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谢良佐拜师程颢,为什么背书背的好被批“玩物丧志”

谢良佐拜师程颢,为什么背书背的好被批“玩物丧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79 更新时间:2023/12/15 19:38:05

程颢是宋代的博学之士,一生著述颇多,且时常讲学,他与其弟程颐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彼时很多青年才俊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或不远万里,或不顾严寒地专程跑到二程门前去虚心请教,聆听教诲,心诚意坚。关于当时学子们求学二程的故事,有不少都留下了文字记载。

二程像。

其中就有我们小时候学过“程门立雪”的故事,说的是北宋大学问家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在程颢故去之后,自己已经40多岁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与好友游酢一起跑到洛阳去拜程颐为师。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待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杨时和游酢也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等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学生尊敬师长,虚心受教,以及求学心切的品质。

程门立雪。

从“程门立雪”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二程的学问在当时的文坛影响很大,很多学子仰慕其名,会登门虚心求教,聆听教诲。除了有杨时、游酢这两位在雪天立于门外的学子,今天要讲的谢良佐,他也曾拜师程颢。一开始也是有点小曲折,不过后来也是受到了老师的点拨,终成大家。

要了解谢良佐拜师程颢以及博闻强识为什么是“玩物丧志”的故事,我们先要从朱熹在其《近思录》中记载的一则有意思的语录说起。

朱熹在《近思录》卷二中记载:“ 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

这里的明道先生即程颢。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史书中记载他十岁能赋诗,十二岁居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道先生认为,如果一个人记忆力很强,能背诵很多东西,或认识了很多东西,用这些来炫耀自己,而不是真的去服膺这些道理,这叫“玩物丧志”。

博闻强识会是玩物丧志吗?

在我们看来,博闻强识、背诵如流,是很多人企及不了的能力,程颢先生为什么说一个人记忆力很强、能背诵如流、知道很多是一种“玩物丧志”的表现呢?这有一个背景。

谢良佐(1050年-1103年),字显道,是北宋学者、官员。他天资颖悟,博闻强识。作为二程高足,谢良佐集成并发展了其师的主要学说,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著有《论语说》,其核心思想被门人曾恬、胡安国所录《上蔡先生语录》,经朱熹编辑为三卷《上蔡语录》。

谢良佐的少小就很聪慧,读了很多书,学问很好。青年时嗜好历史,当他前去拜师程颢时,程颢问他:你平时读什么书?谢良佐说:史书。程颢顺手从成堆的史书中随便抽出一本,翻开一段,他诵读如流,把程颢提到的一大段整个背诵了下来,一字不差。程颢再抽出一本书,从中翻开一页,谢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之后,谢良佐恭敬地站立着,本以为自己的博闻强识能得到老师的称许,不料程颢老师只说了四个字:玩物丧志。谢良佐登时面红耳赤,汗如雨下。

玩物丧志本意是指人在器物上流连忘返,不知退离而被外物牵着走,没有了己心,丧失了意志。

谢良佐在遇见程颢之前,已学了很多知识,记忆力又好,能记诵大段书章,可以说是一个“学霸”般的存在,但是这样学知识似乎也有点苦学力行的味道。入程门之后,谢良佐留心观察程颢老师平日读书的样子,发现老师读书也是一行行看下去,一个字都不漏过;讲学引述时也是一字不落地背出。谢良佐心下大为不服:明明你自己读诵文章、讲学引用时也是一字不落,我把一段段文章篇目背下来时也是一字不落,你却说我是玩物丧志,这是什么道理?

后来,程颢老师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就给他讲了道理,说:我记得熟,是自然而然记得熟,能够随时联想起来;读书时不漏掉一字,是因为我服膺这里面的道理,唯恐自己吃不透、学不会。你记得熟、背得多,是竭力强记、勉强为之,你是不是真的懂?很难自说;且你是以此来向别人炫耀,那是有问题的。之所以批评你玩物丧志,是因为能背诵大段词章这种事情,实在是雕虫小技、无须如何夸赞。史书浩如烟海,大段大段地背下来,把精力放在强记、博记上面,还自鸣得意,实在是干了一件愚蠢的事情。以记忆力强,能背诵很多东西为荣,那是一种堕入恶趣,是玩物丧志。

