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官员随意写的一首诗,竟逗得武则天哈哈大笑

唐朝官员随意写的一首诗,竟逗得武则天哈哈大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61 更新时间:2023/12/28 21:20:50

对张元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惜用高压手段来排除异己。她当政时期,出了四大酷吏:来俊臣周兴、万国俊、索元礼。

这些人为武则天卖命可谓是不遗余力。

到后来自己的江山稳固了,这些酷吏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于是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朝廷又恢复到正常的秩序。

但是这时候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拥戴老李家的大臣,都让他杀差不多了;李氏宗亲也没剩几个了。放眼朝堂,大部分都是武氏宗亲占据着。

可是武氏后人也是良莠不齐,比如武承嗣武三思这些人还有些本事,能站在朝堂撑撑门面,有些则是马尾提豆腐——干脆提不起来。

这里头就有一位,武则天的侄子武懿宗。

这个武懿宗是什么货色呢?就是一个耗子扛枪——窝里横的家伙。

此前他审过案子,在审案时严刑逼供,滥杀无辜,害死了很多人。因此被大家认为是和来俊臣、周兴一类的酷吏。

在周武神功年间,北方的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在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的领导下反叛朝廷,既然出现了叛乱,那就得派兵去镇压。

可是现在放眼满朝,竟难以找到恰当的带兵之人——有的是不放心不敢让他带兵,有的是敢让他带兵,可是却没有胜算。

武则天思来想去,觉得这是锻炼武家子孙的最佳机会了,派谁去呢?他想到了武懿宗。

自古就有“慈不掌兵”一说,武懿宗能当干吏,带兵自然也不成问题,于是就这么决定了。

公元697年(神功元年)四月,以河内王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以娄师德为靖边道副大总管,率兵20万讨伐契丹。

大军走了个把月,五月时官军越过黄河,抵达赵州(河北赵县)。

恰在此时,前线送来消息,契丹的先锋部队马上就要到冀州了,兵力大致是几千人。

冀州和赵州相距有200里左右,将领们觉得这是阵前练手的好机会,区区几千人,20万大军都不够塞牙缝的。于是都跃跃欲试的请战。

可是大家都没想到,武懿宗却做出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大军急速后退至相州。

后退?那不就是逃跑吗?

众将领无法理解,一起苦劝他,可是谁劝都没用。

那只好遵守军令吧,军队撤退时过于仓促,许多军用物资和武器都扔在了路上。

后来孙万荣的这次作乱,还是在神兵道总管杨玄基,还有“起义”的奚族兵力合击下,才被剿灭的。

官军打了胜仗,武懿宗当然高兴。

回到京城,武懿宗不但不以此次征战的逃跑感到羞耻,反而觉得到边关一回,也算是舟车劳顿了,于是大摆宴席,庆贺凯旋而归。

当时有个叫张元一,他是武则天朝廷里的一个官员,还是个诗人。他为人诙谐幽默,最善于给人起外号。由于看不惯武懿宗的德行,就发挥长处,作了一首讽刺诗。

《嘲武懿宗诗》

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蹁。

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

忽然逢著贼,骑猪正南窜。

当然,此诗当时没有名字,诗名是后人辑录时才加上的,此诗流传后,武懿宗得了一个雅号:“骑猪将军”。

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现在读起此诗来有些费劲,我试着为大家详解一下。

前两句是说,你以为自己戴上头盔就是个将军了?手里拿个长弓,但是那得有力气的人才能拉得开,就你那点力气,拉不了满弓,自然箭也射不远。

唐·李匡乂 《资暇集》卷中:“ 成都府 出小驷,以其便於难路,号为蜀马。”

在所有的马匹之中,四川马是最矮小的。但就这么矮的马,就凭你这么个小个子,还要找个有台阶的地方才能上得去。

离敌军还有七百多里远呢,此时的武懿宗早就吓破了胆,独自一人躲到城墙角落里,挥舞着兵器,和敌人展开了“搏杀”,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

终于到了前线,遇到了敌军,你骑着一头猪向就向南逃窜了。

此诗后来被武则天看到了,她很欣赏张元一的文采,虽然诗中吧自己侄子讽刺了个一无是处,但并没有瞎说,自己也知道侄子的德行。

她心里合计,武氏子孙都像武承嗣、武三思这样的杰出才干,武周国祚就能长久了。像武懿宗这些不成器的东西,让他们遭受一些历练也好,所以并不生气。

但诗中最后一句何意?她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宴席中,问张元一:“我侄子带兵上前线,应该是骑马的,怎么逃跑的时候换了头猪呢?”

张元一回答说:“骑猪,夹豕也。”

原来,张元一在此用了谐音双关的方法。在古文中,猪=豕,同义;豕=屎,同音。

就是说武懿宗遇到敌人,吓得屁滚尿流,屁放得急了,还带出屎来,但是武懿宗此时已经顾不得这些了,裤裆里夹着屎尿就落荒而逃了。

武则天听完释义,逗得哈哈大笑,连声的夸赞道:“有才,卿真是有才”。

当时宴席上武懿宗也在,虽然受到奚落,但一看姑姑这么高兴,也不敢发作,但他可以抠字眼,跳起来说道:“张郎中的诗,不知修改了多少遍,不是现场创作的,不算数!”

