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强干弱枝中国从此不再分裂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强干弱枝中国从此不再分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645 更新时间:2023/12/10 18:58:30

强干弱枝,巩固中央集权,中国从此不再分裂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癥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採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採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煺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

「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

「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锅,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

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迴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叁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歷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叁,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叁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叁弟赵光美。这就是歷史上着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有叁项。

第一,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与叁衙统领各有所司。叁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了内变。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而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皇帝也就可以保证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第叁,兵将分离政策。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藉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对地方藩镇採用强干弱枝之术,其措施主要有三项:

第一,削夺其权。为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把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支郡直属京师。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3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令于节度使。对于一些五代以来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宋太祖又故伎重演,拿出「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后来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

第二,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占留,这样地方的财权就完全收归中央了。

第叁,收其精兵。乾德叁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準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而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通过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在宋初就逐渐消失了。

在官僚制度方面,侧重削弱宰相权力。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叁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叁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皇帝利用这两者间的异同发号施令,独断专行。宋初不仅以叁权分立的办法削弱相权,而且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叁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叁司使的副手,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此外,宋初还在设官分职、科举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政策。

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评价“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事件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反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却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但是其历史影响却远远不是这样简单。

不同意此观点的人认为宋太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军事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造成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进的。而两宋亡于游牧民族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与两宋朝对峙的先是辽、夏,再是辽、金,最后是金、蒙,从作战态势来看,北宋面临的是两线作战只能主守;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游牧民族不但具有勇猛强悍、灵活机动的特点,而且已经跨过农业社会门槛,实现了封建化,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初步发展,兼具游牧社会和农业社会的优点。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北宋统一战争中赵匡胤派谁统兵灭的南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匡胤

    有历史学家认为,北宋统一战争背景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南北方割据分裂,自从唐代五代十国以来,中国的南北方就分裂成两个独立的阵营,分裂割据十分严重,而宋太祖赵匡胤刚刚上位,为了扩大王朝的统治面积就进行这场北宋统一战争,着力消灭各个分裂政权,使国家恢复统一的局面。赵匡胤剧照其实北宋统一战争背景中还应该包括

  • 宋太祖赵匡胤如何用打架来决定文状元人选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太祖,赵匡胤

    话说古代科举考试,谁能中状元,考的当然是诗书文章,书生们日夜苦读圣贤书,勤练文章,为的就是能在乡试、省试甚至殿试上一展身手,争取“一举成名天下闻”。至于展的什么身手,当然是锦绣文章。然而,历史那么长,故事那么多,什么奇闻没有?什么奇葩没有?在宋太祖的那个年代,能不能当上状元,不全靠笔杆子讲话,有时候

  • 和平的兵变:赵匡胤陈桥兵变与宋朝的建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匡胤,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兵变,这次近乎和平的兵变,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加强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推行重文轻武等一系列举措。但是陈桥兵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完成了五代十国向宋朝的转化。陈桥兵变与宋朝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赵匡胤画像后周的周世宗驾崩,七岁的孩子周恭帝继位。于是赵匡胤自导自演了陈桥

  • 宋太祖赵匡胤一夜之间暴毙的背后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匡胤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

  • 赵匡胤建立宋朝大宋首位皇帝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匡胤,影响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

  • 解析宋太祖赵匡胤统一方略到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个文功武治都堪称一流的皇帝,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经济政治和文化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积极的对外用兵很快消灭了很多的割据势力,使得国土的面积大大的提高,在进行对外用兵的时候赵匡胤统一方略到底是什么?赵匡胤的统一方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宋太祖画像

  • 陈桥兵变是哪年发生的 赵匡胤与陈桥兵变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陈桥兵变,赵匡胤

    陈桥兵变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赵匡胤因为此次事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朝代就此出现。那么陈桥兵变在哪一年呢?陈桥兵变也叫黄袍加身,发生在公元960年,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赵匡胤开创了不流血的王朝更替的先例。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朝廷接到奏报说辽军大举压境,希望朝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哪个朝代?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宋朝。赵匡胤建立宋朝并统一天下以后,为了防止唐末的藩镇割据,就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几个高级禁军将领的兵权,使得宋朝的军队出现了稳定局面,为宋朝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安定局面。赵匡胤是靠陈桥驿兵变登上皇位的,在登上皇位以后,赵普劝说赵匡胤解除几个高级禁军将领

  • 赵光义是篡位吗 赵光义为什么要干掉赵匡胤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光义,赵匡胤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的位置一般是由上一位皇帝传给自己的子嗣的,而且这个子嗣一般的要求的是嫡长子,这就是著名的“嫡长子继承制“。千百年这个规矩几乎很少被打破过。不过凡事总会有例外,比如说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其实说是赵

  • 宋太祖赵匡胤 改朝换代不流血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匡胤

    这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对“寡妇”发妻柴氏那可是情深意重,在其加冕当皇帝后还把柴氏的侄儿柴荣收为义子作为接班人来培养,也就是后来的周世宗,这般气度做派一般人那是比不了的。当然,咱们今儿说的郭威啊、柴荣啊大家伙儿可能都不太熟悉,但是说起这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估计没有几个人不熟知。其实啊,这赵匡胤原本只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