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第一个女侯爷竟与刘邦有这种关系!

中国第一个女侯爷竟与刘邦有这种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319 更新时间:2024/2/11 3:01:09

刘邦参加革命前,他老爸叫刘湍,字执嘉,至于刘太公的称号,则是刘邦事业有成之后的事了。

刘湍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顶多也就学前班至小学一年级的水平,如果要划成分的话,刘家则属于富裕中农。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下地干活,刘湍的业余时间大多是与亲戚邻居侃侃大山,或者偶尔喝点小酒,最开心的莫过于抱上一只大公鸡与乡邻们寻求一下斗鸡的乐趣。

刘邦老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胆小怕事又有点小聪明,而最与众不同的是她比别的妇女多了一点狡黠,能编造出“梦与神遇”这样的千古神话,就是明证。因为那个时代的劳动妇女大多都没姓名,因此大家就叫她刘媪,也就是刘家媳妇的意思。刘媪为刘家生了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之后,就因病医治无效死了。不甘寂寞的刘执嘉又讨了一房老婆,生下一个儿子叫刘交

盘点下来刘邦就有了两个哥,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姐姐。刘老大(刘邦成了汉高祖后,追认为刘伯)作为长子,就早早的挑起家里的重担,本本分分地耕田种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里撑起一片天,不料却积劳成疾,也早早地撒手人寰,留下了一对孤儿寡母。

大哥死后,刘二儿(后来也改了个高雅的名字,刘仲)就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担负起了带领全家奔小康的重任。靠着二哥的勤奋和踏实肯干,刘家虽然离小康水平还差得很远,但也小有积聚。这让刘太公深感欣慰,欣慰之余总免不了拿刘二儿与刘邦作比较,说老二如何如何顾家又能干,而老三整天游手好闲,还净惹事。这种遭到专家痛批的对比式教育,让刘邦与二哥之间很是有些隔阂,所以后来刘邦带头闹革命时,刘二儿就推说家里离不开,躲在老家没有跟随刘邦参加革命。

弟弟刘交由于是后来婆生的,从小就得到刘太公的格外宠爱,加上家庭条件有所提高,就送进了学校。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刘交就成了刘家唯一的知识分子,很有文人气质的他,基本上没有参加过生产劳动,是家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刘家光宗耀祖。

刘邦对这个一肚墨水的弟弟是刮目相看,呵护有加。刘交则对这个比自己大十二岁的三哥很是依赖,哥儿俩的感情很是融洽。因此当刘邦发动丰沛起义后,刘交就义无反顾地跟随刘邦打天下,成了刘邦身边的机要秘书。刘邦打进关中灭了秦王朝,在论功行赏时,就封刘交为文信侯。

楚汉相争时,刘邦转战关东各地,刘交也一直不离左右。因此,刘交就成了刘家唯一为西汉集团的建立作出过贡献的员工。

青少年时代的刘邦也算是家乡有点影响力的小老大,虽然不能为霸一方,但也能呼朋唤友,身边时常聚集着一帮很听使唤的问题青年。刘邦能成大事,就在于他的豁达大度,对手下的兄弟极其仗义和豪爽,虽然很多时候口袋里连个钢镚儿都掏不出来,可为人却很大方,一旦在外面欠下了人情,就把人领回家里招待。

有段时间因为摊上点事,害怕派出所找麻烦,为了暂避风头,刘邦不敢回家,于是就带着一群同他一起避难的狐朋狗友到大嫂家来蹭饭。大嫂领着个儿子过日子,本来就挺不容易的,小叔子来家里吃闲饭就算了,还领着一帮不三不四的人回来,着实让人心烦。

有天快到饭点时,她大老远就看到刘邦正领着几个人朝家里走来,急中生智的她故意用勺子刮锅,把声音弄得震耳欲聋的,刘邦身边那几个死党以为大嫂家已经吃过饭了,正在刷锅洗碗,蹭饭的伟大计划落空了,转身就走了。等刘邦进去揭开锅盖一看,眼前的一幕令他的内心五味俱全,大嫂哪里是吃过什么饭哟,分明是冲自己来的啊!寄人篱下的滋味令他永生难忘。

等到刘邦革命成功,给他的家人和亲戚封侯拜相时,唯独留出大嫂一家不封。他老爸刘太公就提醒说,是不是忘了还有大嫂一家?刘邦说,封侯这么大件事我怎么会忘呢,是大嫂当初为人太刻薄了。直至过了一年以后,刘邦才封长侄为羹颉侯(羹颉是刮锅的意思)。报了当初“一箭之仇”的刘邦总算心理平衡了一点,又大度地封大嫂为阴安侯,让她享受各种优厚待遇。据说这个阴安侯在皇室里面还有点影响,在后来诛灭吕氏集团,拥立汉文帝的政治斗争中还发挥了点作用。这个阴安侯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封侯的女同志了。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为何古代战争投降时要举白旗?原来和秦始皇、刘邦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

