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关系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854 更新时间:2023/12/11 8:07:59

曹操与杨修

在这个世界上,有聪明的聪明人,也有自以为聪明其实并不聪明的聪明人。同样一件事,在前者手里,做得挺漂亮,挺圆满,在后者手里,以为手到擒来,结果逮不着狐狸,惹一身骚,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了。《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智慧过人,颖悟超群,看似绝顶聪明,其实却是个糊涂笨伯。他的聪明,不过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只是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罢了。

杨修听到曹操发布的行军口令“鸡肋”,便回营房打背包,同僚问其缘故,他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肯定要撤兵了。漫说是一个统治者,即使普通人,也并不愿意让人揭开内心隐秘,触到痛处。杨修的这种轻薄行为,落在了刚吃了败仗,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里,当然是找死了!最后,就被曹操借口这次泄露军事机密,杀了。

曹操先杀祢衡,继杀孔融,后杀许攸,又杀崔琰。杀杨修,是比较晚的,好几次要除掉他,没有下手,或许嫉才的同时,也爱才吧,最后曹操还是将他枭首示众了。泄密,是表面上的理由,实际上是因为他卷入宫廷继承的漩涡中。那是一种最危险的游戏,他下错了赌注,押在赌台上的,却是他的生命,对不起,上绞刑架吧!

因为曹操杀的这些人,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是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是左右舆论的力量。所以,比之他杀吕伯奢、杀陈宫、杀董妃、伏后,杀吉平、董承所产生的负面反应,要强烈得多。杀了他们,生前有人说,死后还有人说,再伟大的统治者,能堵得上一代人的嘴,堵不上后世人的嘴,当然就要产生久远的影响。

直到前些年,还有一出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来评估这段史实。

凡统治者,除极个别的把读书人捆绑起来扔到江里淹死者外,并不特别专门和知识分子为敌的。除非他暴虐成性,非要焚书坑儒不可。有的只是由于非知识分子出身,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心理排斥情绪。例如汉高祖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最终按着叔孙通的礼仪彩排,尝到做皇帝的威风,也就改变了对儒生的看法。凡做皇帝,少不了需要谋士出主意,儒士写文章,文士唱赞歌,雅士凑热闹的。但不需要跟他持不同政见,有碍他统治的知识分子。因为所有当皇帝的人,无不相信曹操儿子曹丕的话,“文章乃千秋之大业也”,对意识形态十分看重。

尽管千百年来,统治者深知曹操杀了这些著名的知识分子,受到后世人的谴责,名声很不怎么样,但也不怎么引以为戒。一旦知识分子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皇帝,军阀,仍旧照杀不误。所以要杀,原因就在唱反调。祢衡公开诽谤,孔融剌议朝政,许攸妄自尊大,崔琰反对称王,曹操当然饶不过他们。

历代统治者,绝对不杀知识分子者寡。不过,杀多杀少,也各不一致。有时候口子开大一点,能把大家杀得鸦雀无声,但有时候也不大灵,越是杀,唱反调者也越多,杀不胜杀,就只好杀代表性的人物,曹操就采用这个办法。因为他用的知识分子,怎么也比杀的知识分子多,所以他在历史上,不像坑儒的秦始皇那样被看做暴君。

至于杨修之死,好像又与祢衡、孔融、许攸、崔琰不尽相同。李卓吾先生在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这大概也是一部分命运蹭蹬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根源。好出风头,哗众取宠,恃文傲世,性乖情异,这些文人恶习,若陛下不热衷文字狱的话,倒也不至于送命。不过,一部中国历史,也就是一部文字狱史,所以,李贽才这样说的吧?不过,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但自己也还是死在这个“聪明而好露”上,这大概就是知识分子的性格悲剧了。

不过,杨修又当别论,他介入了宫廷的最高层次的权力分配的斗争中去。这才是杨修真正的杀身之祸。

杨修才华外露,行为浅薄,巧智有余,器识不足,耍小聪明,功夫一等,玩小把戏,人莫能及。这种人,玩文学是可以的,顶多傻狂而已。作御用文人,随班唱和,帮腔歌德,也会有一份好俸禄。若是乖巧些,马屁拍得响些,若是机灵些,万岁喊得响些,说不定大学士就该你当定了。但千万不能玩政治,不能玩官场权术,尤其不能玩危险的宫廷抢班夺权的游戏,杨修就是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押宝在曹植身上,结果,惹恼了曹操,这才把命给玩丢了的。

他实际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次子曹植,他就成为植党。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亲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见他,连饭都吃不香。其实,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每当接触到实际的继承问题时,所谓的“才”,绝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这个政权,便成了第一位的选择标准。“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要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杨修太看重“才”,曹操当然也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到江山大业,大文学家曹操就得让位于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须得把王位传给曹丕,这就是必然的选择。

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这位谋士(这是个真正聪明的聪明人),对曹丕、曹植都不表态,只是说,我在想当初袁本初废长立幼的事情。这话厉害,打动曹操。从这一刻起,杨修的头,基本就不在他的脖子上了。再则,杨修的父亲杨彪,是曹操的对头,杨修的舅舅袁绍,是曹操的宿敌,这实在是杨修的致命伤。他都看不到他一家子都是曹操的宿敌,能指望会对你有什么好的看法吗?

