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玄武门:李渊力促李世民逼自己下台的内幕!

揭秘玄武门:李渊力促李世民逼自己下台的内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43 更新时间:2024/2/11 19:43:29

1389年前,即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农历 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太极宫玄武门发动武装政变,射杀太子李建成,击毙齐王李元吉,不久后逼迫父皇李渊拱手让位,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唐太宗。这次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的经过,史书诸如《两唐书》、《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都受到了皇权的左右,因此十分隐晦,这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千古的谜团。

李世民究竟是凭着怎样的资本,敢跟他的哥哥李建成叫板,去抢那个皇太子的位子的?他又为什么能够抢到手?

在人们的想象中,阴谋家是干不出好事来的,然而,李世民在擦干血迹、登上皇位之后,却为什么能够开创一个令后世王朝永远都无法企及的盛世?他究竟是凭着什么法宝来开创这个盛世的?据考证,他统治的时代,经济实力跟“开元盛世”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但他为何会被四方尊为“天可汗”?他的唐帝国为何能赢得那么广泛的国际声誉,以致招致万国来朝?揭秘玄武门之变,一切要从头说起。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在今天的陕西武功县。作为唐国公,李渊不仅在长安拥有豪华的府第,在长安以北的武功,还建有别馆,窦氏就是在这座别馆里生下李世民的。

据传,李世民四岁时,有个算命先生说他是太阳的化身,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就是根据这个说法给他的次子取名为“世民”的。尽管这种传说不可尽信,但至少有一点可以判断:当李渊在取下“世民”这个名字时,他并没有想到,日后他的这个儿子真的就干出了一番“济世安民”的事业来。透过史料的只言片语,我们能发现,在不少的情况下,李渊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是比较紧张的;也就是说,在李渊的心里,他更看重长子李建成,而不希望次子压过了长子的风头,所以会在有意无意间敲打敲打李世民。但偏偏上天眷顾李世民,每每关键时刻,这个英武少年总能出现在关键位置,为李渊建唐解除燃眉之急,或拿下重要战役,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立下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战功。

譬如,在做太原起兵前的准备工作时,李建成、李元吉都不在太原,只有李世民守在父亲身边,他正好发挥善结人缘的特点,网罗各类豪杰,为起事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著名的军事将领刘文静,就是李世民亲自下到监狱里给请出来的。在李渊的军队攻下长安、直至称帝后,当时全国各地的割据势力相当多,兰州有薛举,洛阳有王世充,河北有窦建德,山西以北有刘武周,长江流域有萧铣,等等,李渊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支而已,谁也不敢肯定他就能笑到最后。在这个时候,是李世民统率军队东征西讨,完成荡平宇内的任务。消灭薛举,解除了西顾之忧;拿下刘武周,则是保住了李唐的龙兴之地山西。这其中,最能体现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是他歼灭王世充部和窦建德部的那场洛阳、虎牢之战。

这场一举歼双雄的战役从公元620年七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五月。当时,王世充刚刚经历过与李密的一场恶战,虽然取得胜利,但已元气大伤。李世民率部东征,经过几次较量,将王世充紧紧压制到洛阳城里,使洛阳成为一座孤城。围困半年后,眼看王世充就要弹尽粮绝,就在这时,窦建德率10万大军南下救援王世充。当时,李世民的军队也是相当疲劳了,面对腹背受敌的险境,怎么办?李世民果断地否决了部分将士要求撤退的建议,而是实施围城打援的战略,即留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洛阳,他本人则率主力北上,占据易守难攻的虎牢关,截住窦建德部。与窦建德的较量,几乎就是一场耐力战,就看谁能坚持。当时,窦建德希望越早决战越好,李世民却不予理睬,只在暗地里寻找最佳的战机,如此一直僵持到621年的四月。有时,主动权的变易往往只是一念之间,就在窦建德屡屡挑战而不得、有所松懈时,李世民的军队突然发起进攻,将其打了个措手不及,导致全面崩盘,窦建德被活捉。随后李世民军押着窦建德走到洛阳城下,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得举城投降。

洛阳、虎牢之战示意图这是唐朝统一全国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年仅23岁的李世民采用“围城打援”的战略,一举歼灭王世充、窦建德两股强大势力。在战场上,李世民表现出十分坚毅、果敢的一面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这场战役是唐朝统一全国的决定性战役,李世民以此被父亲封为“天策上将”。此前,他已经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的封号,意味着在军功方面,他已无人能及。但是,“天策上将”哪有“皇太子”的称谓好啊,所谓“功高震主”,他“震”不了唐高祖,却要来“震”一“震”大哥李建成了。住在东宫的太子李建成基本上没有什么战功,他主要在长安城里辅助父皇处理政务,这就使他在战功压倒一切的王朝初创时期输了自己的二弟一着。两个人的较劲首先在暗中进行,慢慢地走向公开化、激烈化,直至最后水火不相容,形成两个对立的集团。

