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谯周误国是怎么回事?谯周误国真的是千古奇冤吗

谯周误国是怎么回事?谯周误国真的是千古奇冤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672 更新时间:2024/1/4 16:49:34

公元263年,曹魏邓艾率军冒险而进,偷渡阴平,攻克江油,大破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后主急忙召集群臣会议,商讨对策,然而众臣商议许久,形成两大意见。一是,吴蜀联盟,东投孙吴;二是,南走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守难攻,也许可以置死地而后生。两种意见不能够统一,朝堂之上争争吵吵,刘禅更是拿不定主意。就在这时,谯周站住来,提出了降魏之计,他认为,魏吴两国,实力相差悬殊,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已成定局。投奔吴国是称臣,投降魏国,也是称臣,与其向小国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以免受再辱之耻;而南奔南中七郡也不可行,大敌逼近,人心离散,恐怕无人愿意南行,此战魏人此行誓在灭蜀,陷落成都也不会放弃南下追击的机会,况且南中诸夷,平时犹不安定,如果据守此地,增征贡赋,也就会激起他们的反叛,所以,乘没有势衰力竭的时候投降魏国,可以得到优待。谯周此言正中后主刘禅下怀,听从了谯周的意见而降了魏。但是后世许多的名士对谯周降魏给予了指责,以东晋史学家孙盛最为激烈,他认为如果不是谯周劝刘禅降魏,蜀汉是不会亡国的。那到底谯周是不是误国呢?

觉得谯周误国的人认为根据蜀汉的实力,仍有一战的资本,胜则救蜀汉于危难之间,败也不能将蜀汉拱手相让,誓死与成都城共存亡。其实,从蜀汉高层来说,此战如果胜利则扭转了蜀汉的危局,功在社稷而在中国战争史也必当永垂不朽,而自己也可以赢得身前身后名,然而对于蜀汉的百姓来说,从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姜维九出祁山已经耗尽蜀汉的国力,朝廷腐败,刘禅昏暗,降魏也是顺应民心。《三国志》中记载,公元261年,薛珝受吴主孙休之命赴蜀,回国介绍蜀国情况,“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可以看出蜀汉政权已命不久矣,而就在263年邓艾、钟会伐蜀,蜀汉灭亡。由此观之,谯周之谏也是迎合了蜀民民心,蜀汉连连征战,蜀民根本无法承担如此沉重的兵役,所以孙盛只是从表面来分析蜀汉的兵力情况,而且即使一战,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民有菜色”,说明蜀兵的战斗力没有魏兵的战斗力强。如果讲到谯周让刘禅投降魏国就让谯周背负了误国的骂名,那曹操南征的时候,孙权重臣张昭也曾根据形势而劝孙权降曹,虽然之后,孙权就没有怎么重要张昭了,但是张昭还是很受孙权的尊重的,虽然张昭之谏算不得高明,但是当时孙吴的君臣是上下齐心的,江东局势是稳定的,而蜀汉后期根本都没有赤壁之战时江东的力量与曹魏抗衡了,谯周之谏也是无奈之举,说其误国过分夸大了谯周在蜀汉灭亡过程中的作用。如果以现在的观点,谯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民族英雄都不为过,为什么要背负误国的千年骂名呢?如果说谯周误国,那么司马炎代魏建晋时手下的所有魏臣都是误国,荀彧作为曹操重要谋臣,原本跟从袁绍,且后世都认为荀彧是忠于汉室才被曹操所杀,那么荀彧助曹操是不是也算误国呢?如果说蜀汉最后一战能够稳住蜀汉的局势的话,谯周也最多是分析形势能力不足,误国太过。

