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宋太祖赵匡胤神秘死亡背后的​历史秘闻​

揭宋太祖赵匡胤神秘死亡背后的​历史秘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05 更新时间:2024/3/2 8:32:04

赵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饮了毒酒。在各种有关史料中几乎一致记载,赵匡胤是在与赵光义饮酒之后才死去的。

公元976年10月19日的深夜,宋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被人谋杀于东京开封府皇宫里的寝殿,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件惊天大案。这件大案从形式上来说,至今未破,可以说是悬了1000年的千秋悬案;但是从事实上来说,在南宋孝宗时,此案实际上已经破了。

网络配图

孝宗朝的礼部侍郎、南宋着名史学家李焘经过认真考证,把此案的作案人赵光义与他的死党程德玄、王继恩两人在当时(10月19日与20日)的活动写得清清楚楚,整个记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全文由宋孝宗亲自审阅一遍,因此可以认为已经得到宋王朝官方的认可,有意让这件大案的真相流传后世。当时为什么没有公开宣布破案,自有不得已的苦衷。

请想一想,直到今天,世界上不是还有些大案不能公开解密么!如果把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宣布为非法,那么宋代的历史将如何写法?好在时间已经过去了1000年,皇帝制度在中国早已结束,我们要了解此案案情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各位读者如有兴趣,那就不妨来共同探讨这件大案的真相吧!

因为犯罪者赵光义本人在谋杀了亲兄赵匡胤之后,随即夺得帝位,控制现场,不许立案,不许调查。在他做皇帝的22年中间,更是组织班子,修改史书,制造舆论,吹捧自己,对于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记载,尽力加以销毁,因此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已经很少。但是对一位被老百姓所推崇的开国之君的含冤惨死,很多人是不服气的,是寄予同情的。赵光义不可能一手遮尽天下人耳目,有关此案的真相仍在悄悄地流传,赵光义本人又做了许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蠢事,弄巧成拙,欲盖弥彰,更加引人议论,到了他死后,揭发他的材料、批评他的文章越来越多。积累了1000年,数量不少,要浏览一下这些材料,少说些也得个把月。还要不断地通过分析,归纳,才能理出头绪。为了给读者节省时间,作者愿意多费一些工夫,把经过分析的史料向各位重说一遍,陪你进入1000年前皇宫中的案发现场,回溯一下发案的经过。

网络配图

这一年开封冷得很早,到了10月19日,已经北风骤起,大雪纷飞。官家(当时的臣民,特别是宫内的内侍和宫女都习惯称皇帝为官家)当天一个人宿于寝殿,召晋王(当时臣民习惯称赵光义为晋王)入宫一边饮酒,一边商量国家大事。因为谈话的声音很低,门外听不清楚。一会儿,晋王出门,挥手叫几个内侍退出,远立于寝门之外。大家不敢违命,只好远远站着,一声不响,注视那门里的动静。宫内挂着青布制成的门帘窗帘,隔着帘布只看到红烛高烧,看不清两个人有何动作。

不久,谈话的声音渐高,好像有所争执。晋王连连起身,似有谦让逊谢的动作。这时烛影摇晃,光线或明或暗,只听到在争执中,官家以柱斧频频戳地,大声对晋王说:你好自为之!声音激越而凄厉。以后即久无声息。晋王离开之后,约在四更时分,内侍入内巡视,发现官家目闭口张,已经辞世。内侍急报宋皇后。宋皇后命内侍王继恩急呼赵德芳(官家少子),但是王继恩不呼赵德芳,却把晋王呼来。

网络配图

宋皇后在寝殿等候,一见王继恩进来,忙问德芳来了没有?王继恩回答:是晋王来了。宋皇后一见晋王,大吃一惊,连忙呼晋王为官家,并且说:“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晋王回答:“共保富贵,不必担忧。”

当时内侍、宫女所见到与所听到的赵匡胤临终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为什么会如此,当然不是他们所能了解的。后来有人仔细地记下了这一幕,称之为“烛影斧声”,却也十分贴切。烛影摇晃是他们亲眼所见,柱斧戳地为他们亲耳所闻,足见都是实事求是,并未添油加醋。

