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政治方面崇祯为何比不过皇太极?原因是什么

政治方面崇祯为何比不过皇太极?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072 更新时间:2024/1/16 15:20:14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崇祯。

崇祯从小接受最优秀的教育,但是在政治方面被皇太极完爆。皇太极从小学习骑马射箭,但建立起了强大的后金。崇祯却把完整的明朝整垮了。崇祯为什么在政治上还不如没接受帝王教育的皇太极?

首先是年龄和阅历问题,其次是接受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什么的问题,再其次是干部选拔方式问题。

从年龄来说,皇太极继位时是38岁,已经经历了多次战火考验,是努尔哈赤在几个儿子中挑选出来的,而崇祯继位是16岁,拿汽车驾驶来打比方,他相当于看了一本汽车基本原理教材或者汽车比赛故事的小说,没有经过训练,然后就直接上路了。同样可以参考的是万历,继位只有10岁一样,然而万历有自己的母亲,李太后明白孩子年龄太小,国家大事管不了,所以心甘情愿把主政的权力交给官僚体制,交给了摄政大臣张居正。

与李太后采用了类似方式的是天帝,知道自己太年轻,将权力交给了魏忠贤,让魏忠贤担任了事实上的摄政大臣。

不能说崇祯不聪明,也不能说崇祯不努力,然而首先一个年龄和阅历问题就要了命了,可以把崇祯和顺治做一个对比。顺治也是年轻气盛,意气用事,不知天高地厚,掌权之后瞎搞一通,把多尔衮掘墓鞭尸了。然后,顺治和孝庄的关系也很对立,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是到处树敌,很不老练,最终福临只好诈死出家。

相反的例子是唐高宗李治和乾隆皇帝,继位之后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磨合阶段,与顾命大臣如长孙无忌/李绩/诸遂良,鄂尔泰/张廷玉等合作,做到了政权平稳过渡,当然,李治后来逼死了亲舅舅长孙无忌,乾隆在鄂尔泰死后清算鄂尔泰,以及打压张廷玉,则是多年以后站稳脚跟之后的故事了,属于帝王心术的一部分。

崇祯第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废掉了魏忠贤,以自己一个半大孩子的资历亲自主政,第二个严重错误就是过于信任袁崇焕,轻率地把尚方宝剑交给了袁崇焕,其他如逼迫洪承畴主动进攻导致失败,洪承畴因而战败降清之类的错误也不少。

崇祯学历史,大概就是看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看多了,少年人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精神过剩,不切实际,不知道封建王朝宿命三百年的严重问题,不知道矛盾的症结在哪里。以明末来说,首先就是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北方自耕农破产问题极端严重,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向长江中下游倾斜,而杨嗣昌提议的开征三饷政策又直接将西北自耕农逼迫的普遍破产,为李自成张献忠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兵源。

相对来说,朱家宗室严重膨胀,天下不堪重负,而朱明宗室膨胀又带来了严重的寄生和派生腐败问题,这是明末财政问题的基本矛盾和症结的根本所在,在帝国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的时候,过度膨胀的宗室不仅没有为国家动员做出丝毫贡献,反而是最大的包袱,拖后腿因素。明末官僚体制是由长江中下游士族把持的,利益链条自然向长江中下游倾斜,所以,帝国内部体制严重失衡的问题始终没有人纠正,以致愈演愈烈而最终垮台。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非常多,诸如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赵括纸上谈兵悲剧,其根源至少有一半要归咎于当时年轻的赵孝成王,她当时继位只有三年,也是脑子一热就冲动决策,根本就不懂世界上有反间计,还有类似的光绪拍板,让北洋水师与日本开战问题,甚至神马王明李立三,也都是类似的错误。

其次是,清朝以明亡历史为鉴,而崇祯接受的所谓帝王教育,都是明朝士大夫们在宗藩膨胀,党争激烈条件下,搞出来的伪君子文化,诸如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之类,以及《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太祖宝训》之类。明末盛行伪君子文化,都是满嘴仁义道德,然后相互推卸责任,相互攻击没有底线的文化,对于可能存在的亡国危险,对于帝国内部失衡,完全不考虑,这样的帝王教育哪里称得上最好?

事实上,写史书的是文官集团,这些集团天然就具有和皇帝较劲,暗地里给皇帝使绊子的动机,著名的如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先不说他写史书的洞察力如何,他主政之后,把王安石经过多年积累征战占领的河西地区无偿交还给了党项西夏,知乎诸多大神评价司马光是北宋亡国的头号罪人,可知孔孟之道是不是太迂腐?或者说,司马光是代表儒生士大夫集团利益,为了满足这个阶级的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给皇帝下毒?