不过根据形势蜀汉灭亡的可能性非常大,首先,上文已分析到蜀汉不得民心,蜀地的民众已对蜀汉朝廷不抱好感了,很多人以为是谯周等益州本土士族“妖言惑众”,其实是因为蜀汉国疲民乏造成的,诸葛亮是明白蜀汉的内部矛盾的,所以才有多次出祁山,转移国内矛盾嘛!其次,很多人认为姜维回师援成都,南中部队也可以北上进京勤王,邓艾从下江油到破诸葛瞻,到兵临成都,按说不是几天时间就可以搞定的,即使江油守将投降是用不了多少时间,但至少破诸葛瞻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为什么姜维没有回师援成都?说明姜维在剑阁根本就脱不开身,钟会攻击剑阁的声势太紧,剑阁的兵力也太吃紧,不然怎么会没有援兵回师成都,而南中是远夷之地,地形险阻,军队是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援救成都,如此以来,紧靠成都城中之兵根本无法抵御邓艾。如果蜀汉真能够稳住的话,真的深得民心的话,怎么会从邓艾、钟会伐蜀,几个月时间就兵临成都城下?

蜀汉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忧外患,并不是因为谯周的劝谏,如果真要说误国的话,个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误国的层次更重一些,笔者不是不尊重诸葛与姜维,毕竟诸葛与姜维忠心为国的事迹世人皆知,然而其六伐九出耗尽蜀汉的国力,误国之嫌非常大。很多人认为,蜀汉的地域狭小,不六伐九出怎么能够扩大蜀汉的土地呢?俗话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不妨将这个“人”讲成是民心如何?即使蜀汉地小民乏,但是只要蜀汉君臣民同心同德又怎么会被曹魏所灭呢?东吴抗曹,曹操强大,孙吴弱小,也没有把孙氏灭掉嘛。当然笔者的意思不是偏安一隅,魏国是要伐的,但并不是如此频繁的伐,而是修内政,明得失,后待机而动,世人岂不知弱秦统一天下六国之故事,由此观之,诸葛、姜维穷兵黩武之误显而易见了,但是对于个人认为姜维和诸葛也尽人事尽臣职,只是不推崇其穷兵黩武的策略而已。很多认为谯周之谏违背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其实不然,谯周是忠君爱国的。

《三国志》记载,“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谏,徙为中散大夫,犹侍太子。于时军旅数出,百姓雕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大意是说刘禅经常外出游逛,并增造后宫,广设伎乐,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谯周劝谏不听,被降为中散大夫的虚职,后来姜维数出祁山,谯周与陈祗辩论,说穷兵黩武之利害关系,谓之仇国论。谯周对刘禅的荒唐行径,竭力劝谏,以新莽末年的历史为例,阐明政权得失与民心有关系极大;姜维不顾蜀汉国力,一心伐魏,加上蜀汉政治腐败,把百姓搞得疲弊凋瘁,怨声载道,谯周就写了《仇国论》,提出治国之根本在于养民恤众,这些都体现了谯周忠君爱国的思想。有人认为谯周一言就将蜀汉拱手让与了曹魏,就是不忠君爱国了,首先,忠于刘禅就是忠君,国是由君和民组成,谯周劝刘禅降魏,未让刘禅受到侮辱,且《三国志·谯周传》中记载,“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如此观之,谯周并非不忠,即使是南中督霍弋闻刘禅降魏,其下诸将均劝其尽快降魏,而霍却说:“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等到后主东迁洛阳之后,方率领六郡太守投降。

所以,古代忠君爱国的思想,讲是主辱臣死,而并非是非得一心一意跟从某位主公,如果主公投降了,而你却只听从原来的主公,那现在的主公完全有理由相信,原来的主公是在结党,那原来的主公会死得更快;而从爱国来看,谯周让成都之民未受战火的侵袭,功在千秋,也顺应了蜀民之心,且晋武帝代魏后,谯周几次被加官,历任骑都尉、散骑常侍等职务,这些职务都是一些虚职而已,谯周并非享尽富贵,而是一心教书授徒。而那些认为谯周误国,把蜀汉拱手送给曹魏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为蜀汉抱不平,而是心中充满权利的欲望,为的是一己之私。从谯周自身而言,即使谯周不劝谏刘禅,成都城破之时而降魏,于谯周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恰恰相反,刘禅得到的实惠是最多的。

标签: 谯周刘禅三国

更多文章

  • 三国时谯周与贾诩同样的人生却不一样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三国,谯周,贾诩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导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一方,天下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而武威姑臧的贾诩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贾诩一生虽多次易主,但其智慧过人,奇谋百出,算无遗策,被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称为三国中最聪明的谋士,不仅在乱世中审时度势,最后得以安然终老,还保全了家人,后世对贾诩的智谋也是

