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勰对推动孝文帝的改革,做出了哪些贡献?

元勰对推动孝文帝的改革,做出了哪些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959 更新时间:2023/12/29 7:15:04

元勰(473年~508年),字彦和,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献文帝拓跋弘第六子,孝文帝元宏之弟。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而岐嶷,姿性不群。太和九年(485年),册封始平王,拜征西大将军,迁中书令,改封彭城王,深得孝文帝信任,累迁尚书令兼任侍中。孝文帝驾崩后,辅佐宣武帝元恪,封骠骑大将军。忠心耿耿,赢得举国爱戴好评,受到宣武帝猜疑。永平元年(508年),在宣武帝默许下,为国舅高肇所害,年仅三十六岁,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号武宣。 建义元年(508年),凭借儿子元子攸即位成为孝庄帝,追封皇帝,谥号文穆,庙号肃祖。

主要成就

元勰是北魏历史上杰出的年轻政治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对推动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少年英才

众所周知,孝文帝的那次汉化大改革,推进了北方的社会进步和民族一次大融合。这其中受到了本族亲贵很大的阻挠,但是还是有极少数皇族中人的支持,最有代表的就是孝文帝的叔叔任城王拓跋澄和孝文帝的六弟彭城王拓跋勰。他们两个一个是改革初期的大功臣,一个则是孝文帝后期倚重的股肱之臣。拓跋勰对改革十分热衷,尤记得他的一首十步所成的诗:“问松林,松林几经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

孝文帝听后大笑,说:“六弟这是在责备我,这几年疏于朝政了。”

那一年,他二十四岁,风华正茂,也对改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孝文帝也渐渐开始注重他这个幼弟。

拓跋勰逐渐在政治上显现出超群的才华,在南伐战场上也是屡建奇功。孝文帝对他也是越发倚重。

密助迁都

北魏孝文帝亲政之年面临的形势是:北魏虽然统一黄河汉域已有五十多年,但以平城为中心的代地与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文化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鲜卑文化中心平城与汉化中心洛阳相差悬殊,不可同日而语;北魏统治者要改变自身的文化落后状况,最佳措施是迁都洛阳,向先进文化看齐;同时北魏统一北方后一直于南方政权对峙,双方的交界大抵在中原地区的淮河一线,由于魏都平城远在北方,既不能有效的抵御南方政权的军事进攻,又不能在有利形势下,大规模进攻南方,实现南北统一,如果北魏迁都洛阳,既可以利用洛阳这个战略要地有效抵御南方军事进攻,又可利抓住有利时机,水陆并进统一南方。年轻的孝文帝高瞻远瞩,既要实现文化方面的长治久安,又要做西晋以来统一帝国之主,必然要把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选到洛阳,因此,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解决一切面临问题的关键。

提起迁都,孝文帝自然想到那些因循守旧的北魏官僚贵族。他们鼠目寸光,不思进取,既不愿迁到洛阳去接受文化革命,又不想立足中原实现统一。孝文帝要实现迁都,如何才能排除或越过横在眼前的巨大阻力呢?

支持孝文帝迁都改革的进取派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的弟弟中书令拓跋勰、汉族官僚李冲积极向孝文帝献策,经过密谋,决定借南征萧齐政权为名,就势迁都洛阳。于是,孝文帝于493年8月下诏,出兵四十万亲征南齐,除留部分兵马、官员、各部落老弱女幼留守在家外,所有官僚、军人、部民统统随军南下。九月,一切齐备。孝文帝雄姿英发,御马戎服率军前行,其他人众随行于后;当时正是秋雨连绵季节,一路上雨下不停,道路泥泞难行;好不容易才渡过黄河,到了洛阳。这时,群臣苦不堪育,纷纷要求在洛阳避雨,于是孝文帝下令暂驻洛阳。