    从影视剧中,我们能看到,交战的一方投降,一定会举白旗。这就很奇怪了,为啥不举黄旗,蓝旗呢?其实,这种历史的沿袭和秦始皇、刘邦有关。现代人喜欢穿白色的衣服,但是古代人是不喜欢穿白色衣服的。其中原因,是因为古代的五方说中。五行学说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根据甲骨文卜辞的记载,五方说把殷商所在的地域称

  • 燕王卢绾与刘邦的关系如此之铁,为什么选择叛变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卢绾

    刘邦称帝之后,开始着手剪除异姓王,他们的封地总面积超过了汉郡,危害到了刘汉江山,这也是汉朝唯一的八个异姓王(除东汉末年的曹操外)。八个异姓王中,有个人比较特殊,他是刘邦的发小,跟随身边南征北战,深受信任,此人就是燕王卢绾。与其他异姓王不同,卢绾与刘邦的私人关系非同一般,两人的父亲关系非常要好,而两人

  • 韩信死后,刘邦只有一个反应,已经足以证明韩信是冤枉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

    韩信,本是淮阴小儿,家里很穷,又什么都不会,只好四处打秋风,日子过得相当凄楚,项梁叔侄江东起义之后,韩信才看到施展人生才华的机会,于是投奔了项家军,孰料就因他长于谋略,短于武功,所以在项家军之内并不受重用,项梁死后,才在项羽帐下做了个执戟郎中,也不过是后世所谓的带刀护卫,表面风光,实际没一点用处。韩

  • 朱元璋和刘邦为何有这么多相似之处?竟是朱元璋模仿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

    中国历史上的布衣皇帝还真是屈指可数,而其中最有作为的就首推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了。刘邦曾经做过泗水亭长这种下级官吏,但最终却开创了强大汉朝,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就开始以老乡刘邦为楷模,希望能够“奄有中华地,重开大宋天”,于是他几乎是将刘邦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朱元璋起事之初,曾经向谋士李善长请教,

  • 为什么说出名要趁早?那刘邦只比嬴政小三岁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始皇,刘邦,

    出名要趁早,这件事是张爱玲说的。她的一生,都在渴望逃离。她的母亲是典型的嘴碎老太太,所以她需要钱来改变自身的处境。但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嬴政和刘邦只相差三载,可许多人都以为他们不是一辈人。为什么呢?和这句话有很大的关系。嬴政就算再不济,也是个皇子,含着金钥匙,年纪轻轻便可以管理国家。但刘

  • 作为曾经的对手,刘邦在项羽死后还记得他们曾经“约为兄弟”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杜衍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西楚霸王项羽说完这句话,拔剑自刎而死。项羽死后,“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

  • 项羽为什么败给刘邦没能夺取天下?和他气走的这个人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项羽,范增

    “楚汉争霸”的故事,想必现在的人们依然津津乐道,同时,了解过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也会知道,在争霸的大部分时间里,项王项羽是占据着优势的。当时项羽的第一谋士范增辅佐着项羽,为项羽出谋划策,立下许多功劳。也使得项羽把他称为国宝,尊称他为“亚父”。项羽的愿望是拥有天下,所以成为一方统帅是项羽的梦想,可惜他有

  • 刘邦称帝后,面对匈奴的骚扰,为何不派韩信去打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朝,刘邦,韩信

    刘邦处理与匈奴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开始是看不起匈奴。称帝后,首先派去解决匈奴问题的是韩王信(不是韩信),此人各方面都不太行,其实当时刘邦手下虎狼之将多了去了,派个这样的人去,说明刘邦根本没太把匈奴当回事。结果,韩王信去了,自己也不高兴,没多久降了匈奴。第二阶段,这时,刘邦看事越

  • 清朝“学霸”乾隆水平怎么样?被刘邦曹操秒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

    乾隆皇帝,说起来也算是个学霸,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一直都是很看重的。乾隆一直是佼佼者,所以才会被选为皇位的继承人。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吟诗作对,生平写了四万多首诗,比《全唐诗》总数都多。但是干什么事都是要靠一点天赋的,有些人很努力了,但就是缺那么一点点天赋。如果单从数量上来看,乾隆在写诗这件事上堪称劳模,一

  • 萧何一次领兵打仗都没有,为能官居众人至上?其实刘邦说出来我也不信。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萧何,刘邦,汉朝,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而他之所以能成就大业,除了他个人的机遇,还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萧何,他后来成为了刘邦的宰相。而最初,他的地位比刘邦还要高,只不过因为他懂得识人,一直感觉这个人能成就大业,所以处处袒护刘邦。有一次,刘邦去咸阳服役,所有人都给了他3个钱作为饯别礼物,唯有萧何给了10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