  • 袁绍、韩馥为何拥立刘虞当皇帝?刘虞因何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袁绍,刘虞,皇帝,汉末

    公元191年,袁绍、韩馥等关东诸将商议,公推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对抗控制汉献帝的董卓。可是,这一提议却找到了刘虞本人的强烈反对。刘虞疾言厉色的对袁绍的使者说:“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相垢污耶!”刘虞表示,如果袁绍等人一定要逼迫自己,那自己

  • 潘凤简介 三国时期冀州牧韩馥部下的上将潘凤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潘凤,三国,三国武将

    潘凤本是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而如今的潘凤则因为种种原因,以“无双上将”的身份成为新文学形象,而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上将潘凤”也成为三国人物中备受瞩目的人物形象之一。潘凤,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擅使大斧。登场于小说第五回。冀州牧韩馥部下的上将。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他奉韩馥之命前

  • 被罗贯中埋没的魏国开国名将:朱灵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全书前期的一个小高潮。在这章中,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命中劲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品酒论英雄”这种和平的方式展开了步步惊心的较量。无论是曹操的锋芒毕露、唯我独尊的霸气,还是刘备的韬光养晦、机敏应变,都十足地体现出了他们那种乱世奸雄的特质。尤其是他们对

  • 被罗贯中埋没的魏国开国名将:战功卓著的朱灵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灵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全书前期的一个小高潮。在这章中,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命中劲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品酒论英雄”这种和平的方式展开了步步惊心的较量。无论是曹操的锋芒毕露、唯我独尊的霸气,还是刘备的韬光养晦、机敏应变,都十足地体现出了他们那种乱世奸雄的特质。尤其是他们对

  • 三国曹操手下大将朱灵为何会沦为打酱油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灵

    朱灵(生卒年不详),字文博,冀州清河国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官至后将军,封为高唐侯,谥号威侯。初为袁绍部将,后归顺曹操,随曹操征伐四方,屡建战功。朱灵这个人在曹操集团早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资历能力堪比“五子良将”,地位也比较高,是曹操的重要将领之一。用曹丕诏书中的话说,是辅佐先帝带兵多年,功

  • 朱灵带兵似徐晃一次失误让大汉王朝延续几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灵,三国

    《三国演义》有蜀汉五虎上将,另有魏延后上替补。《三国志》有曹魏五子良将,又有清河朱文博最佳第六人。如果不是他的一次致命失误,也许他会更受曹操重用,甚至会打上五子首发。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忠孝不能两全朱灵,字文博,冀州清河国鄃县人,早年跟随袁绍为将。袁绍手下有一个叫季雍的将领占领鄃县投靠公孙瓒,袁绍便命

  • 被罗贯中埋没的魏国开国名将:朱灵五虎将排名第六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名将,朱灵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全书前期的一个小高潮。在这章中,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命中劲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品酒论英雄”这种和平的方式展开了步步惊心的较量。无论是曹操的锋芒毕露、唯我独尊的霸气,还是刘备的韬光养晦、机敏应变,都十足地体现出了他们那种乱世奸雄的特质。尤其是他们对

  • 高顺简介:三国中最被忽略却又武力值惊人的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吕布,高顺,名将,

    客观地评价高顺,将他排为三国中一流的武将应不为过。先来看高顺的地位。在吕布军中,高顺和陈宫一武一文,应算是左膀右臂。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只是吕布的八健将而已(好比成吉斯汗的四鹰四狗)。“威震逍遥津”的张辽名满天下,众人皆知;臧霸后来被曹操委以方面之任,袁曹争霸时以类似游击战

  • 三国战将高顺是不是猛将 关羽是其手下败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人物,关羽

    三国战将高顺简介:提起高顺,就不得不提张辽。就是张辽这位威震逍遥津打得孙权满地找牙的名将,在若干年前居然还只是给高顺打个副手的份。不过,在那个时候他们的领导吕布还很风光。当然,这个曾经力压张辽一头的高顺,确实也是一位有两把刷子的人物。我们先来看一下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