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王朝无能射影:朱熹的叔祖父朱弁被困17年

宋王朝无能射影:朱熹的叔祖父朱弁被困17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700 更新时间:2024/1/16 18:42:13

金戈铁马的宋金乱世,诞生了几多英雄豪杰,而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不曾像流星一样划过不留痕迹。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人们的心底,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闪光的传奇故事。善化寺朱弁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而在他背后的恩怨传奇,英雄传说,更是让我们这些后人敬仰万分。

网络配图

善化寺,兴于唐,盛于五代,毁于辽末金初的战火。据史料记载,当时整座寺庙被毁的“仅存者十止余三四”,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既然寺庙毁于战火,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建筑宏伟,曲径通幽的善化寺又是从而来呢?而位于善化寺三圣殿西侧南边的石碑,为什么又叫朱弁碑呢?这里面还有一段荡气回肠的家国情仇故事,读来让人感动落泪。

南宋建炎元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贴出招贤令,招聘敢于前往金国的使臣,目的是为了探查被金国俘虏的徽、钦二帝的下落。当时人朱弁,也就是后来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大胆揭榜,被任命为通问副使,和正使伦一起,于风雪之夜踏上前往金国的不归之路。前路茫茫,吉凶难料,但是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却促使朱弁抛家不顾,舍业不要,也要奋力北。

没有想到,到了金国之后,权臣粘罕不愿意接受来自于南宋的求和诚意,并且将两人扣留在了西京,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连朱弁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扣就是整整17年,17年来,朱弁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南宋使节的身份。数次拒绝了金国官员的威逼利诱,以一幅铮铮铁骨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甚至对别人说,“我已经为自己在西京选好了墓地,如果我死了,请把我埋在这里,让我的眼睛始终盯着南方”。

网络配图

这17年的大部分时光,朱弁都是在西京善化寺中度过的,他亲眼目睹了当时的主持圆满大师为重修毁于战火中的善化寺而夙夜操劳的场景。山西自古就是佛教圣地,圆满大师一生向佛,期待普渡众生,眼见寺庙如此毁于战火,心痛不已。不顾自己已经七十四岁的高龄,与众徒发心修复,开始于天会之戊申(1128),落成于皇统之癸亥(1143)。前后历十五年成就修复事业,寺院修葺一新。可以说,圆满大师为了善化寺的重建,几乎是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圆满大师如此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使朱弁极为敬仰之至。

为了让后人记住圆满大师的丰功伟绩,记住这座记载了百年恩怨苍桑的善化寺,也为了表达自己心向家乡,不屈服于外界压力的心情。朱弁最终写下了《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这篇碑文,也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刻于石碑上的这篇碑文。时光荏苒,岁月匆匆,经历了百年的风霜雨雪,寺依然还在,碑依旧挺拔。而当时题写碑额的丁炜仁,书写碑文的孔固及刻下石碑的解遵一,也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上面,从而见证了一段光照千秋的风云历史。此碑共计925字,碑文简洁生动,首尾贯通,史料翔实,文采飞扬,具有强烈的感受召力。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透过字里行间情真意切的表达看到一个普通文人的拳拳爱国之情。

网络配图

1143年,也就是朱弁被扣留17年后,宋金再次议和,朱弁得以回到临安。他得到了宋高宗的肯定,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南宋在军事上就弱于金国,所以朱弁提出的“内遵盟约,外修战备,积极进取,收复失地”的建议未被采纳,朱弁本人则于公元1144元在临安病逝,时年59岁。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云霏微”,这首朱弁在被扣留期间写下的《送春》,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读来让人触景生情,潸然泪下。而他和善化寺、朱弁碑及圆满大师之间感天动地的恩怨情仇故事也成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驻足寺间,一草一木,仿佛都在诉说那过往的历史烟云。

标签: 朱熹

更多文章

  • 朱熹身前饱受非议 死后竟靠权臣政治需要名扬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熹

    今年10月22日,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网络配图1187年,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几年后受当时南宋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老师。即位不久的南宋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充分反映了偏安江南的南宋朝廷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愿望。宋宁宗时的

