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世宗又不是一个昏君 赵匡胤兵变时候为何天下皆背叛

周世宗又不是一个昏君 赵匡胤兵变时候为何天下皆背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891 更新时间:2024/2/13 14:25:54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匡胤兵变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五代十国中,周世宗柴荣号称第一贤君,然而在他去世半年后,赵匡胤就发动陈桥兵变,攻破开封,建立宋朝。

不出一年工夫,原本属于后周的广大地盘,尽皆归属于赵宋。虽然期间也有泽州李筠、扬州李重进起兵反抗,但绝大多数藩镇都是传檄而定。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一二百年间藩镇林立,拥兵自重,只是表面臣服朝廷。就算是赵匡胤拿下开封,那也只是击败了后周皇室,为何天下没有再度如前朝一般陷入混战呢?

必须承认,周世宗确实有才。

相比同时代的其他君王,他推行善政,多有改革,尤其是强干弱枝方略,对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有着重大影响。宋太祖正是以周世宗作为参照,才能制定下“杯酒释兵权”,削夺藩镇权力,以及先南后北,最后对付契丹的治国方略。

可是,周世宗治国时期实在太短,从他登基称帝到最后病逝,不过短短五年。

五年间他南征北战,屡动兵戈,虽然也开疆拓土,建立赫赫功业。也正因为屡兴兵革使得国内劳苦,他日夜忧思,又养成暴躁性格,往往与臣子一言不合便施酷刑。

故此,周世宗在世之时,天下诸侯尚忌惮其威势;一旦归西,各路诸侯无不蠢蠢欲动,尽皆生出反叛之心。

相比周世宗易怒寡恩,宋太祖赵匡胤就显得豁达仁慈,知人善任。就算是面对昔日仇人,也能宽宏大量,唯才是举。

赵匡胤青年时曾外出游历,来到随州,随州刺史董宗本,与赵匡胤的父亲是旧相识,又见赵匡胤年青有为,对赵匡胤颇为器重。

赵匡胤也确实有才,无论是校场比武,还是行军布阵,总能赢得满堂喝彩。短短时间,赵匡胤就成为随州众将士的偶像。

董宗本有个儿子叫董遵诲,他与赵匡胤年纪相仿,本来董遵诲是随州第一太子爷,无论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整日都被鲜花掌声包围,谁料想赵匡胤到来后,将他的风头全部抢去。董遵诲心中难免有气,于是董遵诲想方设法羞辱赵匡胤,甚至不惜派人暗杀。

赵匡胤颇有眼色,逃过危难后主动离开了随州。

一晃十余年过去,董遵诲接替父亲出任随州刺史,成为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他本有些沾沾自喜,谁料想一朝风云变幻,赵匡胤摇身一变,成了宋太祖。

赵匡胤称帝后,将董遵诲召入京城,董遵诲想起昔年往事,胆战心惊,以为赵匡胤必会收拾自己。谁料想抵达京城后,宋太祖竟提拔董遵诲,封他为通远军节度使。

董遵诲的母亲被契丹掳掠为奴,董遵诲多年寻找不得。宋太祖又派人出使契丹,花费数万两银钱将董遵诲的母亲赎回。董遵诲感激涕零,再三表示即便为宋太祖而死,而心无所憾。

宋太祖却道,昔年在随州时,就亲眼见识过董遵诲才干。只需董遵诲用心治军,为国效力,他自然能永享富贵。

其他开国之君往往滥杀功臣,尤其是对那些昔日功爵超过自己的人,更是不能容忍。

赵匡胤称帝之前,是后周禁军殿前都指挥使,他的顶头上司叫做张永德,曾担任殿前都检点,此人本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在军中在朝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

若非是周世宗柴荣忌惮张永德威名,临终之时特意将张永德都检点罢斥,逐出京城,赵匡胤也就没有机会升任都检点,发动陈桥兵变,开国称帝。

对于张永德这样一样军中耆宿,任何一位帝王都必然心生忌惮,若是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必然会想方设法将其除去。

宋太祖对这位昔日领导颇有情义。称帝后,他依然顾念旧义,不但让张永德享有军中无上高位,且让他执掌兵权,为邓州节度使。

邓州有军士受到张永德责罚,此人心怀仇恨,连夜赶赴京城,状告张永德谋反,宋太祖本可趁机将张永德拿下,然而宋太祖偏偏将这军士抓起,派人送往邓州,交张永德全权处理。

张永德见到这个军士,只是将他打了十板子就放走了。

宋太祖是武将出身,做事却深谋远虑。他没有重赏这个告状的军士,没有将军士斩杀,而是将其送给张永德处理。他如此做,一方面可以告诉张永德:我对你很信任;另一方面也是警告张永德,你做事情要谨慎。