原来“玩物丧志”是这个意思,谢良佐顿时明白了老师说的道理是做学问应该自然而然、明理见心的道理。正是在拜程颢为师之后,谢良佐才终于告别了这种背诵大段词章的苦学式的求学道路,将学问、道理慢慢地消化在自己的腹内心海,时间长了也能记诵引述,在需要用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来,由此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学问者。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把它背下来吗?这是基本功。然后接下来,我们记诵了知识之后,随时随地去细思、去深思、去精思这些文章的义理。等到我们融会贯通了,吃透了书本中的义理,进入第三阶段,我自然而然心悦诚服,服膺了这些道理了,我自然会把书本中的义理作为我立身行事的准则,这样大道跟我们个人才能融汇一体,这样才是记诵的目的。

所以明道先生说“记诵博识是玩物丧志”,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告诉我们求学时不要舍本逐末,如果说我们能够把书本篇章记诵下来,是因为我们对大道了然于心,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就像是要自省吾身:是不是我们背诵出来的言辞,就是自己内心真正懂得了的知识、义理。

标签: 谢良佐

更多文章

  • 上蔡书院和宋朝谢良佐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上蔡书院,谢良佐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唐中叶到清末,历代名贤杰士以书院为桥梁,传道济世、兼容并蓄、传播思想、自由讲学,经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

  • 古代读书人谢良佐高贵气格折服宰相,现代人比不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谢良佐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记录这样一件事,给人印象颇深,亦颇耐今人寻味:“谢良佐,字显道。韩师朴在相位,闻其贤欲招之而不敢。乃遣其子以大状先往见之,因具道所以愿见之意。”贵在相位,听说谢良佐是位贤士,欲招之而不敢。从“不敢”二字可知,这位谢良佐应有几分严正孤傲,至少是不能轻易“招之”的。大状,繁于名纸,也

  • 谢良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谢良佐,汉朝

    程门四先生之一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程门四先生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个称号,其中的很多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如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就是其中之一,谢良佐。谢良佐,人称为上蔡先生或者是谢上蔡,他是北宋的官员,同时还是一名学者,谢良佐自己创立

  • “谈虎色变”,程颐眼中什么才叫“真知”?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程颐

    我们每个人对周围的事物都会有些看法。有些认识是较为肤浅、流于表象的,如和某人有一面之交,认得名字而已;有些经过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你喜欢哪只球队,知道他们用什么方法赢得比赛;有些是自己非常熟知的,如自己从事的某种职业或朝夕相处的人。不同的认识层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也习惯性认为自己熟悉的知识

  • “北宋五子”有一对是兄弟,“洛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程颢,程颐

    “二程”才高,却伤害了无数女性,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二程”指的是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他们同为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其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大体一致,都是以“理”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万事皆出于理”。哥俩曾先后在洛阳的嵩阳书院长期讲学,所以其学术思想被称为“洛学”,与周敦颐

  • 揭秘: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与青楼女子张彩萍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晏几道,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晏几道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北宋宰相晏殊一生富贵,被誉为贤相,意外的是,却跟儿子晏几道因一个青楼女子张彩萍,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晏殊初见张彩萍,就被她的蕙质兰心吸引,此时,他年逾五十,日暮西山。而晏几道已经长成了翩翩少年,也和张彩萍有过一面之

  • 宋朝诗人晏几道的《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原文及解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晏几道,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晏几道《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碧落秋风吹玉树。翠节红旌,晚过银河路。休笑星机停弄杼。凤帏已在云深处。楼上金针穿绣缕。谁管天边,隔岁分飞苦。试等夜阑寻别绪。泪痕千点罗衣露。”宋朝晏几道《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李商隐有一首七夕的诗堪

  • 晏殊与晏几道之间是什么关系?晏殊死后晏几道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晏殊,晏几道

    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晏几道是晏殊第七个儿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晏几道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父亲晏殊官居相位,比起政治上的建树,其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文采和词作。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已47岁,算是老来得子

  • 宋朝诗人晏几道的《更漏子·柳丝长》原文、译文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晏几道,宋朝

    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更漏子·柳丝长》宋代:晏几道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译文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

  • 北宋著名词人,赏析晏几道的《六幺令·绿阴春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晏几道,北宋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晏几道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南昌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第七子。晏几道一生仕途不顺,缘其个性耿直,不肯依附权贵,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晏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