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典故“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被称为 “闽学鼻祖”

揭秘典故“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被称为 “闽学鼻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240 更新时间:2023/12/7 1:37:38

杨时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杨时,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理学家,他不仅是将程灏、程颐兄弟的理学思想带入福建的第一人,还是“道南系”的开创者,这在中国理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关于杨时的故事。

杨时出生于公元1053年,卒于高宗建炎四年,享年八十七岁,在古代实属高寿了。在少年时期,杨时就展现出了非常高的才华,他聪明伶俐,非常好学,读书时候,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吟诗作对、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明溪县一带非常出名,是大家公认的“神童”。

虽然,他后来成为了一位理学家,但最开始接触的并不是儒学而是佛学。熙宁九年,杨时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参加科举考取了进士,从而有机会步入仕途。而且,在考取进士后,他被授予司户参军,但他却没有选择赴任,而是以生病为理由请辞,开始在家专心研究理学,并出了一本名为《列子解》的书。

后来,杨时到了洛阳,拜在程颢门下,向其潜心学习理学,并与同门的游酢、吕大临谢良佐,成为了程门的四大弟子。当时,多数学者都倾向于学习佛学,但是。杨时却对理学格外钟爱。在拜师之后,其对于理学的理解更加深刻,长进很大,这是常人所无法比拟的。

杨时的理学思想是他一生的闪光点,他对中国理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杨时学成之后,去了徐州,在当地做了司法一职。而且,在杨时为官期间,还撰写了一部书籍,名为《庄子解》。但是,一连出了两本理学书籍的杨时,并没有因此停止追求理学的脚步,相反,他更加努力刻苦,不断钻研。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他去拜了程颢的弟弟程颐,他同样是当时的理学大师。

虽然,此时的杨时,在理学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成就,并在这个领域内颇有名气,但是,他依然虚心求教,勤学苦读。最终,不仅继承了程门的理学,还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不断延伸,悟出了更多的理学真理。此外,杨时求学非常刻苦,其求学的过程后来还演化成为了一个成语故事,被广为流传。

就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程门立雪”。由于理学大师程颐为官的时候遭人陷害,不仅被免去了官职,还被流放故里。而且,那个时候,理学还算不上是正统学说,所以,备受官方藐视。在这种情况下,程颐决心归隐洛阳,而杨时知道这件事情后,便跟自己的同窗好友游酢一起赶到了洛阳,探望程颐先生。

那时,正好赶上隆冬时节,洛阳城内寒风凛冽,天寒地冻,杨时和游酢二人裹着衣服,背着北风前行,赶往老师的住所。一路上,两个人还不时地对理学进行探讨和分析,两个人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于理学的看法。就这样,两个人一边聊天,一边赶路,到了第二日黎明时分,终于到了程颐的住处。

但非常不巧的是,程颐刚好不在家,而是去了嵩山书院。虽然,两个人的身子早就冻透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是,因为想念程颐先生心切,所以,两个人决定继续赶路,去嵩山书院找程先生。终于,到了傍晚,两个人到了嵩山书院。满心欢喜的他们,以为可以见到程颐,但没想到的是,人们告诉他俩先生在早晨的时候,已经回家了。说来也真是不巧,没办法,两个人又返回了程先生家。

然而,当他们再次赶到程颐的住处时,先生正在闭目养神。两个人不忍心打扰大师,便站在屋外静静等候先生醒来。等到程颐先生醒来之后,发现二人正站在雪中,连忙把二人迎进门。而这个时候,屋外已经积了一尺多厚的雪。

杨时的理学,既继承了程门的理论,又在其中加以延伸,同时,对于后来的理学大成朱熹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杨时在理学的发展上,起到了承上下的作用。此外,他不仅在理学研究上颇有成就,还对理学的传播贡献巨大,是第一个将理学从北方带到南方,让理学之花在南方竞相开放。

所以,他又被世人称作 “闽学鼻祖”。

那么,杨时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作为一代理学大师,杨时一方面是追求理学真理的学者,另一方面是体恤百姓的父母官。之前,我们也提到,杨时在考取功名之后,没有选择做官,而是选择追求心中所想,从老家福建赶到了洛阳,投入程颢老师门下,专心学习理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杨时对于理学的学习是非常痴迷的。

而且,杨时对于理学的学习非常专一,且能够静心学习,不受当时佛家主流思想的影响,这一点非常难得。所以说,杨时是一个在学术上非常专一的人。此外,他在四十一岁时,再次拜师程颐,继续学习理学。哪怕自己在当时的学术界已经小有名气,但依然可以做到虚心求教,非常难得。同时,从程门立雪的故事中,也能体现出杨时不畏艰辛、一心向学、诚心求教、虚心刻苦的优秀品质。

