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吴起打造的最强军队,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

吴起打造的最强军队,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10 更新时间:2024/1/27 10:33:13

很多人讨论武将时,自然而然陷入了关公战秦琼的误区。其实,中国历代战将,都有他们各自的特色,都在各自舞台发出耀眼的光芒,实在难分伯仲。比如韩信善用奇谋,被尊为兵仙;又比如孙武,则是当之无愧的战术大师,战争细节把握滴水不漏。如果说到吴起,那就是一台无情的战争机器。

为了功名富贵,他杀妻求将,母丧而不归,完全没有亲情。但在作战中,他可以与士卒同甘共苦,甚至吮吸普通士兵的脓疮,以此收买人心。可怕的是,他还有一整套训练方法,亲手打造了战国时期令人恐惧的最强步兵——魏武卒。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其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最强的兵种是战车,它们如同后来的坦克一样,横行无忌。所以,各国比较国力时,往往以“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衡量。但是,吴起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将不起眼的步兵打造成为无往而不胜的王牌劲旅。

魏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当时最大的敌人就是已经崛起的秦国。秦简公在位时,励精图治,奖励耕战,厉兵秣马,眺望东方,第一个对手当然也是魏国。然而,秦简公的霉运在于遇到了吴起和他的魏武卒。天堑函谷关就是此时丢掉的,而且还损失了秦国最富的河西之地。魏国趁机建立了河西郡,吴起兼任河西郡守。

秦简公含恨而终,他的儿子秦惠公立志复仇,率领五十万秦军全力出击。然而,吴起只用了区区五万魏武卒,再加上五百战车和三千骑兵,就打赢了阴晋之战的胜利,成为了战争学上教科书般的经典。

秦国统一的霸业,被吴起一人所拖延。其实在当时,秦国甚至有灭国的危险。秦人被压制在华山附近的狭小地带,向东寸步难行。好在秦国没有硬刚,转而向西征讨西戎,向西南征战蜀国,这才赢得了生存空间。

史书记载,吴起率领魏武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余者均解(不分胜负)”,这是令人恐怖的战绩。除了吴起卓越的领导才能,魏武卒到底厉害在哪里呢?

首先,魏武卒的挑选就非常严格。《荀子》中曾经记载,普通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和铁盔,要能拉开十二石的弓,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铁戟,腰佩长剑,带着3天的口粮,半天行军一百多里,这才达到成为魏武卒的基本条件。

其次,魏武卒的待遇非常优厚。当时很多国家的士兵是迫不得已的农民或者没有地位的奴隶,魏武卒的士兵却可分得百亩良田。如果是奴隶的,自动解除与主人的隶属关系。魏武卒不仅可以依靠军功获得爵位,全家还能免除徭役和田宅税。这样的奖励,在当时是非常诱人的,所有魏国男子都以成为魏武卒为荣。

再次,魏武卒的训练是非常严格的,对于主将的命令只有无条件服从。听到战鼓时,必须重逢向前,有死无生,听到鸣金收兵时,必须迅速撤退,不可贪功恋战。据说有一次,魏武卒中的一个士兵,就是没有服从指挥,还没有进攻时,贸然出击,虽然砍翻数人,提着两个人头回来,却被立即军法处死。

另外,魏武卒的装备也是当时领先的。战国初期,步兵还是以青铜器为主要武器,魏武卒却装备了先进的铁器。这让短兵相接时,魏武卒占尽了便宜。更何况,魏国还不惜血本,为魏武卒量身打造了重铠、背弓弩、跨矢囊,让他们持戈配剑,武装到了牙齿。

即便是编制上,吴起也是煞费苦心。他没有照搬当时军队的旧例,反而是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

小珏对比了一下,后来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原理也差不多。这种编制最大的好处就是机动灵活,集中时能统一指挥,无论人数有多大,也便于管理;分散的时候也不会成为一盘散沙,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有自己的组织。

别小看这几点,这在当时是别的国家想模仿也模仿不出来的。哪个国家能摆脱裙带关系,只靠身体素质选兵?哪个国家能像魏文侯一样放权,让军队只服吴起的指挥?哪个国家能打破旧有制度,让士兵脱离当时的生产关系?哪个国家能像魏国一样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先进的采矿和冶铁技术?

