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最具争议的雄主,赵武灵王到底为人如何?

战国最具争议的雄主,赵武灵王到底为人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480 更新时间:2024/1/23 15:47:0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武灵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战国时代,因其乱局,是以雄才伟略之君主亦屡出。如秦之惠文王、楚之昭王、魏之文侯、燕之昭王,而其中于中国历史最具强大意义者,莫过于赵武灵王赵雍

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即赵武灵王,嬴姓,赵国人,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于赵国首都邯郸。

赵武灵王之雄才伟略,在其父赵肃侯去世时已然崭露头角。当时魏、楚、秦、燕、齐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其实为讨伐)。因赵肃侯生前英雄一世,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赵国俨然成为北方新霸。尤其是魏惠王,曾遭赵肃侯连续发动合纵攻势,使魏国霸业受到严重削弱。赵肃侯死后,魏惠王即首先发难,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意图趁赵国新君年幼之际,伺机图赵。

十五岁之新君赵雍在托孤重臣肥义帮助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鱼死网破之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大军”。赵武灵王下令赵国全境戒严。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进入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位于秦、魏、楚、齐之间的国家,使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形结构,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又重赂越王无疆,使之攻楚,先把与赵国无大仇之楚国注意力转移到越国身上。另外又重赂楼烦王出兵燕和中山。中山在楼烦的攻击下,也无暇顾及对赵国的趁火打劫。

在战略部署完成之后,赵武灵王命令前来吊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魏、秦、齐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而且赵、韩、宋联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占赵国便宜之念。少年赵武灵王初涉君位便经受住一次严峻考验。

国内大局稳定后,赵武灵王即励精图治,在其周旋之下,助燕昭王即位,稳定了燕赵大局,并在秦武王在周举鼎绝膑而死的情况下,逼迫秦武王庶母宣太后立公子稷为王,是为秦昭襄王,并强迫秦国以楼缓为相,从而奠定秦赵友好关系。

赵武灵王于中国历史之最重大意义,在于其对国内成功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志在灭秦。单说赵武灵王在成功改革军事背景下,向北拓展国土,击灭中山国,夺取林胡和楼烦大片土地,设立雁门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以北至内蒙古间地区)和云中郡(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南,长城以北之间),迫使林胡和楼烦等游牧民族大幅向北迁移。赵武灵王并派人修建两道长城,以阻止林胡和楼烦南下。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狼山一带;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至河北张北一线。

在赵武灵王经营之下,赵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赵武灵王曾于信都的信宫(在今河北邢台)大会天下诸侯。《太平寰宇记》云:“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史记》曰:“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又说“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

然而,就在赵武灵王事业如日中天时,赵武灵王却错误地将王位传给其爱妾之子赵惠文王赵何,而自己则称为“主父”。其初衷是,自己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不测,以此确保在自己有生之年把政权平稳过渡给接班人,而且还要“扶上马,送一程”。然而,由于赵武灵王在选择继承人时却犯了感情用事之大忌,其在政权交接时,于前爱妾之子公子章和后爱妾之子公子何中间踌躇不定,左右为难,最终酿成“沙丘之乱”,以致公子章被公子何杀于主父宫,而自己亦被饿死于沙丘,一代伟王,终死于自己儿子之手!

赵武灵王本为一位有为之君主。若非在继承人选择上感情其事(因其二子皆很优秀,且二子之母均为武灵王最爱的妾妃之一,武灵王是以在选择继承人上大乱其心,犹豫不决,以致沙丘之乱),其所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和先进的军事制度,很可能会加速赵国统一中原之进程,则中华历史之走向,很可能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可惜的是,在中央集权体制之下,父死子继的传统和立贤立长的矛盾,始终是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以赵武灵王的智慧和勇气,在战国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之下,没有以法制的形式和民主的方法,把王国嗣君选择进一步制度化、法制化和民主化,不但成为中国历史的千年之憾,亦成为赵武灵王本人悲惨命运的最终肇因,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然而,即便如此,武灵王之政权设计和其军事改革,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王权。所以尽管赵武灵王自己最后死于非命,但在这场政变中由于赵王何牢牢掌握着经赵武灵王改造加强的王权,才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叛乱,赵国反而一跃成为当时之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战的主角,在这层意义上说,赵武灵王仍不啻是战国时期的一代雄主。

