他善于用兵,打败过郭子仪和李光弼。若安史之乱一开始就由史思明领导,那对唐朝的破坏力肯定会更大。如果史思明没有被儿子所杀,那么他的存在,将让唐朝更加尴尬。

和安禄山相比,史思明才是真正的大奸雄!

史思明的去世,颇具戏剧性。如果史思明是一位叛贼,他的死,是天佑大唐,如果史思明是一位强者,那么他的死,则颇为遗憾。

《剑桥中国隋唐史》:

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笔者不崇拜叛臣,但关于史思明,后人对他了解甚少。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以历史来研究现实,在当今局势下,有许多“史思明”,正躲在“安禄山”的身后,这一点我们要时刻警惕。

标签: 史思明唐朝

更多文章

  • 阴安侯丘嫂有何过人之处能被拜相封侯?她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丘嫂,汉朝

    众所周知,由于受到“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古代女性的地位普遍低下,被封侯拜相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曾册封过三位女列侯:阴安侯丘嫂、临光侯吕媭、鸣雌侯许负。这三位女列侯中,吕媭沾了吕雉的光所以平步青云,而许负则因为精通

  • 杨广当初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 杨广真的是因为享受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广,大运河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杨广修运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杨修当初为什么要修运河?杨广此举真的是因为享受吗?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引言:说起隋炀帝,大家都会觉得隋炀帝就是一个有名的昏君,而且隋炀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也做的不光彩,他气死了自己的父亲杨坚,而且之前的太子并不是杨广,但是杨广这个人心

  • 朱厚熜是如何为父亲升祔太庙的?其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厚熜,明朝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死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朱厚熜即位之后不久,便开始了为父亲正名之路,为此他与大臣们相互博弈长达二十四年,最终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

  • 黄帝的帝号之前为何用“黄”字?背后有何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黄帝,上古

    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到殷商时代转化成甲骨文,以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文明的进程。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大约公元前2700余年时黄帝出世,以其惊人的智慧与胆略,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历史,开启了中国的五帝时代,被后世誉为“人文初

  • 慈禧太后去世三年后清朝就灭亡了,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慈禧太后,清朝

    中国历史上,能够在政坛上掌权的女子不多,慈禧应该算是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一个。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庚子国难之后的朝局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整个大清还是以慈禧太后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一段历史其实也没啥好说的,无外乎保皇派、顽固派、清流派、北洋派、立宪派之间的

  • 李弘的一生是怎样的?他为何会被父亲追封为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弘,唐朝

    自古以来被追封为皇帝的人有很多,但是被父亲追封为帝的却只有李弘一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皇帝,叫做追封皇帝。所谓追封皇帝,就是指生前没有当过皇帝,但是死后被他人尊为皇帝的人。比如三国时代大名鼎鼎的曹操,就属于此类。曹操生前一直没有称帝,直到

  • 历史上的周文王是什么形象?他真的忠于周朝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周文王,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作为商周之际的风云人物,周文王不仅是周代商的关键人物,还是儒家眼里的完美表率。但在周文王身上却有一

  • 吴王寿梦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传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寿梦,春秋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吴王齐去世,儿子寿梦继位,是为吴国第十九代皇帝。这个寿梦还真是个不简单的皇帝,他志向远大、抱负宏伟,不甘心永作部落首领,虽然当时的吴国还是大周的附属国,但却远隔千里,甚少有往来,不过是挂个名

  • 历史上韩信和英布都是被谁杀掉的?为何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韩信,汉朝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数的君臣组合逐鹿群雄,或建立举世功勋,或历尽艰难一统天下。一旦王朝建立,过往亲密的君臣就会上演一幕幕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虽说刘邦在历史上留下了杀功臣的恶名,但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所载,“吕后为人

  • 曹操能战胜吕布获得濮阳之战的胜利,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操,汉朝

    东汉末年,曹操收复兖州失地,先下定陶,继克钜野,杀死吕布部将李封、薛兰,接着进攻濮阳。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公元194年4月,曹操第二次率军讨伐陶谦,当时刘备在陶谦军中,他不忍心徐州百姓再遭遇战火荼毒,于是他派出使者与曹操讲和,就在这个时候,曹操出征前留守的张邈、陈宫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