晋都洛阳自永嘉之乱以后,久遭战火焚劫,巍峨宫阙早已化为瓦砾。孝文帝只好将行辕设在都城遗址东北的金墉城。驻跸其间,孝文帝带文武大臣巡视西晋故宫遗址,一边看一边哀叹:“晋帝不施德政,造成如此惨景,作为人主,朕能不感伤?”说罢,随口咏出《黍离》诗,左右听了,无不流涕。孝文帝又带众臣观洛阳桥、瞻西晋太学旧址、睹汉魏石经,所见所闻,感慨万千。

三日过后,阴雨仍下不停。孝文帝下令六军出发。各军将士及随行官员暗暗叫苦,心有怨而不敢言。孝文帝跃身上马,就要鞭马而出。众臣见状,急忙跪在马前。孝文帝故作惊奇,问:“长驱南下,是既定方针,你们拦在马前干什么?”尚书令李冲故意先奏:“阴雨连绵,各军长途跋涉,早已疲备不堪,臣冒死进谏,陛下不要南征了。”孝文帝佯作怒状,厉声说:“我们就要踏平南齐,统一海内。你们这些儒生,屡次阻我大计实施,军法如山,不许再言!”话音刚落,就朝马屁股上打了一鞭,眼看孝文帝要纵马而驰,众臣异口同声、流着眼泪呼唤:“陛下莫行,陛下莫行!”孝文帝勒住马缰,看着跪在地上的众臣,叹口气说:“这次南征劳师兴众,如果无功而返,岂不遗笑天下。我们的前人世代居住在荒凉的大漠,我带你们南征,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享受中原之富。如果你们不愿南下,咱们就定都这里,在这天下之中的洛阳以图发扬光大。诸位王公以为如何?现在,每人都要明确表态,不能商议。打算南下的站左边,愿意定都洛阳的站右边!”各位王公大臣一听,争先恐后地站到孝文帝右边,并齐声感谢:“陛下万岁,皇上英明!”

孝文帝既然迁都洛阳,当务之急是营建新都城。他特令司空穆亮、尚书令李冲、将作大将董爵等人负责筹建洛京,限期一年完成;同时令安定王拓跋休专程到平城作迁都动员。

在西晋洛阳城旧址上新都建设加紧进行。第二年二月,新都建设完成过半,孝文帝通知留守平城的老臣准备迁都。但是,他们怀念故都,不肯南迁,孝文帝只好返回平城亲自动员。他召集旧臣到太极殿,畅言迁都利害。燕州刺史穆熊问:“四方未定,不宜迁都。如果迁都洛阳,南征无马,怎么打仗?”孝文帝说:“平城有牧场,可以供给洛京,怎能说无马?平城在恒山以北,九州之外,不是帝王长久立都之地,要入主中原,必须迁到洛阳。”尚书于果说:“从先帝以来,居住乎城已经很久了,百姓早已安居乐业,现在要南迁,他们会愿意吗?”平阳公拓跋丕接着说:“迁都是国家大事,应当卜卦问问吉凶。”孝文帝对答:“周公、召公是古代圣贤,他们迁洛卜卦,可知吉凶。现在没有圣贤,卜卦有什么用呢?况且,卜卦是自己有疑问才卜问吉凶,我们迁洛利大于弊,用不着去卜问吉凶。”接着他面对众臣郑重地说:“帝王以四海为家,哪里合适就在哪里建都,或南或北,从来没有定制。我们的远祖本在大漠,平文皇帝时迁都木根山,昭成皇帝时迁都盛乐,道武皇帝时迁到平城。在我以前,先帝已经迁都三次,才给我留下了这么好的基业,我为什么不能迁都洛京,给后人造福呢?”群臣听了,无人再言。迁都洛阳,终成定局。