标签: 赵武灵王战国

更多文章

  • 南宋文学家周必大有什么成就 如何评价周必大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周必大

    周必大是南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周必大简介如下:周必大生于1126年8月15日,死于1204年10月25日,自称为平园老叟,祖籍是河南郑州人,出生于今天的苏州。周必大少年时多有磨难,四岁丧父,母亲王氏在外祖母家教导周必大读书,十二岁时丧母,跟随伯父到处飘泊,他不怕困难,勤奋学习,终成一代栋梁之

  • 文学家周必大能够深得皇上敬重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学家周必大,周必大

    周必大是南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周必大简介如下:周必大生于1126年8月15日,死于1204年10月25日,自称为平园老叟,祖籍是河南郑州人,出生于今天的苏州。周必大少年时多有磨难,四岁丧父,母亲王氏在外祖母家教导周必大读书,十二岁时丧母,跟随伯父到处飘泊,他不怕困难,勤奋学习,终成一代栋梁之

  • 周必大的成就有哪些 周必大的故事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周必大的成就,周必大

    周必大是南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周必大简介如下:周必大生于1126年8月15日,死于1204年10月25日,自称为平园老叟,祖籍是河南郑州人,出生于今天的苏州。周必大少年时多有磨难,四岁丧父,母亲王氏在外祖母家教导周必大读书,十二岁时丧母,跟随伯父到处飘泊,他不怕困难,勤奋学习,终成一代栋梁之

  • 葛邲怎么读 葛邲生平简介 葛邲怎么死的 葛邲的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葛邲,南宋,宰相

    葛邲生平简介葛邲(1135 ~1200年),字楚辅,南宋左丞相,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生,江阴青阳人,葛邲自小受家学熏陶,博学多闻,机敏干练,年轻时以祖荫而授建康上元(今南京江宁)县丞。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葛邲高中进士,当上了国子博士。在一次论州官受纳及鬻爵之弊的对策中,得孝宗奖谕,授

  • 南宋枢密使赵汝愚为什么强迫皇帝退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汝愚

    这人强迫皇帝退位,但大家都赞他;被权臣贬官,连学生也帮他叫屈,这个人名叫赵汝愚,是宋朝光宗时期的枢密使。宋朝皇室有两大特点,一是家族不昌,二是精神病人多。家族不昌盛表现在生育能力低。因为无子,皇位旁落的就有仁宗、哲宗、高宗、宁宗四位皇帝。皇室中有精神病的则有宋太祖弟弟赵廷美、长子赵德召,宋太宗长子赵

  • 赵汝愚在策划“绍熙内禅” 扶立宋宁宗继位方面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汝愚,宋朝,宋宁宗,宋孝宗

    赵汝愚 赵汝愚祖籍饶州余干(今江西余干县),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八世孙。尽管出身高贵,他却并非纨绔子弟,从小就聪明好学,很有志向,说出了“大丈夫留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这样的话。“明明可以靠出身,他却偏偏要靠才华。”赵汝贵不依靠家族,靠自身努力于宋孝宗乾道二年高中状元,这可以说是相当励志!之后他担

  • 南宋大臣余端礼生平简介 历史如何评价余端礼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余端礼,南宋,宰相

    南宋大臣余端礼生平简介余端礼(1135年—1201年),字处恭,衢州龙游(今浙江衢县东北)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知湖州乌程县,孝宗召为监察御史,迁大理少卿、太常少卿,进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绍熙四年(1193),召拜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事(《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四)

  • 京镗怎么读 京镗生平简介 京镗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京镗,南宋,宰相

    京镗(1138 —1200)字仲远,南宋丞相、词人,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知江州瑞昌县。孝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淳熙十五年,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光宗绍熙二年(1191),召为刑部尚书。五年,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拜右

  • 南宋丞相京镗的作品 京镗的词作集萃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京镗,南宋,宰相

    京镗(1138 —1200)字仲远,南宋丞相、词人,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知江州瑞昌县。孝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淳熙十五年,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光宗绍熙二年(1191),召为刑部尚书。五年,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拜右

  • 南宋宰相谢深甫生平简介 谢深甫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谢深甫,南宋,宰相

    谢深甫(1139~1204年):南宋宰相,字子肃,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理宗皇后谢道清为其孙女。乾道二年(1166)进士,历官知青田县、大理丞、提举常平、参知政事、右丞相,封鲁国公,时有人上书乞斩朱熹以绝道学,斥为狂妄,以少傅致仕。南宋宰相谢深甫生平简介聪明好学 皇帝器重谢深甫年少时颖悟异常,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