清朝对待明朝,正如唐朝对待杨广隋炀帝一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提高了帝王权术水平。

现代人说,“实践出真知”,现代人还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写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大学士毕业上岗之前还要经过上岗实习实践阶段,同样的是,现代干部选拔要一层一层升上去,不要搞火箭式提拔,而崇祯同学则是最极端的火箭式提拔,而提拔他的天启帝,死时也只有23岁,也不可能考虑的十分完善。

事实上,天启帝也根本没得选,他的二三四弟都早夭了!反观努尔哈赤选择皇太极,则是先经历了代善的立废风波之后,努尔哈赤已经60多岁,足够老练,他的子女较多,选择余地也较大,又是与天启崇祯截然不同,努尔哈赤认可了皇太极的协调能力,以及对时局变化的把握能力。

与天启帝相比,只能说崇祯是太天真太理想主义了。

当然,摆在崇祯面前的,还有如何处理明末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问题,即财政困难(包括宗室膨胀,也包括土地投献和诡寄飞撒,以及其他寄生腐败问题),党争、流民问题、两极分化极端化,还有南北方权力与利益失衡问题,都是十分棘手,十分困难的。

最好的解答应该是看看满清如何处理对明朝制度的继承与改革,毕竟满清修明史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可以说,总结隋炀帝亡国经验,有了大唐盛世,总结明亡得失,有了满清的各项制度。诸如满清宗室政策与唐宋的一致性,如宗藩不离京,降等袭爵制度,还有康熙实行的永不加赋制度,以及雍正采用的摊丁入亩、养廉银制度和火耗归公,还有满清长期实行的对蒙古族的联姻政策,限制普通蒙古人男丁的生育控制政策,乃至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分权与权力制衡政策,以及各种权术纵横谋略思想,不再赘述。

总之,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看待明清制度差异,会有另外一个结论。历史教科书把明清统称为中国封建专制的顶峰,不是没有道理。

标签: 崇祯明朝

更多文章

  • 武则天称帝之后 武则天为何把都城迁到洛阳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武则天

    很多人都不了解武则天迁都,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武则天称帝之前,唐朝的都城一直在长安,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定洛阳为东都,并长期来往于长安与洛阳。武则天称帝后(公元684年),正式迁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至于武则天为什么要迁都洛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为了摆脱

  • 朱棣登基之后 朱棣为何再也没有生下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棣,明朝

    对朱棣称帝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充分地证明,但凡是英明之君都是坏人,至少不是好人。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好人很难成为好皇帝,因为他们有底线,而那些所谓的伟大帝王,几乎清一色的毫无底线可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我看来,明朝只有三位有作为的皇帝,分别是明

  • 慕容超有哪些曲折离奇的经历?他是如何亡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慕容超,十六国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慕容超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大家一定看过很多励志的故事,那里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小时候历尽艰辛,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成就之后,不忘创业的辛苦,依然励精图治。可万事无绝对,我读了慕容超的故事之后才明白:小时候经历磨难的人,长大后也不一定能励精图治,有可能会成

  • 对于武则天来说程咬金一直都是威胁 武则天真的放过程咬金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则天,唐朝,程咬金

    对武则天和程咬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则天登基前后杀了很多李唐子孙与忠臣,但似乎放过了程咬金,让其善终,享年77岁,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是,对于武则天而言,她始终视程咬金为威胁,一直在想办法除掉,只是每次都被程咬金化解了而已。我们先谈一谈程咬金的出

  • 揭秘:雍正是怎么对待年羹尧家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年羹尧,清朝

    公元1726年,年羹尧在狱中被刺自尽,至此一代枭雄就此陨落!享年47岁!那么在年羹尧死后,雍正又是怎么对待他的家人的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年羹尧和他的家人们!年羹尧出生于1679年,21岁时因得进士而被分到了翰林院任庶吉士!九年

  • 张祚有哪些恶行?他为何没有好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张祚,前凉

    你知道张祚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我看了张祚的“光辉事迹”不由得在想:“不要脸的人我见得多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品种。” 张祚是前凉桓王张重华的表哥。早年跟随先王张骏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认为自己功劳最大,继承人理应是自己。怎奈张重华是王后生的,张祚的母亲只是一个卑微的婢女

  • 郑靖王朱瞻埈:朱高炽的次子,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瞻埈,明朝

    在今天河南省沁阳市自治街中段,有一座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朱载堉纪念馆。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曾经的大明郑王。而除了这重身份之外,朱载堉还是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和音乐家。其一手创建的十二平均律在如今的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更被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尊称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朱载

  • 如果魏忠贤还在,这能改编大明的结局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忠贤,明朝

    公元1644年,北京城被闯王李自成率军攻破,当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带着太监王承恩逃往煤山,朱由检自感无颜面见其先祖,便以发覆面,自缢而终。临终时,太监还不忘感叹道:忠贤若还在,事情何以至此啊!在这之前,朱由检的皇兄天启皇帝朱由校让位于他时也讲到:忠贤为人忠贞,是可用之才。提到魏忠贤这个人,那可是被人恨

  • 朱元璋当初发行纸币 这些纸币最后为什么被民间抛弃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纸钞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纸钞,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称号,叫做“白银帝国”,这也是徐瑾写的一本书的名字《白银帝国》。可见白银对于明朝时期的中国的重要性。明朝时期,白银大量的从墨西哥和日本流往中国大陆,使得当时中国的白银保有量在整个世界首屈一指,人民之间普遍使用白银交易

  • 常遇春这位明朝开国大将,为何只活到四十岁就突然暴毙?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常遇春,明朝

    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这些功臣中,除了徐达能征善战之外,常遇春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觑的,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只是常遇春的寿命并不是很长,只活到了四十岁,四十岁是男人的黄金年龄,身体素质自然也在话下,那么常遇春是因为什么原因,使得他在这样一个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