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初年赵匡胤曾想迁都,却为何没能成功?

北宋初年赵匡胤曾想迁都,却为何没能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05 更新时间:2024/1/26 3:19:57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之地(时为后唐禁军兵营),也是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民间一说其十二岁出游,另一说他曾在此生活二十余年),数十年戎马,一直难有机会故地重游。

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传说太祖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时,欣喜怀恋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从某处土坷里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爱不释手地带在了身边。

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太祖突然提出了迁都洛阳,令群臣大为惊骇,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也让太祖满心不悦,索性在洛阳一住两个月,拒绝东返开封,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如此僵持的两个月对群臣无疑是一种折磨,洛阳的日子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最后,终于由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劝动了太祖,虽然还是心有不甘,但悻悻之间总算肯起驾回京了。五个月后,开创了大宋江山的一代圣主在开封的皇宫中猝然亡故。

网络配图

这就是宋初的所谓“迁都之议”。如果是不太熟悉宋朝历史的人,初听这个故事,也许会得到以下一些印象:一,宋太祖和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皇帝一样,想起一出是一出,明显带有孩子气,很不好伺候;二,这个皇帝又算是很讲民主的,赌气归赌气,最终还是能听从臣僚的反对意见,放弃自己一心想做的事,作为皇帝,这已经殊为不易;三,没能迁都洛阳有可能是他人生最后阶段里一个比较重大的遗憾。

比较而言,宋太祖确实算得上仁厚之君,同时也确实有难伺候的一面。不过,研究和关注宋史的人普遍认同赵匡胤提出迁都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他的这一想法未能付诸实施,是整个国家的重大遗憾。如果当时真的将国都迁至洛阳,或许两宋绵延三百年受困于北方边患并两次亡于外族的悲剧命运就可以避免。

从地形来看,洛阳坐拥山川之险,“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而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如果仅从这种自然条件上比较,洛阳和开封作为国都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满朝文武一致反对迁都,当然会有这之外的其他原因。

开封在战国时曾为魏都,当时叫大梁,后又改称汴州。隋朝开通的运河经汴梁入江淮,使这里成为了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到唐朝中后期,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经济中心移至南方地区,汴梁则成为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五代时期,汴梁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之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周世宗柴荣时,汴梁已经拥有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商业繁荣,已颇具帝都风范。再经过赵宋王朝十几年经营,汴梁城“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而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此时提出迁都,确实有动摇国家根本的感觉。何况此时的洛阳(包括长安)由于自唐朝后期开始的连年战乱,城市破坏严重,经济凋弊不堪,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作为国都的条件。而事实上,长安自唐后、洛阳自后晋石敬瑭迁都开封,都再也没有成为过任何王朝的国都。

网络配图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所以最初定都开封谈不上选择,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袭。开封确实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此前定都于此的都是短命政权,但宋太祖雄才大略,大宋开国后即开始为开疆扩土而南征北战,战略上以攻为主,战场主要在别人的地盘上,十多年来国都从未受到过威胁,而开封的通达便利更成为了利兵利战的优势。应该说,宋初定都开封是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客观需要的最佳方案。

问题在于,当大宋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南方诸国而将目光转向北方时,形势却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北方的契丹,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成功阻止了宋军向北的步伐。宋太祖三次攻打北汉,皆受挫而返。当战略上的进攻转化为对峙,作为一个身经百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从心而产生失望和无奈,也当然会意识到巨大的危险。北汉在黄河以北,与汴梁仅相隔一河。而强大的契丹也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如何抵挡辽军铁骑?

要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所以驻守开封的禁军数量急剧膨胀。那些已经习惯于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们,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师或许会感到心安,而太祖则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军队庞大对国力的巨大消耗。他提出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只可惜,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大臣们的理解,最终在赵光义“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不得不做出妥协。

其实,对于这次迁都之议还有另一种猜想:御弟赵光义早有谋位的野心,一直在做着精心准备,他作了十几年开封府尹,在京城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不管太祖对此是不是有所觉察,迁都之议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他当然要竭力反对。而大臣们不过是受了他的鼓动,帮他制造氛围而已。这样的分析“阴谋论”色彩过重,却并非没有道理,此后事态的发展,甚至包括太祖几个月后的诡异死亡,都可以作为怀疑赵光义的理由。

网络配图

在最终做出妥协时,太祖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此语在百年以后验证。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十分之九的财力,却仍无力阻挡外敌的入侵。开封终于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军攻陷,北宋灭亡。