当年九月,新都在西晋洛阳城旧址基础上建成,它虽然是后来北魏洛京之内城,但规模不小于西晋洛阳城。它东西九里,南北六里;帝王宫殿气势恢宏,中央衙署沿道排列。

伴随着洛京的建成,北魏孝文帝由金墉城迁入新都宫城。平城六官文武官员也迁来洛京,在中央衙署各就其位。至此,酝酿已久的北魏迁都计划终于实现。

惨遭冤杀

元勰十分地谦恭,对孝文帝给与他的一切权势都要辞让多次,总要提及长幼尊卑有序,不敢僭越半步。在孝文帝带病最后一次南征的时候,“勰内侍医药,外总军国之务,遐迩肃然,人无异议”,“勰乃密为坛于汝水之滨,依周公故事,告天地、显祖请命,乞以身代”,“自悬瓢幸邺,勰常侍坐舆撵,昼夜不离于侧,饮食必先尝之,而后手自进御”(摘自《魏书》)。可见,孝文帝病危的时候他向天乞求用自己的寿命换皇兄的阳寿,一切苦痛都由自己来承受。而且亲自侍侯孝文帝的起居,药与饮食都由自己尝过之后再给孝文帝食用。无怪乎史书上说他孝以为质,忠而树行。

最后在孝文帝在弥留之际,要确定他为辅政王的时候,拓跋勰又是一番推辞:“士于布衣,犹为知己尽命,况臣托灵皇,联晖陛下,诚应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但臣出入喉膂,每跨时要,及于宠灵辉赫,闻之遐迩。复参宰匠,机政毕归,震主之声,见忌必矣。此乃周旦遁逃,成王疑惑,陛下爱臣,便为末尽始终之美。臣非所以恶华捐势,非所以辞勤请迪,正希仰成陛下日镜之明,下念愚臣忘退之祸。”高祖久之曰:“吾寻思汝言,理实难夺。”乃手诏世宗曰:“汝第六叔父勰,清规懋赏,与白云俱洁;厌荣舍绂,以松竹为心。吾少与绸缪,提携道趣。每请解朝缨,恬真丘壑,吾以长兄之重,未忍离远。何容仍屈素业,长婴世网。吾百年之后,其听勰辞蝉舍冕,遂其冲挹之性。无使成王之朝,翻疑姬旦之圣,不亦善乎。汝为孝子,勿违吾敕。”(摘自《魏书》)

元勰闻言,流着泪恳求说:“布衣之士,且能为知己者死,何况臣是陛下的同胞手足呢。但是臣作为陛下至亲,长期参预机要,思宠无比,所以敢于接受。如今又命臣总管大政,声名震主,必定要获罪。昔日周公那样圣贤,成王极为圣明,还难免产生怀疑,更何况臣呢?陛下虽然是爱护臣,只怕不是让臣善始善终的做法。”

孝文帝沉默许久,同意了元勰的请求,亲笔写下诏书给太子说:“你的叔父元勰,志节高尚,清美淡泊,如白云松竹一般。朕百年之后,可以准许辞去职务,满足他的心愿。切不可重复猜忌姬旦之圣这样的错事,你是我孝顺的儿子,不要违背我的遗诏。”

一般来说,太子元恪即位后,元勰作为一个辞去一切特权的皇族王爷,只要安分守己,不谋反作乱,他手中的那道手诏足可以保他到善终了。然而,元勰的忧虑并没有一点错,一个功高震主的亲王肯定是不容于少主的,况且还有一个乐于挑拨是非、陷害贤良的外戚高肇。拓跋勰在王妃生产当日被急急召进皇宫,一杯毒酒葬送了他年仅35岁的生命。他终是被少年皇帝所错杀,而孝文帝留下的那道遗诏,诏元勰诛杀朝中佞臣的手谕,竟然是那样地讽刺……