  • 揭秘:历史上的朱熹究竟小人还是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熹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南宋宁宗庆元二年,一代大儒朱熹在一夜之间被整得斯文扫地,声名狼藉。身处骂名的朱老夫子没过几年就在一片“纳尼为妾”、“伪君子”、“假道学”的唾骂声中,悲怆地与世长辞。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

  • 朱熹节俭待客:请友人吃小米粥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熹

    朱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朋友呢?第二种可能:朱熹过日子就是这样节俭,节俭到了小气的地步。在他的鼓动下,朱熹被打翻在地,理学也被朝廷斥为“伪学”。朱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朋友呢?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他是为了教育辛弃疾。第二种可能:朱熹过日子就是这样节俭,节俭到了小气的地步。网络配图上回说到韩世忠怎样

  • 朱熹“纳尼为妾”之事莫须有 他为何上表承认?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熹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一代大儒朱熹在一夜之间被整得斯文扫地,声名狼藉。借用时下流行的话就是被重重地闪了一下腰,“闪”得朱老夫子没过几年就在一片“纳尼为妾”、“伪君子”、“假道学”的唾骂声中,悲怆地与世长辞。那么,历史上的朱熹究竟有没有“纳尼为妾”?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此事追根溯源,还得从“庆元党案”说起

  • 野史揭秘:朱熹不仅勾引寡妇媳妇还扒灰?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熹

    一代大儒朱熹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名人,世界的名人,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然而这样一位大师,在生前却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当前用莫须有的罪名—伪学逆造,打倒在地。弄得狼狈不堪,斯文扫地,含恨去世。网络配图 进行出于政治考虑,对他进行严厉的打击,禁锢,成为南宋文化思想界引人注目的咄咄怪事。

  • 朱熹为何要勾引寡妇扒儿媳灰?并非出于欲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熹

    一代大儒朱熹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名人,世界的名人,是孔子、孟子以来最精采的弘扬儒学的大师。然而如许一位大师,在生前却遭到了不合理的报答,被当前用莫须有的罪名—伪学逆造,打倒在地。弄得狼狈不胜,斯文扫地,含恨弃世。网络配图停止出于政治考虑,对他停止峻厉的打击,禁锢,成为南宋文化思惟界惹人瞩目的咄咄怪事。在

  • 朱熹为何会将尼姑纳为宠妾?真相到底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一代大儒朱熹在一夜之间被整得斯文扫地,声名狼藉。借用时下流行的话就是被重重地闪了一下腰,“闪”得朱老夫子没过几年就在一片“纳尼为妾”、“伪君子”、“假道学”的唾骂声中,悲怆地与世长辞。那么,历史上的朱熹究竟有没有“纳尼为妾”?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此事追根溯源,还得从“庆元党案”说起

  • 朱熹宣扬女子失节事大不能改嫁,却没有阻止自己妹妹改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熹

    根据史书记载,在春秋的时候注重西周礼法,依然还是有很多人不建议女子离异,很多王孙大臣娶一个寡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人有会对此议论纷纷。但到了宋朝的时候却出现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言论,为什么春秋时期的开放观念没有延续下来,反而后期人们的贞洁观念越来越重了?在春秋时期,汉人还是比较少的,人口主要集

  • 儒学大家朱熹究竟有没有纳尼为妾?一代大儒为何会变成“伪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朱熹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一代大儒朱熹在一夜之间被整得斯文扫地,声名狼藉。借用时下流行的话就是被重重地闪了一下腰,“闪”得朱老夫子没过几年就在一片“纳尼为妾”、“伪君子”、“假道学”的唾骂声中,悲怆地与世长辞。那么,历史上的朱熹究竟有没有“纳尼为妾”?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此事追根溯源,还得从“庆元党案”说起

  • 朱熹说的这句,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如何正确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宋,朱熹,儒林外传,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把“理”与“欲”的对立推向了极端,最终导致“以理杀人”。《儒林外史》里写了一个秀才叫王玉辉,读了几十年的程朱理学,结果越读越愚蠢。他的女婿死了,女儿要绝食殉夫,他竟然表示赞同,并怂恿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