当年,在从洛阳返京途中,行至巩县(即今巩义),太祖前往父母茔地——永安陵进行了祭奠。在陵园神墙的角楼上,他怅然四顾,思叹良久后,抽出一支雕翎箭,张弓射向远野。看着那支箭在远处无声落下,他长叹一声,告诉身边众臣:人生终须有归宿,今日箭落之处,就是我死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那个玩具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并为自己的陵墓命名永昌。这就是传说中太祖永昌陵的来历。

那支利箭脱弦之初可以射穿敌人的铠甲,而最终却免不了凄然无力的坠地,一代圣主的故事至此也即将落幕。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猝死吗?赵匡胤死亡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是困扰史学界的一个千年之谜,历来有“烛影斧声”之说,甚至有人把他的死与宫闱绯闻联系起来。总之,普遍认为赵匡胤死于非命,是一夜暴死。作为一代杰出帝王,赵匡胤的死,着实让人惋惜,所以,不少正义文人和好事者怀揣疑窦,翻箱倒柜,引文摘句,穷追猛打,一定要找出个罪魁祸首来才肯罢休;而作为赵匡

  • 曝光宋太祖赵匡胤神秘死亡背后的​历史秘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饮了毒酒。在各种有关史料中几乎一致记载,赵匡胤是在与赵光义饮酒之后才死去的。公元976年10月19日的深夜,宋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被人谋杀于东京开封府皇宫里的寝殿,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件惊天大案。这件大案从形式上来说,至今未破,可以说是悬了1000年的千秋悬案;但是从事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如何用打架来决定文状元的人选?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

    话说古代科举考试,谁能中状元,考的当然是诗书文章,书生们日夜苦读圣贤书,勤练文章,为的就是能在乡试、省试甚至殿试上一展身手,争取“一举成名天下闻”。至于展的什么身手,当然是锦绣文章。然而,历史那么长,故事那么多,什么奇闻没有?什么奇葩没有?网络配图在宋太祖的那个年代,能不能当上状元,不全靠笔杆子讲话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普

    在众将之外,朝臣当中最有权势的就是赵普。这位太祖故人,和太祖关系极好,连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也对其极为尊敬。曾经有一次杜太后和赵匡胤谈起国事,杜太后非常担心,此时担任宰相的赵普入见,杜太后说:“赵书记,你要好好帮助陛下啊,有你的帮助,我才放心。”赵普在当年曾经担任后周时期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的掌书记,也就是

  • 帝王野史:赵匡胤其实是个完美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

    军人家庭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无疑是历史上的伟大皇帝之一,是他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

  • 解密:赵匡胤为什么要实行"右文抑武"?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

    在宋朝,大家都知道武将的地位特别低,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那么为什么宋朝武将的地位会这么低呢?《宋史·曹彬传》记载,即使是曹彬这样位居枢密使的武官,每次在道中迎面碰到士大夫的车马,都会主动命车夫"引车避之"。网络配图大家都知道,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

  • 揭宋太祖赵匡胤神秘死亡背后的​历史秘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饮了毒酒。在各种有关史料中几乎一致记载,赵匡胤是在与赵光义饮酒之后才死去的。公元976年10月19日的深夜,宋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被人谋杀于东京开封府皇宫里的寝殿,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件惊天大案。这件大案从形式上来说,至今未破,可以说是悬了1000年的千秋悬案;但是从事

  • 他杀还是病故?赵匡胤的离奇死亡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一:宋太宗弑兄?说到太祖的死亡,颇有离奇色彩,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离奇色彩才产生了死亡之后的一系列谜团吧。在正史中对于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一段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似乎关于太祖的死亡显得颇为突兀。关于太宗继位之事也描述为颇为传奇。正史中记载先皇驾崩以后

  • 烛影斧声?揭秘宋太祖赵匡胤真正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是一位了不得的皇帝。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虽然《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下面让我们一探究竟!宋太宗赵光义“弑兄夺位”网络配图赵匡胤

  • 喜好热闹!原来宋太祖赵匡胤也玩微服私访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前本来是个闯南踏北的好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一道宫墙把他与外界喧哗热闹的社会隔绝开来。然而他喜好热闹的习性和对自己皇位深深的担忧常常促使他走出宫去,微服私访。《续资治通鉴长编》曾有“太祖初即位,亟出微行”的记载。《涑水纪闻》、《邵氏闻见录》中都记载有宋太祖微服私访到宰相赵普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