而且,在杨时为官期间,他时刻以父母之心对待百姓,为百姓着想。

他在浏阳任职期间,当地发生了旱灾,他便请求朝廷开仓放粮,拨款赈灾,拯救百姓;当地发生水灾之后,他再次上书朝廷,请求给灾民们减免赋税,竭尽所能为百姓谋利益。

此外,他在浙江余杭县担任知县期间,听说奸相蔡京为了给母亲修建坟地,四处圈地,百姓深受其害,便毅然决然地向朝廷揭发了蔡京的专权,并将其暴政虐民的罪行公布于众。可以说,杨时的这种不畏强权,一心为民的做法,都体现出了他刚正不阿的做人之道,以及诚心服务百姓的为官之道。

标签: 杨时北宋

更多文章

  • 揭秘杨文广与穆桂英究竟是夫妻还是母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文广,穆桂英

    杨文广在北宋时期是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是杨延昭的儿子,曾经被范仲淹提拔做官,担任过侍卫军龙卫以及防御使等职位,在宋神宗统治时期曾经和西夏军作战过,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战功。后来还在争夺代州地区的时候进献过阵图和策略。在民间曾经流传过许多关于他的事迹,其中《杨文广征南》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那么《杨文广征南

  • 揭秘杨文广与穆桂英究竟是夫妻还是母子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文广

    杨文广在北宋时期是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是杨延昭的儿子,曾经被范仲淹提拔做官,担任过侍卫军龙卫以及防御使等职位,在宋神宗统治时期曾经和西夏军作战过,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战功。后来还在争夺代州地区的时候进献过阵图和策略。在民间曾经流传过许多关于他的事迹,其中《杨文广征南》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那么《杨文广

  • 杨文广与穆桂英是什么关系?揭秘穆桂英在历史中真的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文广,穆桂英

    杨文广与穆桂英有何关系熟悉杨家将作品的人对杨文广与穆桂英这两个人物都十分熟悉,但关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流传着很多的说法,有人说他们是母子,也有人说是夫妻,更有人说两者并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种说法呢?首先,关于杨文广与穆桂英母子关系的说法与文学和影视剧作品分不开。在这些作品中,认为穆桂英和

  • 历史上的杨令公有几个儿子, 杨文广又是谁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与三国、水浒一样,经过千年流传后已经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不过,由于戏曲、小说的巨大影响,人们所熟悉的杨家将与历史上的杨家将有着一定的区别,有的是历史的真实,有的则是文学艺术的虚构。本文要说的,恰好是两个典型的例子。说起杨家将,总不免了会提到杨业的儿子们。杨业有几个儿子呢?我们所熟悉的

  • 北宋末年为何杨家将都销声匿迹了?杨文广死后搬出了天波杨府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杨家将,杨文广

    七子去,六子归,杨老令公死在双狼山。杨家将威名传千古,潘仁美奸臣难翻身。事实上,按《宋史》记载,潘美、杨业等人与辽兵作战,辽国实力强壮,士气旺盛,杨业主张不可轻出,不如计取。监军王侁却认为他是怕了辽军,说不定有异心。潘美也持相似的观念。杨业没法,只好反击,动身前哭着对潘美讲,“此行必不利”,我是降将

  • 历史上的杨家将杨文广是什么样的人?杨文广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杨家将,杨文广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已久,无论是戏剧,还是评书,多以杨宗保为杨延昭子,杨文广为杨宗保子。但是,史书中却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明确记载杨文广为杨延昭的小儿子。那么,真实的杨文广又是怎么一个人呢?杨文广,字仲容,早年以将门子弟得以进入禁军服役。关于杨文广的出生时间现已不可考,有人认为出生于公元999年,有人认

  • 杨文广的儿子是谁?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文广,宋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杨文广的儿子是谁,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杨文广作为北宋时期著名人物,爷爷杨业,父亲是杨延昭,曾经在朝廷中做过侍卫亲军龙卫和防御使等官职。宋神宗统治时期曾和西夏作战过且立下了众大的功劳,升到步军都虞候,最终因生病不治而亡。历史上关于杨文广的儿子记载却并不是很明确,那么杨文

  • 张舜民《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舜民,《村居》

    村居 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译文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

  • 宋诗之村居鉴赏,张舜民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诗,村居

    村居,宋代张舜民,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这首诗采

  • 谢良佐拜师程颢,为什么背书背的好被批“玩物丧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谢良佐

    程颢是宋代的博学之士,一生著述颇多,且时常讲学,他与其弟程颐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彼时很多青年才俊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或不远万里,或不顾严寒地专程跑到二程门前去虚心请教,聆听教诲,心诚意坚。关于当时学子们求学二程的故事,有不少都留下了文字记载。二程像。其中就有我们小时候学过“程门立雪”的故事,说的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