彭城王妃在得知噩耗之后,大哭并骂道:“高肇冤杀忠良,如果老天有眼,你将来不得好死。”拓跋勰的死讯传开后,就连市井之人也痛哭流涕。

标签: 元勰北魏

更多文章

  • 马皇后临死前对朱元璋说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明朝

    马皇后临死前对朱元璋说了什么?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洪武十五年八月,一向坚强无比的朱元璋,简直哭成泪人,这是他一生当中最伤心的时刻,因为陪伴他三十余年的结发妻马氏去世了。朝夕相处,如今却阴阳两隔,朱元璋岂能不难过。后宫有很多妃嫔,马皇后并非最漂亮的,也不是身材最好的,但她

  • 元勰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元勰,北魏

    元勰(473年~508年),字彦和,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献文帝拓跋弘第六子,孝文帝元宏之弟。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而岐嶷,姿性不群。太和九年(485年),册封始平王,拜征西大将军,迁中书令,改封彭城王,深得孝文帝信任

  • 历史上唐代宗李豫一生有几位皇后?他与沈氏的感情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沈氏,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唐代宗李豫,唐玄宗孙子,唐肃宗长子,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生于东都上阳宫,初名俶,原被封为广平王,后进封为楚王。唐代宗李豫最出名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的痴情。 代宗李豫一生中有两个皇后

  • 历史上魏惠王与齐威王之间的关系如何?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惠王,战国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喜爱和了解的先秦战国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东周春秋以来,列国为争霸相互厮杀,直至战国七雄并立,最后六合一统并入于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政权一统。战国七雄当中,地处西北的偏僻秦

  • 历史上商鞅惨遭车裂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战国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秦国之所以迅速强盛离不开商鞅变法,秦国最终能一统中国,也离不开商鞅变法打下的坚实基础,商鞅在秦为相十余年,可以称得上了一个无情无义的工作狂CEO。为了更好地为秦国工作,他曾经通过好友孟兰皋推荐了一位名叫

  • 历史上荀彧为何要自杀?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荀彧,三国

    荀彧,字文若,自小被称“王佐之才”。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有些时候,一个人能力过于突出,亦或者是过于聪明,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好事。一个人,倘若将事情看得过于清楚,就很容易猜到他人的意图,甚至因为自己的这份领悟而选择了不好的结局。在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名为荀彧之人,此人是曹操麾

  • 曹丕篡夺汉献帝皇位后 曹丕为何没有杀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曹丕,汉献帝

    对曹丕和汉献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丕篡汉后,为何不除掉汉献帝?阴谋家们说,尧舜禹禅让,实际上是一场阴谋。尧帝、舜帝并不甘心就这么下台,是被继任者强行赶下台的,这属于政变!同样,三国时期,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的时候,曾经感叹地说过这么一句话:尧舜禹禅让的事情

  • 清朝官员在下跪之前 他们为什么都要拍袖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官员

    对清代官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官员下跪前,为什么要拍袖口?关于清代官员下跪前拍袖口的礼节,在近几年的清宫剧里已经演绎了无数次,没有人会感到陌生,但我们可能仍然会很疑惑,这种礼节从何而来?清代入关之后,不仅在发型上要求所有老百姓剃了个金钱鼠尾,在服装上同

  • 高仁邕:北齐武成帝高湛第九子,他的一生过得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仁邕,北齐

    高仁邕,北齐宗室大臣,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第九子,原名为高仁约,封乐浪王。后改名高仁邕,徙封乐平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高仁邕是北齐武成帝的第九个儿子,少年时期被封为乐浪王,后改封为乐平王。高仁邕少时,被养在皇后居住的北宫中。后来,高湛禅位,高纬登基,大肆

  • 高仁俭:北齐武成帝高湛第十子,被封为颍川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高仁俭,北齐

    颍川王高仁俭,北齐宗室大臣,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武成帝高湛第十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天统三年六月二十日(567年7月11日),北齐后主高纬立皇弟高仁几为西河王,高仁邕为乐浪王,高仁俭为颍川王,高仁雅为安乐王,高仁直为丹杨王,高仁谦为东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