李建成当然不容自己的皇太子地位受到挑战,而李世民则凭着他的声望,要来摘取这个宝座了。对比两个集团的力量,当时,李世民其实并不占上风。先看李建成:他有着合法的太子身份,维护自己的太子地位理所当然;他得到唐高祖和朝廷主要大臣们的坚决支持;他与三弟李元吉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李世民;他还是唐高祖后妃们的坚决拥护者;他拥有魏征、王珪这样一流的谋臣;他还可以打着合法的旗号,以名正言顺的手段来整治李世民。而李世民只要对太子的位子存在任何幻想,这本身就是违法的;唐高祖已对他有所防范,自从洛阳一战归来,涉及到带兵出征,已不再安排他;在攻陷洛阳后,嫔妃们由于没有得到好处,她们从心底里厌恶李世民,经常在唐高祖的耳旁打小报告;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李建成说成是“图谋不轨”,或者是“谋反”。

如果说李世民有什么优势,则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他有一个誓死效忠的团队,这个团队包括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这些人都是在长期的征战岁月里走到一起来的,具有牢不可破的凝聚力;

二、军事实践已经把他锻炼成一个卓越的谋略家,并使他具备果断行事的作风。公元626年,突厥进攻乌城(今甘肃武威),朝廷要派兵进讨。就是这么一个寻常战事,点燃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建议,让李元吉带兵出征,唐高祖采纳了太子的意见。李建成的策略是:李元吉带兵后,就有权调拨秦王府的战将参战,统帅拥有对战将的生杀大权,李元吉可以很容易就消灭李世民的有生力量;而在出征那天,朝廷要为李元吉饯行,李建成将代表皇帝参加,正好趁机斩杀李世民。要说李世民的谋略深,他的奸细工作做得相当成功也是一个例证,李建成的密谋被李世民安插的奸细获得。在了解情况后,李世民火速召集秦王府的人研讨对策,最后决定先发制人。就在秦王府商定计策之时,又一件不巧的事冒了出来。六月三日,发生了太白金星划过天空的天象,气象部门报告李渊,说是太白金星在秦地落下,秦王当拥有天下。

相关史料没有具体说明,这个信息是否属于东宫的蓄意,但它明显在提醒唐高祖:秦王要来夺他的皇位了。他拿着这个信息去审问李世民。李世民当然知道这是个要命的信息,但是他很镇静,他向父亲揭发一个机密: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后宫嫔妃是供皇帝享受的,儿子胆敢淫乱他们的后妈,其后果可想而知。李渊决定,召集这三个儿子第二天一起到宫里来对质。翻遍所有的史料,即使是极力褒扬唐太宗的《资治通鉴》都认为,“淫乱后宫”的事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是李世民在栽赃他的兄弟。他的栽赃看起来很拙劣,因为只要一对质,就真相大白了,他不是自己去送死吗?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拙劣的栽赃,恰好是一个相当高明的调虎离山计。李世民是无法掌控李建成的行动的,但父亲的一个诏令下来,李建成就必须在六月四日的早晨从他的东宫经玄武门,走到皇宫里去。这样,他走的这一段路程就可以被李世民掌握了。

唐长安城示意图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东宫在太极宫的东面,玄武门是太极宫的北门,李建成到太极宫见父亲,最常走、也是最便捷的一条路,就是出东宫,往西行进到玄武门,然后进玄武门,往南到太极宫。在接到诏令后,李元吉曾劝李建成不要去对质,呆在家里静观其变就行了。如果李建成听了三弟的话,那么,李世民的高明计策立刻就会被打回到拙劣的原形,当时,他已经在玄武门内秘密地布置了兵力,他将无法解释为何要在那里布兵。但李建成认为,他很光明正大,他要当面戳穿二弟的谎言。他根本意识不到,在这谎言的背后,是一条已经为他铺设好了的黄泉路。——他肯定没有想到要去征求魏征他们的意见,要是他想到了,那他的智商就在他的二弟之上了。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一幕了:六月四日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骑着马从东宫那边出来,朝西行进到玄武门外。他们看见那些守门的卫士们都是熟悉的面孔,很放心地朝里走去;他们哪里知道,这些卫士们早就被李世民收买了。也许在进门的那一刻,李建成感觉到了某种不妙,他调转马头想往回跑。这时,他听见二弟在背后大喝一声,叫他站住。在下意识回头的那一刹那,他感觉到一种划破空气的、尖利的声音直朝喉咙钻来,他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自己已经翻落马下,然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权力之争,兄弟相残,一千多年前的刀光剑影已湮没在历史中,玄武门亦在唐末战争中遭到损毁,化作灰土。一个梦幻的朝代,一个魂牵的帝国,玄武门,是否还能述说?李世民继承了他父亲的良好箭法。当年,他的父亲两发两中,射中屏风上孔雀的两只眼睛,从而把窦氏娶回家。现在,他只发一箭,就直穿大哥的咽喉,他知道,这一箭射出去,换回来的可是皇太子的宝座啊。随后,尉迟敬德帮他解决了李元吉,其他将领帮他解决了两个兄弟的儿子们。他再派杀得满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去“保护”父皇。这种“保护”,实际上是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软禁唐高祖,要唐高祖以皇帝的名义宣布他的“平叛”合法,并授予他以军权和行政权。接下来是一连串的人事变化:六月七日,唐高祖正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六月十六日,李渊手诏“朕当加尊号太上皇”;八月九日,李世民即皇帝位。这一年,他还不到28岁,他改年号为“贞观”。公元627年,成为贞观元年。也许,在登位后他的历史功绩足以成就其千古一帝的地位,然在这场宫廷政变中,李世民确实扮演着一个极为不光彩的角色。所谓盛世明君的背后,绝非没有一丝阴影。