曹操在杀掉杨修以后,极其恶毒地给他父亲太尉杨彪写了一封信。“操白: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下面开列他送去礼物清单:有锦裘二领、银杖一枚、宫绢五百匹、钱六十万、车一乘,牛两头、马一匹,驱使二人,青衣二人。“所奉虽薄,以表吾意,足下便当慨然承纳,不致往返。”曹操写信写得何其轻松,哪知道杨彪收信收得何等痛苦。

曹操在消灭政敌时的残忍,与其他统治者无甚差别,其冷酷是很令人发指的。

杀掉你的儿子,是为你好,你不得有别的想法;送给你的礼物,你得收下,你不可拒绝我的好意。这封信,其实是曹操给杨彪的哀的美敦书,让他放老实些。曹操因为家世低微,对贵族豪门,世家高第,是有意摧毁的,早就有杀杨彪之意。如今,将他的儿子伏法,也是给所有反对他的皇族、贵族、士族,一个当头棒喝的警告,小心你们的脑袋。

聪明过头,便走向反面,这岂是杨修的教训嘛?

标签: 曹操杨修

更多文章

  • 杨修之死 曹操主簿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杨修,曹操

    导读:杨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

  • 历史上的杨修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修,新洛神,三国人物,杨修简介

    杨修简介——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袁术外甥,太尉杨彪之子,出身高门士族。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后被曹操杀害,时年44岁。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

  • 文丑丑真的没有什么本事只能拍马屁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丑丑,雄霸

    天下会是风云第一大帮,实力最强,乃是武林中龙头老大的地位,帮主雄霸更是世间少有的一代奸雄!奸雄身边总离不开马屁精,文丑丑就是天底下最出色的马屁精,他拍马屁的功力远比星宿派门人厉害。文丑丑是雄霸身边最信任的人,他的职务就是秘书兼助理兼情报部长,雄霸很多法令都是文丑丑负责传达给他人,外界很多信息也是文丑

  • 文丑丑真的不会武功吗 那他是怎么躲过步惊云的排云掌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步惊云

    赵文卓何润东版《风云雄霸天下》里,步惊云的排云掌是雄霸传授,此套掌法杀气腾腾如排山倒海,似风生云涌般变幻莫测,如实如虚,掌势所及,无人可敌!十年间,步惊云凭排云掌和聂风、秦霜一起,为天下会打下铁桶江山。谁知道这是在打谁?这是在打谁?排云掌这么厉害,可是有一次却很尴尬。步惊云正在院子里和剑晨互怼,突然

  • 文丑丑作为雄霸的得力助手 为什么最后还是会背叛他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丑丑,雄霸

    文丑丑是雄霸的贴身管家,不仅管着雄霸的起居,也负责天下会内大大小小的事物,是个大小总管。电视剧中这一角色由何笃霖饰演,刻画的入木三分,很是精彩。文丑丑作为雄霸的得力助手,大事小事亲力亲为,甚得雄霸信任,只是伴君如伴虎,文丑丑看似荣耀,实际上却兢兢战战、如履薄冰。雄霸笑,文丑丑才能跟着乐,雄霸怒,一句

  • 魏帝曹芳被废后司马昭把他的小老婆送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昭,曹芳,三国

    三国时期,烽火不断,政治动荡,能人频出,权臣跋扈,国与国之间攻伐不断,君臣之间的斗争也异常激烈。在皇帝——权力——权臣的高端对决中,权力为中心,指针偏向谁,谁就掌握实权,谁就可以对对方生杀予夺。因为没有斗过权臣司马师,曹魏皇帝曹芳就被从皇位上赶下来,理由是失德。皇帝失德,在历朝历代为数不多,在三国时

  • 历史上的法正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法正,三国

    历史上的法正是什么样的人?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东)人,名门之后。其祖父法真号“玄德先生”,是东汉末的名士;其父法衍是东汉末的司徒椽、廷尉左监。东汉末民不聊生,刀兵四起,富饶闭塞的西川成了躲避战火的避难所。法正和好友孟达入蜀投靠刘璋(难怪孟达有此一说),但刘璋昏庸不识才。仅委任法正为县令

  • 法正简介 三国蜀国刘备麾下奇谋士法正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法正,三国,蜀国谋士

    法正(176-220年),字孝直,扶风郡(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为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第一谋士。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

  • 揭秘:顾雍为何能成为吴国任职时间最长的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顾雍,孙权

    说到《三国演义》中有名的丞相,大家第一印象一定是曹操、诸葛亮,当问起东吴的丞相是谁,相信不少人一定回答不上来。最近,位于苏州穹窿山景区的小王山,成了不少苏城人关注的焦点,因为相传那里埋葬的“顾氏三贤”,其一就是三国中的吴国丞相顾雍。清道光顾震涛所著《吴门表隐》以及苏州《木渎小志》均记载,顾雍和西汉时

  • 孙权为何选定顾雍为丞相?顾雍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权,顾雍,东吴,三国

    孙策临死向孙权交权时,有一句著名临终嘱咐,说是“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孙权虽然基本遵从哥哥遗愿,让周瑜总管军事和外交,对张昭也很尊重,却并未安排张任丞相:东吴第一任丞相是孙邵,孙邵死后代替他的是顾雍。顾雍似乎不显山不显水,没有任何惊人言行,那他究竟何德何能,使孙权如此重视、重用呢