但是根据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事,案情的框架已经全部说清,犯罪者活动的时间地点已经处处落实,大案已破,只差对外公布而已。现在有些大案都有代号,用“烛影斧声”作为此案的代号也很适宜。“烛”和“斧”都是古代的东西,说明这是一件古代的案子,“烛影斧声”也像一本侦探小说的书名或者一部电视连续剧的片名。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他杀还是病故?赵匡胤的离奇死亡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一:宋太宗弑兄?说到太祖的死亡,颇有离奇色彩,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离奇色彩才产生了死亡之后的一系列谜团吧。在正史中对于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一段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似乎关于太祖的死亡显得颇为突兀。关于太宗继位之事也描述为颇为传奇。正史中记载先皇驾崩以后

  • 烛影斧声?揭秘宋太祖赵匡胤真正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是一位了不得的皇帝。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虽然《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下面让我们一探究竟!宋太宗赵光义“弑兄夺位”网络配图赵匡胤

  • 喜好热闹!原来宋太祖赵匡胤也玩微服私访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前本来是个闯南踏北的好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一道宫墙把他与外界喧哗热闹的社会隔绝开来。然而他喜好热闹的习性和对自己皇位深深的担忧常常促使他走出宫去,微服私访。《续资治通鉴长编》曾有“太祖初即位,亟出微行”的记载。《涑水纪闻》、《邵氏闻见录》中都记载有宋太祖微服私访到宰相赵普家的故事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是力挽狂澜还是谋权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

    传说赵匡胤降临人世就非同凡响,“红光满室,紫气盈轩,遍体显出金色,异香围裹,旬日不散。”所以起初起名为“香孩儿”。因为父亲赵弘殷是个军人,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军官,骁勇善骑射。由于母亲杜夫人头胎就生的一位公子,起名叫匡济,可惜夭折了,“香孩儿”出生不久,正逢赵弘殷奉召出征,为图吉利就把“香孩儿”改叫赵

  •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为何会成为一桩千古谜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

    关于赵匡胤之死,《宋史·太祖本纪》只有寥寥两句话,可谓惜墨如金:一·“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二·“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杜太后是太祖赵匡胤之母,太宗赵光义是太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兄终弟及”在卷帙浩繁的中华史料里也并非没有先例,然而,一众多如牛毛的稗官野史、私家著作、论史笔记却绘声绘色,众说

  •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至死也想要迁都洛阳?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

    洛阳素有古都之称,在历史上洛阳也是九朝的古都。今天来跟随小编走进历史,来看一看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也要迁都洛阳呢?北宋初年,宋太祖曾经有过迁都洛阳的提议,这一项提议最终因为大臣的强力反对而最终得以作罢。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之地(时为后唐禁军兵营)

  •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迁都洛阳或者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

    众所周知,宋朝时期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叫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而南宋则因为历史原因,首都在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开封大家应该多少都了解,属于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如果说初期定都开封还情有可原,那么统一中原后宋太祖为什么不迁都呢?这其实很让人费解,但也是有其历史原因。开封在战国时曾为魏都,当时叫大梁

  • 揭秘:年少的赵匡胤会成为军中神话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

    作为一位将军,作为一个帝王,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勇武,更多的是敌我双方的了解,对战争趋势的判断。在赵匡胤的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选择,其实还并不是高平之战,而在更早。25岁之时,郭威即位,赵匡胤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父亲的庇护,成为禁军的一名军官。而这时的柴荣,拜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但朝中多有大臣不从。

  • 宋朝秘史:宋太祖赵匡胤其实是个完美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

    军人家庭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无疑是历史上的伟大皇帝之一,是他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和他弟弟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陈桥兵变、袭占荆湖、攻灭后蜀、平定江南,种种功绩都表明,赵匡胤绝对是个天才!对于大宋王朝来说,赵匡胤是开山鼻祖。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