标签: 李渊李世民

更多文章

  • 隋朝不是被李渊所灭?看隋炀帝如何葬送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朝,李渊,杨广

    隋炀帝杨广亡国,其实真正的隋朝主力并非李渊而击败的。而是隋炀帝杨广为了争一口气而自己断送掉的。隋炀帝杨广亡国的原因,并非修建大运河工程而征发的牢力,而是对当时高丽的出兵打仗,高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在当时高丽虽然是小国,但是对周围的国家眉来眼去,对隋朝造成很大的心里和政治威胁。这时,杨广开始亲自带兵对高

  • 李渊太原起兵:李渊起兵“首谋之人”并非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渊,李世民

    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公元617年,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几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李渊有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那时候刚十八岁,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人们也觉得他慷

  • 唐高祖李渊有几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高祖李渊,唐朝公主,唐高祖女儿

    唐高祖李渊有几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谁唐代开国皇帝,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李渊共有19位女儿:长沙公主(下嫁冯少师)襄阳公主(下嫁窦诞)平阳公主(谥号“昭

  • 李渊凭啥起兵造反:李渊起兵反隋为何名正义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朝,李渊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历来说法不一,似乎很难给李渊一个公正的评价。大家都知道,李渊是隋朝的重臣,起兵反抗隋炀帝自然会落个叛主的罪名,可是他不但没有背上不光彩的名声,反而巧妙地博得“名正义顺,荡夷群雄,以拯百姓于凶危。”的名声。他是如何达到乘时而起,既达到了夺取隋政权的目的,又保全了自己封建贵族官僚的名节

  • 最倒霉的开国皇帝是李渊 被篡改历史变平庸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渊,李世民

    关于李渊举兵反隋是被李世民所迫的说法,不少后世史学家都提出过质疑。他自称十八岁举义兵,也是一种有意的时间误导。事实上,无论从史料记载还是常理推断,李渊身处乱世,戎马半生,官场捭阖不倒,绝不可能是个窝囊废。相反,李家一朝举旗,是李渊经过了数年经营的结果。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高祖慎之又慎,迟回而

  •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李渊踏出争夺天下的关键一步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渊,长安,唐朝,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是隋朝末年地主阶级内部进行的一场争权夺利战争。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隋都长安(今西安)的作战。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后,李渊率军进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渊引兵至长安与诸军会合,兵力达20余万。二十七日命

  •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背景:为何李渊会选择反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李渊,隋朝,

    隋末危机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 李渊攻取长安经过:李渊是如何入主国都大兴?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渊,长安,大兴,

    隋末诸侯纷争,战乱连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李渊自太原出兵。八月,在霍邑之战大捷后,乘隋军主力在洛阳附近与瓦岗军大战之机,即沿汾水(今汾河)挺进,连下临汾、绛郡(治今山西临汾南、新绛),进至龙门(今河津东南)。隋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领兵数万屯河东(今永济西南),阻挡李渊军。此时司马刘文静引突

  •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的影响:该如何评价李渊攻取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李渊,隋朝,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是隋朝末年地主阶级内部进行的一场争权夺利战争。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隋都长安(今西安)的作战。经过激烈战斗,617年十一月初九,李建成部将雷永吉等先登入城,诸军相继到达,攻克了长安。李渊在长安迎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自任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

  • 李渊为何要在晋阳起兵?晋阳起兵有何历史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渊,晋阳起兵,隋朝,唐朝

    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杨广弑父杀兄登基执政后,又穷兵黩武征伐高丽,并大兴土木,修宫殿,凿运河,修驰道,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掬为茂草”。广大人民“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最终演变为全国各地风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