所以,魏武卒的出现是无法复制的,即便是魏国也不行。当魏武卒纵横五十多年后,成为了令人胆寒的招牌,却因一人而亡,再也没有恢复往昔的风采。

这个人就是庞涓,他的对手当然是孙膑。在我们熟悉的故事中,庞涓中了孙膑“减灶法”的迷惑,又中了埋伏,在马陵之战中自刎而死。随他出征的,便是魏武卒的主力。主帅之死,终于让魏武卒群龙无首,阵脚大乱。这是他们创建以来,从未遇到的情况,由此被大肆屠戮。

这一战,魏武卒元气大伤,基本上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再也不复当年的荣光。魏国也曾经试图恢复魏武卒,但魏武卒的建立确实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力实在难以支撑。而且,其它国家也不会允许看到魏武卒的重建。后来的魏武卒,只是有名无实的花架子。

到后来,在伊阙之战中,秦将白起率军大破韩魏联军。这一战,韩魏共损失二十万人,其中就包括徒有虚名的魏武卒。也就是这一战后,魏武卒再也没有出现过,真的只存在于故纸堆里了。

标签: 魏武卒战国

更多文章

  • 雍正上位之后 雍正为什么只放过十阿哥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雍正,十阿哥,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雍正和十阿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这首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三曹”之一的曹植所做的《七步诗》,在这首诗里他把兄弟关系比作了豆子和豆秸,以同根相残以来表达对亲兄弟反目的不解与不满。兄弟阋墙的故事在历史上不算

  • 与孙氏,吴氏之间都没有感情,刘备为何要娶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为了统一南方,曹操发动了赤壁之战,当时孙权与刘备联手,在赤壁击败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了拉拢刘备,巩固同盟关系,他将自己的妹妹孙氏嫁给了刘备。孙夫人才智敏捷,为人刚强勇猛,有她的同宗兄长们的风格,而

  • 柴荣的一生有多传奇?为什么说他的英年早逝十分遗憾?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柴荣,后周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柴荣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乱世,里面衍生出了很多国家,比如南唐、比如后周,其中南唐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诗文著称,后来南唐被灭,他被赵匡胤囚禁。这个时候的赵匡胤已经隐隐的有统一中原的趋势了,其实赵匡胤曾经在后周

  • 年羹尧的罪名那么多 雍正杀他为何没有牵连家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雍正,年羹尧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年羹尧和雍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自古皇帝诛杀大臣,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有的大臣可能功高盖主,令皇帝起了忌惮之心。有的或许现在还没有坐大,可皇帝担心那一天到来,所以提前杀了大臣。而有的大臣,却是自己仗着有功,嚣张跋扈,结果自寻死路,就好比年羹尧。根据史料的记

  • 赵光义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帝王?后世对他有哪两种不同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光义,帝王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伟大的皇帝,虽然说他的皇位来得非常的容易,但是在他在位期间也创造了很多的政绩。就在公元976年农历十月的时候,赵匡胤突然间去世了,这是至今为止都没有解开的千年谜团。就在第2年的时候,他的弟弟赵光义登基了,成为了大宋帝国的第2位皇帝。就在登机没多久之后,他将年号改为了太平兴国,从此以

  • 宋理宗为什么没能阻止南宋走向衰落?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理宗,南宋

    理宗在更化期间,用人唯贤,一时朝堂之上,人才济济,政风为之一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因此,时人将“端平更化”称为“小元祐”。不过,“端平更化”虽然声势很大,但并没有改变南宋走向衰落的现实。理宗虽然网罗了不少贤良之士,但他们“所请之事无一施行”,朝令夕改,最终无所建树。因

  • 宋襄公打不过楚国真的是因为仁慈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襄公,春秋

    话说,齐桓公去世之后,他那五个实力强大的儿子开始为了齐国国君之位大打出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经过两个多月的明争暗斗,长子公子无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开始带头主持齐桓公的葬礼。这时候,齐桓公的遗体已经腐烂,蛆虫爬得到处都是。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蟲出于户。作为这场斗争的

  • 徐茂公为何是凌烟阁倒数第二?李世民在排名时藏有私心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徐茂公,李世民

    徐茂公是瓦岗寨大名鼎鼎的军师。《隋唐演义》当中,瓦岗寨之所以能在六十四路烟尘当中脱颖而出,不乏有他的指挥得当。军师在一个政治集团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诸葛亮由一代军师走向丞相就可以知道,军师是受到统治者看重的。可是在李世明排二十四凌烟阁功臣的时候,徐茂公的地位居然是倒数第二。反之,只会冲杀打仗

  • 政治方面崇祯为何比不过皇太极?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崇祯,明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崇祯。崇祯从小接受最优秀的教育,但是在政治方面被皇太极完爆。皇太极从小学习骑马射箭,但建立起了强大的后金。崇祯却把完整的明朝整垮了。崇祯为什么在政治上还不如没接受帝王教育的皇太极?首先是年龄和阅历问题,其次是接受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什么的问题,再其次是干部选拔方

  • 武则天称帝之后 武则天为何把都城迁到洛阳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武则天

    很多人都不了解武则天迁都,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武则天称帝之前,唐朝的都城一直在长安,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定洛阳为东都,并长期来往于长安与洛阳。武则天称帝后(公元684年),正式迁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至于武则天为什么要迁都洛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为了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