武则天今天兴致很高,听了侄子的话,就对武懿宗说:“那么你给张郎中出个韵,让他现场再写一首。”

她也想看看张元一才思有多敏捷。

武懿宗一看姑姑让自己出题,心说,这下一定要考考你张元一,让你也出出丑。想了半天,想出一个字来:“菶”。

这个菶读作běng,意思是草木茂盛的样子,属于冷僻字,而且这个韵脚的字还比较少。

谁知他刚出完题目,一口茶还没下肚,张元一的诗作脱口而出了:

裹头极草草,掠鬓不菶菶。

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

将军应该有军人的气质。可是你看你,裹头乱七八糟凌乱不堪,戴的头盔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将军都有冉冉长须,鬓发茂密,让人一看就威武雄壮,充满阳刚之气。

男发造型中,最考功力的就是鬓毛了,你的呢?稀稀落落,让人一看就呈现未老先衰的迹象。

你倒是长了一双好看的杏眼,这眸子要长在面若桃花的美女脸上,能增添出无限的娇媚来;可现在被胡乱地安在了皮糙肉厚的地方,就像把明珠扔到了茅厕里,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了!

此诗一出,武懿宗的脸立刻变成了猪肝色,而武则天对张元一的才思敏捷,则赞赏不已。

标签: 张元一唐朝

更多文章

  • 揭秘玄武门:李渊力促李世民逼自己下台的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渊,李世民,

    1389年前,即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农历 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太极宫玄武门发动武装政变,射杀太子李建成,击毙齐王李元吉,不久后逼迫父皇李渊拱手让位,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唐太宗。这次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的经过,史书诸如《两唐书》、《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都受到了皇权的左右,因

  • 隋朝不是被李渊所灭?看隋炀帝如何葬送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朝,李渊,杨广

    隋炀帝杨广亡国,其实真正的隋朝主力并非李渊而击败的。而是隋炀帝杨广为了争一口气而自己断送掉的。隋炀帝杨广亡国的原因,并非修建大运河工程而征发的牢力,而是对当时高丽的出兵打仗,高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在当时高丽虽然是小国,但是对周围的国家眉来眼去,对隋朝造成很大的心里和政治威胁。这时,杨广开始亲自带兵对高

  • 李渊太原起兵:李渊起兵“首谋之人”并非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渊,李世民

    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公元617年,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几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李渊有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那时候刚十八岁,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人们也觉得他慷

  • 唐高祖李渊有几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高祖李渊,唐朝公主,唐高祖女儿

    唐高祖李渊有几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谁唐代开国皇帝,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李渊共有19位女儿:长沙公主(下嫁冯少师)襄阳公主(下嫁窦诞)平阳公主(谥号“昭

  • 李渊凭啥起兵造反:李渊起兵反隋为何名正义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朝,李渊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历来说法不一,似乎很难给李渊一个公正的评价。大家都知道,李渊是隋朝的重臣,起兵反抗隋炀帝自然会落个叛主的罪名,可是他不但没有背上不光彩的名声,反而巧妙地博得“名正义顺,荡夷群雄,以拯百姓于凶危。”的名声。他是如何达到乘时而起,既达到了夺取隋政权的目的,又保全了自己封建贵族官僚的名节

  • 最倒霉的开国皇帝是李渊 被篡改历史变平庸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渊,李世民

    关于李渊举兵反隋是被李世民所迫的说法,不少后世史学家都提出过质疑。他自称十八岁举义兵,也是一种有意的时间误导。事实上,无论从史料记载还是常理推断,李渊身处乱世,戎马半生,官场捭阖不倒,绝不可能是个窝囊废。相反,李家一朝举旗,是李渊经过了数年经营的结果。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高祖慎之又慎,迟回而

  •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李渊踏出争夺天下的关键一步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渊,长安,唐朝,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是隋朝末年地主阶级内部进行的一场争权夺利战争。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隋都长安(今西安)的作战。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后,李渊率军进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渊引兵至长安与诸军会合,兵力达20余万。二十七日命

  •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背景:为何李渊会选择反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李渊,隋朝,

    隋末危机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 李渊攻取长安经过:李渊是如何入主国都大兴?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渊,长安,大兴,

    隋末诸侯纷争,战乱连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李渊自太原出兵。八月,在霍邑之战大捷后,乘隋军主力在洛阳附近与瓦岗军大战之机,即沿汾水(今汾河)挺进,连下临汾、绛郡(治今山西临汾南、新绛),进至龙门(今河津东南)。隋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领兵数万屯河东(今永济西南),阻挡李渊军。此时司马刘文静引突

  •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的影响:该如何评价李渊攻取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李渊,隋朝,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是隋朝末年地主阶级内部进行的一场争权夺利战争。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隋都长安(今西安)的作战。经过激烈战斗,617年十一月初九,李建成部将雷永吉等先登入城,诸军相继到达,攻克了长安。李渊在长安迎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自任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