宋太祖一生说过许多话,其中有一句流传甚广,叫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说这句话时,宋太祖身边只有他最为信任的谋士赵普,故此,话语间没有任何掩饰,道破历代帝王的真正用心。

其实,宋太祖还有一句话,也说得非常有力,叫做“犯吾法者,唯有剑耳!”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对武将很好,往往给他们高官厚禄,让他们得享富贵。其实,得享富贵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得有任何违法之事,尤其是不得对大宋江山有任何觊觎之心。一旦涉及贪污,涉及谋反,就算此人再是位高权重,再是与赵匡胤

关系亲密,他也会毫不犹豫将其斩杀。

正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对天下诸侯有恩,有义,有法,他才能够在短短一年间就将原属后周的各路藩镇尽数收服。

标签: 后周赵匡胤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 原本的后周皇帝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匡胤,黄袍加身

    还不知道:赵匡胤夺权后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匡胤想必大家都知道点儿,大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959年,号称“五代第一明君、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柴荣—一代英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本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但其旋即在陈桥驿

  •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那么讨厌战国时期的白起?还将他踢出武庙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匡胤,白起

    你真的了解赵匡胤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武庙是唐朝时期开始,唐玄宗为祭祀历代的名将建立的庙宇,当时武庙的主神是周朝开国太师姜子牙,副祀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包括张良在内的十位名将分坐左右,白起为左列之首,张良为右列之首,足以见得对白起的推崇,到唐德宗时期,武庙增加祭祀古今名将六

  •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死因奇特都没超过30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匡胤,宋朝

    你们知道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烛影斧声”,是历史上的一个悬案,一般史家都认为赵光义有弑兄的嫌疑。虽然说中国的帝位继承传统有“兄终弟及”一说,但那是在“父死子继”无望的情况之下做出的无奈之举,而赵匡胤有四个儿子,虽然早殇了两个,但另两个——二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

  • 宋朝一直被外族侵扰和欺负 赵匡胤为何还能和唐太宗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匡胤,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赵匡胤和宋朝,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宋太祖赵匡胤自创立宋朝以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一心致力于国土的统一,也曾先后通过数次战争平定了很多周边不稳定政权,但是在他去世之前,边境仍然反叛不断,还经常受到外族的侵扰。后来的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边境少数民族的祸乱一直

  •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什么没过多久就收回兵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匡胤,北宋

    对赵匡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军事家,武术家,宋朝的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次子,母亲为杜氏,也就是昭宪太后。赵匡胤在后

  • 宋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奸臣?这与赵匡胤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

    对宋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朝代,在众多的朝代之中,不管这个朝代怎样的强大鼎盛,都会有一个通病,就是都会有奸臣的出现,但是在历朝历代中,奸臣最多的应该是宋朝,例如丁谓、高俅、秦桧等奸臣,这些人的名字一出现大家就知道

  • 周邦彦《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诗词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周邦彦

    原文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鉴赏赏析前人评清真词,多认为其词之风格为富艳、典丽,细密多变,但这首词作却写得颇为明快晓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相思之情叙写得相当动人。此词为伤离怀旧之作

  • 周邦彦《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诗词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周邦彦

    原文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鉴赏赏析上片是这位少妇从闺中往外看所见到的景象。暮春时节,一阵微雨过后,几点凋残的花朵因被雨水沾湿在花枝上,所以还没有随风飘落,似乎是留恋这美好的春光,依依不忍离去。淡淡的斜晖,透过一带疏篱把她最后的

  • 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菩萨蛮主要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邦彦,菩萨蛮

    《菩萨蛮·梅雪》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周邦彦,收录于他的文集《片玉集》当中。其中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比较常见的”菩萨蛮”,而“梅雪”才是该词真正的名称。该词乍看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就是一首普通的写景词,实则是通过吟咏梅雪来抒发漂泊在外的异乡人的艰辛,其中也暗含了飘零不偶的感概。全词只有八句,但是句

  •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渡江云主要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邦彦,渡江云

    《渡江云·晴岚低楚甸》是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周邦彦的作品。其中”渡江云“是词牌名,“晴岚低楚甸”则是词的第一句。这首词一共分为了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的是杨柳逐渐抽芽的初春时节,下阙写的是水槽已经慢慢长长的深秋时节,作者通过描写春天和秋天截然不同的两种精致,表达了在旅途中对春色的喜爱以及对命运困苦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